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五机械运动和力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59060468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题五机械运动和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主题五机械运动和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主题五机械运动和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主题五机械运动和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主题五机械运动和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五机械运动和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运动和力江西 任 玉这部分内容是运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一个二级主题,它包含8个三级主题,下面就8个三级主题进行评价水平分层、诠释和例证。评价水平分层(“”表示该标准要求属于评价水平这一层次)评价水平标准要求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了解认识理解会经历反应领悟1.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2.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3.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4.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5.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6.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7.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8.认识力的作用效果9.能用示意图描述力10.会测量力的大小11.知道二力平衡条件12.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

2、因1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14.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15.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16.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17.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18.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19.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20.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21.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22.知道阿基米得原理2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评价诠释】时间和长度是两个基本物理量,测量时要学会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所谓适当的测量

3、工具是指合适的量程和最小分度。除了精确的测量以外还要对这两个物理量进行估测。例如运用身体的器官进行时间和长度的估测。长度及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秒表、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及读数、记录,是中考命题中经常要考查的内容,因为测量是物理研究中收集信息的主要手段,因此也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中考中经常通过考查平均速度的方式来考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出题的形式有填空选择等,有时也已实验题出现。【考点例证】【例题1】下列过程中,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A.人眨眼睛所用的时间 B.人在安静适时所用的时间C.人在感冒是打一个喷嚏所用时间 D.人行走5m路程所用时间【分析】分析要求对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所经历的时间有基本的估测

4、能力。因为我们经常听到时钟秒针走动时的声音。对1s时间的长短也有较清晰的印象,所以对以上四个选项中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不难判断是选项C。【拓展】对于基本量的测量,测量的结果保留小数点越多越准确。分度值越小的测量工具,测量时准确程度越高。但实际测量时不是保留小数点越多,最小分度越小就越好,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好合适的测量工具。二、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评价诠释】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会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物理量中,由两个求出第三个,对于追及和相遇问题、以及速度问题与其它问题综合起来应该尽量简单。【考点例证】【例题2】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

5、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又以20m/s的速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100m。求:(1)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速度的变形公式及其应用,整个汽车运动分2个阶段,总路程和总时间分别是这两个阶段的和。在运用速度公式vs/t计算时,注意v、s、t的对应关系,最好加不同的角标区分,求平均速度一定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拓展】注意看列车时刻表,学会求平均速度。本部分有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等,其中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及有关速度的计算是中考的热点,有时结合长度的测量和功等内容,主要以选择、填空及计算的形

6、式出现。三、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评价诠释】对于常见的三个力重力、弹力、摩擦力要求同学们了解这些力的作用效果,要求同学们认识到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改变,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速度的大小发生改变。对于力的图示,要求会看、会画示意图,也就是知道箭头的方向是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是力的作用点、同一张图上箭头越长表示力越大。作图时不要求箭头的长度与力的大小严格成比例。会测量力的大小指的是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对于二力平衡条件的要求只是“知道”的层次。【考点例证】【例题3】

7、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它所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B.平时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就其性质而言都是弹力C.同一个物体受到的弹力越大,它的形变越大D.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有弹力【分析】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发生形变的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产生的弹力也是相互的,即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它所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选项A正确;我们通常听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选项B正确,同一个物体受到的弹力越大,它的形变越大,例如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形变)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选项C正确;产生弹力的两个物体要互相接触,选项D错。【拓

8、展】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使用弹簧测力计来进行各种实验,摩擦现象、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都是中考的重要考点,而且与压强、浮力、二力平衡、对物体受力分析等知识综合起来,出现的形式多以填空、选择、实验等形式出现。四、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评价诠释】通过实验探究“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其中包括简单的而又典型的牛顿第一定律实验,要求学会在实验基础上的进行科学推断,这时研究物理学的一种常用方法,同时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例,例如,驾驶员为什么要系

9、安全带,汽车之间为什么要保持一定车距,乘坐汽车的人遇到汽车突然启动或紧急刹车会有什么感觉,走路时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下,铁锹头松了,抖掉身上的灰尘等等。【例题4】你先蹲着,当突然很快站起来,你会觉得有点发昏,是不是原来就生病了,这是为什么?【分析】这是一道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问题,此题中人原来处于蹲着状态,心脏位置较低,当突然站起来,心脏中血液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循环状态,来不及提升到离心脏比较远的大脑中去,造成大脑暂时供血不足,致使头有点发昏,并不是人生病了,而是因为血液有惯性。【拓展】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完全由实验得来,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断而得来。这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0、之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是中考中出现率较高的知识点,主要是考查运用惯性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常见的题型为填空题或选择题,有事也会出现在问答或实验题中。五、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评价诠释】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杠杆、滑轮或其它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课标中最低要求是定性地学习一种简单机械。但是,杠杆的平衡条件或定滑轮、动滑轮的规律,并能用来省力或使工作方便,也属于“学会”的范畴。关于杠杆要注意学会怎样识别杠杆、怎样确定最小的动力以及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关于滑轮要学会组装滑轮组,分析所组装的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例题5

11、】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们通过实验,获得了下表数据:动力F1/N动力臂了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4554请你分析此实验存在的问题。【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而这里却猜想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并且提供了实验数据验证了猜想。可以说这是个难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科学的实验,不能只凭一组数据得到结论,必须在多次实验(至少三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另外,单位不同的物理量根本不能直接相加减,否则就违背了物理学中量纲的规定。【拓展】杠杆在新课标中要求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简单机械,杠杆的应

12、用及杠杆平衡条件都是中考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在以往很容易和浮力、物体的受力分析及机械效率等联系起来,但由于课标对浮力的要求有所降低,故综合的可能行大大减小,即便是综合都是比较简单的综合。六、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评价诠释】通过实验探究压强,这里的压强包括固体产生的压强,也包括液体产生的压强,实验可以是教师组织的实验,也可以是同学自己设计的研究压强的实验,通过探究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能运用公式和变形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不要求与其它公式进行综合计算。对于液体内部压强不要求计算,但要

13、求知道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关于大气压强除要求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外,还要求同学会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大气压强与沸点的关系,大气压强与人类生存等。【例题6】我们都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然而,人们却观察到冬天同一个人穿普通的鞋子站在室外的冰上时,冰不溶化,而穿上冰鞋后,刀刃处的冰却能溶化,把一大块冰用支架架起来,栓上一细铁环,环下挂一重物时,铁环下面的冰溶化为水,铁环下落,铁环穿过后,上面的水又凝结成冰,以至后来重物与铁环落地而冰完好。根据这些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分析】此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是根据题目当中提供的几个物理现象归纳分析得出结论。从

14、题目中的第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此题探究的是有关晶体熔点的问题,晶体的熔点和什么有关呢?从第一个现象可以看出,同一个人穿普通鞋子和穿冰鞋时对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是由于冰鞋刀刃比普通鞋子的面积小得多,致使人穿冰鞋时对地面的压强大大增加,在压强增大的情况下,冰溶化了,说明冰的熔点与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时,冰的熔点降低,然后,我们在来看第二个现象:细铁环下挂重物,从冰中间穿过而冰完好,为什么呢?原来,细铁环下挂重物后,铁环对冰的压强增大,冰的熔点降低,所以铁环下面的冰溶化成水,铁环下落;铁环穿过后,压强减小,水又重新凝结成冰,综合以上对这两个现象的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冰的熔点随着压强的增大而降低。【拓展】压力和压强的知识中有关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强的计算及其应用和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都是中考的热点。液体压强的计算不作为重点考查对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大气压的存在、变化、应用等知识是中考的内容,同时注意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例如高压锅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