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复习讲义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9236041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边形复习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边形复习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边形复习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边形复习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边形复习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边形复习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边形复习讲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义课题】:四边形复习【考点及考试要求】一、学习目标:1 .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 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二、重点、难点: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特征和识别,几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腰梯形的特征。难点:几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三、考点分析:考试内容考试要求ABC平行四边形会识别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判定 和性质,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 质和判定解决简单问题会运用平行四 边形的知识解 决有关问题特殊的平行 四边

2、形会识别矩形、菱形、止方形掌握矩形、麦形、止方形的概 念、判定和性质,会用矩形、 麦形、止方形的性质和判定解 决简单问题会运用矩形、 麦形、止方形 的知识解决有 关问题梯形会识别梯形、等腰梯形;了解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掌握梯形的概念,会用等腰梯 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简单问 题知识梳理一、几种特殊四边形的关系.、平行四边形1 .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2 .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三、矩形1. 性质:( 1)矩形的四个角是直角。( 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3)矩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矩形又是轴对称图形,过每一组对边中点的直线都是矩形的对称轴。2. 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四、菱形1. 性质:( 1)菱形的对角相等。( 2)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

4、对称中心。菱形又是轴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2. 判定:(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3)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五、正方形1. 性质:( 1)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的对边分别平行。( 4)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垂直且相等,每条对角线平分每一组对角。( 5)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正方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以及过每一组对边中点的直线都是它 的对称轴。2. 判定:(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

5、形是正方形。( 3)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4)对角线互相平分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六、等腰梯形1 . 性质:( 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过两底中点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2 .判定:(1)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2)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例1.如图,BD是DABCD的对角线,点E、F在BD上,要使四边形 AECF是平行四边形,还需要增加的一个条件是1)题意分析:平行四

6、边形的判定解题后的思考:借助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线段或角相等的证明,或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确定四边形的形状,是考查的重点。知识点二: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例 2.如图,已知 AD 平分/ BAC, DE/AC, DF / AB , AE=5。(1)判断四边形AEDF的形状?(2)它的周长是多少?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菱形的判定。解题后的思考: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般都先验证它是平行四边形。例3.四边形ABCD、DEFG都是正方形,连接 AE、CG。(1)求证:AE=CG ;(2)观察图形,猜想 AE与CG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以及正方形的性质解题后的思考

7、:要熟练掌握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运用其进行证明和计算。例4.已知:如图,在 ABC中,AB=AC,AD BC,垂足为点 D, AN是4ABC外角/ CAM的平分线,CE LAN,垂足为点 巳(1)求证:四边形 ADCE为矩形;(2)当 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CE是一个正方形?并给出证明。题意分析:此题考查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解题后的思考: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时, 容易忽视某个条件,致使判断失误,要避免 这种错误的产生就必须认真熟记正方形的定义、 特征和识别方法,认真区别各个特征、识别 方法的条件,不要忽略隐含条件,避免错误的产生.例5.已知:如图,矩形 ABCD43, DE

8、I AC于E, CD=2 AD 2*3 ,求BE的长。题意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矩形的性质进行计算解题后的思考:矩形的性质较多,应牢记这些性质,以便分析题目时能灵活应用,特别是矩形特有的性质的应用,本题中AC=BD ,进一步推出OA OC OB OD是矩形常用的性 质。知识点三:梯形的性质与判定例 6.已知:如图,梯形 ABCD 中,AB/CD, AD AC, AD AC, DB DC , AC、BD交于点E,求证:CE=CB。题意分析:本题考查梯形常见辅助线解题后的思考:此题证法中的辅助线, 是梯形中的常用辅助线之一。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来处理.例 7.如图,在梯形 ABCD

9、中,AD/BC, E 是 BC 的中点,AD=5, BC=12, CD= 4,2 , /C=45 ,点P是BC边上一动点,设 PB的长为x.(1)当x的值为 时,以点P、A、D、E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直角梯形;(2)当x的值为 时,以点P、A、D、E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3)点P在BC边上运动的过程中, 以点P、A、D、E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构成菱形?试说明理由.题意分析:此题考查了以梯形为载体的动点问题。解题后的思考:动点问题是数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其综合性很强,经常与其他问题联系在一起,此类问题要注意动点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同位置,通过数量关系求解,必要时需分类讨论。13.如图,在梯形 A

10、BOD 中,AD / BC, AB= DC = AD , 求梯形同FC的高。/C =制口,AE,BD 于 E, AE= 1 .14.在矩形ABCD中,点E是BC上一点,AE=AD , DF,AE于F,连结DE ,求证:DF=DC.提分技巧1 .转化思想(又叫化归思想)转化思想就是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或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来处理的一种思想,本章应用化归思想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1)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处理.(2)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来处理.2 .代数法(计算法)代数法是用代数知识来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 也就是说运用几何定理、法则,通过不等式、方程、方程

11、组、恒等变形等代数方法,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的解题方法.3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不能把判定方法与性质混淆,应加深对判定方法中条件的理解,重视判定方法中 的基本图形,不要用性质代替判定.解题时不能想当然,更不要忽视重要步骤.(2)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时,容易忽视某个条件,致使判断失误,要避免这种错误的产生就必须认真熟记正方形的定义、特征和识别方法,认真区别各个特征、识别方法的条件,不要忽略隐含条件,避免错误的产生.(3)判别一个四边形是等腰梯形时,不要忽略应先判定四边形是梯形,且对梯形的概念、性质、判定的认识要清楚.(4)纵横对比,分清各种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抓住其概念的内涵.练习1.

12、若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则原四边形可能是 。(写出两种即可)2.如图,已知上C平分/加口 , Z1 = Z2 ,初口口:?,则3.如图,已知 P是正方形 ABCD对角线 BD上一点,且 BP=BC,则/ ACP的度数是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DB=DC、乙,CE_L BD于E,则NECS上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 BC, AE / DC, AB=6cm ,贝U AE=cm 。6 .如图,大正方形网格是由16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7 .如图,在梯形 ABCD 中,AD / BC, AB=CD , AC BD , AD=6 , BC=8 ,则梯形的高为8 .如图,四边形 ABCD是一张矩形纸片,AD=2AB ,若沿过点D的折痕DE将A角翻折,使点A落在BC上的Ai处,则/ EAiB=度.9 .如图,矩形纸片 ABCD中,AD=9 , AB=3 ,将其折叠,使点 D与点B重合,折痕为EF,那么折痕EF的长为E10 .如图,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分别长 6和8,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点M、N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则PM+PN的最小值是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