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选择题专项训练题二(无答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9280034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选择题专项训练题二(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选择题专项训练题二(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选择题专项训练题二(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选择题专项训练题二(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选择题专项训练题二(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选择题专项训练题二(无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选择题专项训练题二利用多媒体教学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小麦 粟 水稻 玉米A. B. C. D. 2.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A. 北京人B. 元谋人C. 山顶洞人D. 河姆渡人3.“你来自元谋,我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周口”,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去( )。A、北京市 B、陕西省 C、浙江省 D、云南省4.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2、( )。A、盘古开天 B、炎黄传说 C、禅让传说 D、大禹治水A. 制造船只5.生活在黄帝时期发明算盘的人是谁( )A. 伶伦B. 隶首C. 嫘祖D. 仓颉6.一提到中国,人们都说:“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那么,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 )A. 秦B. 汉C. 商D. 夏7.礼记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在下列哪个事件之后出现的( )A. 禹传子启B. 商汤灭夏C. 盘庚迁殷D. 武王伐纣8.商朝也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A. 商汤灭夏B. 牧野之战C. 盘庚迁都D 武王伐纣9.暴君亡

3、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 商汤B. 商纣C. 夏桀D. 周厉王10.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使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处反映的应该是( )A. 商朝建立B. 西周的建立C. 夏朝的建立D. 东周的建立1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A. 分割诸侯的兵力B. 保证国家的兵源C. 巩固周王的统治D.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12.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

4、次。这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什么特点()A.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 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C. 天子依附于诸侯D. 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13.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首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A. 楚国B. 晋国C. 齐国D. 秦国14.下列四副图片中,我国商朝青铜工艺精美器具的杰出代表是( )A. B. C. D. 15.断定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依据是( )A. 半坡彩陶上的符号B. 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金文C. 战国时期出现的竹书和帛书D. 记载商朝社会生活的甲骨文16.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开设商品交换市场,越来越广泛地流通的货币是( )A. 贝壳货币B. 实物

5、货币C. 金属货币D. 纸币17.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包括( )城濮之战 桂陵之战 长平之战 巨鹿之战A. B. C. D. 18.“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提倡“尚力”“节用”、反对统治者奢侈浪费的是A. 孟子B 墨子C. 庄子D. 韩非子19.贾谊的过秦论中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记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动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 陈胜 项羽 吴广 刘邦A. B. C. D. 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景之治时的历史事件( )A. 主张以农为本B.

6、让士兵复原生产C. 重视以德化民D. 定田租为三十税一21.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 B、 C、 D、22.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了( )。A、禅让制的规则 B、分封制的义务 C、世袭制的传统 D、郡县制的法规23.舌尖上的中国 2 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常,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 )。A、水稻 B、小麦 C、粟 D、玉米24.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中华第一鼎”正式移驻该馆。“中华第一鼎

7、”是( )。 A、毛公鼎 B、司母戊鼎 C大盂铜鼎 D、虎耳铜鼎 25.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了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伯益建立夏朝 B、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C、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王26.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力慢慢下降了。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请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27.“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

8、就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他是( )。 A、秦孝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齐桓公28.小明正在写一篇关于一场战役的论文,其中关键词有“赵国”、“纸上谈兵”“坑杀降兵四十万”等,小明写的论文是关于哪次战役(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29.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中,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深的是(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D、建立县制30.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A、铁农具 B、筒车 C、牛耕

9、D、都江堰31.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主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A、李冰 B、禹 C、李春 D、商鞅32.某电视台要招聘一批栏目主持人,假如时光倒流到两千多年前,你认为最适合当法制空间栏目主持人的是( )。A、老子 B、韩非 C、墨子 D、孔子3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最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统一文字 C、建立中央集权制 D、焚书坑儒3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

10、用铁制农具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D、牛耕得到推广35.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把夏桀、商纣、秦二世这三个历史人物归成一类,他们最突出的相似点是( )。 重用人才 重视农业 统治残暴 末代国君A、 B、 C、 D、36.下列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道德经凡事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互相转化 B、孟子春秋“兼爱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C、孔子论语“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D、韩非孙子兵法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37.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A、统一文字 B、盐铁官营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货币38.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

1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 ( )。 A、陈县 B、大泽乡 C、巨鹿 D、长安39.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40.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你认为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重视发展农业 以德化民 焚书坑儒A、 B、 C、 D、41.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

12、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2.从人类诞生到今天,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统治地位,都非常注重加强思想领域控制。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听取了哪位人物的建议( )。A、孔子 B、董仲舒 C、韩非 D、李斯4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 B、结束诸侯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稳固大一统局面 D、勤俭治国,政治清明,出现盛世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