2012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第一章要点综述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59283474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第一章要点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第一章要点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第一章要点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第一章要点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第一章要点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第一章要点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第一章要点综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第一章要点来源:考试大发布时间: 2012-09-05查看: 2012 年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章节重点汇总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1、需求分析( 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各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2)就一般商品来说,需求和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需求法则。( 2009. 一。 15 )( 3)需求法则的例外:吉芬商品。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劣等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吉芬商品。( 4)需求表现为一条向右

2、下方倾斜的曲线,而需求量表现为这条曲线上的某一个点;需求的变动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变化的全部情况, 从几何意义上看, 需求的变动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所引起的购买量的相应变动,从几何意义上看,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某一个点沿着既定需求曲线的移动。( 5)影响需求的因素:2009.二。46/2010.二。 46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消费者的偏好、相关商品(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商品的 Ed1 时,此类商品为高档消费品(或称为奢侈品)

3、; Ed1 时,此类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或易保管商品; Es1 时,此类商品多为资金或技术密集型和不易保管商品。( 8)某种商品的行业供给是每一价格水平上所有厂商的供给量之和。因此,行业供给曲线也向右上方倾斜,其斜率为正。3、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1)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2)均衡数量:指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3)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并非一成不变。4、供求法则(或供求定律)( 1)供给不变,需求变动的影响:需求增加,则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均增加;需求减少,则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均减少。( 2)需求不变,供给变动的影响:供给增加,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

4、量增加;供给减少,则均衡价格增加,均衡数量减少。5、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的手段主要表现为价格控制。一般来说( 1)为了支持某些产业的发展,政府会制定支持价格(支持价格是产品的最低价格,一般高于均衡价格) ,会产生过剩供给。( 2)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或者限制垄断,或者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政府会制定限制价格(限制价格是产品的最高市场价格,一般低于均衡价格) ,会产生需求缺口。结论无论采取哪种价格控制措施,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都会破坏市场自发形成的均衡,从而造成经济效率低下的局面。第二章 数据描述1 、可用频数分布表和图形来描述定性数据。( 1 )频数分布表:先把事物所有的类别都列出来,然后统计出每一类

5、别的频数,就是一张频数分布表。 频数分布表中落在某一特定类别的数据个数称为频数 ( 2009.一。 6/2010.一。 5) 。( 2 )饼图主要用于总体中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的研究;条形图用于观察不同类别数据的多少或分布情况;环形图可以比较不同变量之间的结构差异。2、用频数分布表展示定量数据( 1)对数据进行分组,一般的分组个数在515 之间。( 2)确定组距,组距=上限 -下限。确定组距时,一般应当掌握以下原则:一是要考虑各组的划分是否能区分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差别;二是要能准确地清晰地反映总体单位的分布特征。确定组距时, 如研究的现象变动比较均匀, 可以采用等距分组; 否则采用不等距

6、分组。( 3)统计出各级的频数及频数分布表(采取“上限不在内”的原则)。3、定量数据的图形表示1)直方图:横坐标代表变量分组,纵坐标代表各变量值出现的频数。( 2 )折线图:用于表示现象的分配情况、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和两个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等。( 3)散点图:反映两个变量的关系。4、统计表的相关内容 2010.二。 42( 1 )使用统计表的目的:一是在文章中使用它以支持自己的观点;二是利用它组织 数据。( 2 )统计表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即表头、行标题、列标题、数字资料和表外附加。表头应该放在表的上方; 行标题和列标题一般放在表的第一行和第一列; 表外附加通常放在 统计表的下方。( 3)通常

7、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能封口。5 、反映定量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分位数等。 (注意平均数的两个公式,见教材P267)平均数的主要缺点是更容易受少数极端数值的影响,对于严重偏态分布的数据,平均数的代表性较差。中位数和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具有统计上的稳健性,当数据为偏态分布,特别是偏斜程度较大时,可以考虑选择中位数和众数,这时它们的代表性要比平均数好。6 、反映定量数据离散趋势的统计量:极差、四分位差、标准差和方差。 (重点在于标准差、离散系数与标准分数的公式,见教材P269270)标准差、 方差与离散系数的判定标准: 数值越大, 说明它的各个观测值分布的越分散,安的

8、趋中程度就越差;反之,数值越小越好,代表性越强。 ( 2009.三。 57)第三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问题的衡量1 、两部门(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均衡条件: S=I.2 、 三部门 (家庭部门、 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 均衡条件: S+NT=G+I , 其中, NT=T-Tr , 表示政府的净税收收入。( 2009.一。17)3 、 四部门 (家庭部门、 企业部门、 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 均衡条件: S+NT= I+G+ (X-M ) 。4、一个经济体宏观经济运行的均衡条件有两种表达方式:( 1)要素市场的货币流动等于产品市场的货币流动总供给=总需求。( 2) “漏出” = “注入”如果总供给总

9、需求,或“漏出”总需求,或“漏出” “注入” ,则可能会导致失业问题恶化。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经济活动水平最核心的指标。计算方法如下:(2010.三。 65)( 1)从生产角度看GDPGDP 度量了一个经济体中所有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 2010.二。 49)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的经济领土内长期从事活动的单位。6、名义 GDP 与实际 GDP :( 1)名义 GDP 是以当年的市场价格来测算GDP ;( 2)实际 GDP 是以同一个价格水平来计算不同时期的 GDP ;( 3) 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GDP 缩减指数可以较准确地用来反映

10、通货膨胀的程度。 ( 2010.三。 66)7、潜在GDP (也称为自然GDP )是指可以长期持续的、实际GDP 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它是经济体的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潜在GDP 也被定义为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 1)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实际GDP 与潜在 GDP 常常会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被称为产出缺口或GDP 缺口。GDP缺口 =实际GDP-潜在GDP或者 GDP缺口=(实际 GDP-GDP ) /潜在GDP( 2)如果实际GDP 的水平超过潜在 GDP ,即 GDP 缺口为正值,这时“经济过热” ;如果实际 GDP 的水平低于潜在 GDP, 即 GDP 缺口为负

11、值, 这时 “经济过冷” 。 (2009. 三。 68)8、其他经济问题指标:( 1)国民总收入GNI (旧称GNP) =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2010.一。 16)由于 GNI 是从收入获取的角度度量经济活动的成果,因此与 GDP 相比,它能更好地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富裕程度。( 2)国民收入净值NNI=NDP+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3)国民可支配收入NDI=CNI+ 来自国外的无偿转移-付给国外的无偿转移9、以 GDP 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2010.二。49( 1) 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耗减和对环境的破坏;第四章 假设检验1、假设检验是

12、先对总体参数或分布形式提出某种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和相关统计量的分布特征去检验这个假定,做出是否拒绝原来假设的结论。 ( 2010. 三。 59)2、小概率事件:指在一次事件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一般称之为“显著性水平”,用a表示,一般取值为:a=0.05或a=5%.3、假设检验的步骤:( 1 )提出原假设H0 和备择假设H1 ;注意:如果备择假设H1 出现的是不等号,称为双尾检验;如果备择假设H1 出现的是大于号或小于号,称为单尾检验。( 2 )确定检验统计量;( 3 )确定显著性水平a;注意:第一、 拒绝正确原假设的错误常被称为第一类错误或弃真错误; 当备择假设正确时,反而认为原假设正确的错误被称为第二类错误或取伪错误。 ( 2010.一。 6)第二、 这两类错误不可能同时犯, 当然也不是必然犯其中错误之一。 (2009.一。 12)第三、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最大不超过a,但无法算出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犯第一类错误的后果更严重一些,因此通常会取一个较小的 a 值。( 4 )根据数据计算检验统计量值和与这个统计量值相对应的概率值P 值,并进行决策。、,、.一、一注意:第一, 拒绝域的大小与显著性水平有关。 当样本量固定时,拒绝域随a 的减小而减小。第二,检验决策准则: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