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0(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59024315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0(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0(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0(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0(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0(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0(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0(含答案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含答案解析)1. 问答题:爱在屋檐下母爱深。虽然刚出生我们那根连接母体的脐带就被剪断,可是,与母亲的血缘关系却终生难以割断。当我们呱呱堕地时,便占据了母亲的心;当我们咿呀学语时,第一句便是“妈妈”。在我们的身边,永远有母亲的伴随。母爱像身边的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却充满世界;它又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母爱是最无私、最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光和热;母爱是肥沃的土壤,为儿女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母爱是无垠的宇宙任儿女自由遨翔。母爱深,深的无法比拟。父爱沉。父亲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么严肃,那么不易接近。

2、小时候,父母亲总爱站在我的左右两旁张开手臂,每次我都习惯性地向右边的母亲跑去,而忽略了站在左边的父亲。然而,如果没有父亲怎会有我和母亲幸福快乐的生活那粗大的手是家庭的支柱,那宽阔的肩是子女的靠山。他辛勤劳作,总是无怨无悔;教导子女,总是赏罚分明。父爱如江流,澎湃奔涌;父爱如草原,辽阔无边;父爱如酒,需细细品尝;父爱如诗,需认真品读感悟。父爱沉,沉得无法称量。师爱暖。如果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那老师便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文化知识和技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分享幸福和痛苦;我们失败的时候,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老

3、师耐心细致地拔正我们的航向:我们因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的时候,老师的谆谆教导是我们的清醒剂。老师既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师爱如阳光,照在我们的心灵上。它的温暖不亚于母爱的深,父爱的沉。友爱浓。当我们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时,我们开始寻找朋友。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爱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当我们难过时,朋友是肩膀,可以依靠着哭泣,友爱就像熨斗烫平我们心中的苦恼;当我们绝望时,朋友是一双手,把我们从绝望中拉出来,友爱就像火把重新点燃我们心中的希望;当我们快乐时,朋友是巨浪,可以把我们的快乐推向更高处,友爱就像乐曲增添我们前进的动

4、力。友爱浓,浓似咖啡,香气醉人。我们生活在爱的屋檐下。问题:1、请从第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2、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答案: 本题解析:1、错别字:第段中“呱呱堕地”改为“呱呱坠地”,第段中“拔正”改为“拨正”。 病句:第段“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分享幸福和痛苦”搭配不当,删掉“和痛苦”。2、优点:结构严谨匀称。该作文围绕“爱在屋檐下”,采取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述,写了母爱、父爱、师爱、友爱,且每个部分都是论述加总结的格式进行写作,如论述完母爱总结“母爱深,深得无法比拟”;论述完父爱总结“父爱沉,沉得无法称量”;写完师爱总结“师爱

5、如阳光,照在我们的心灵上”;写完友爱总结“友爱浓,浓似咖啡,香气醉人”,并在最后一段用“我们生活在爱的屋檐下”总结全文并点题。 缺点:论述方式单一,详略不当。全文在论述母爱、父爱、师爱、友爱时,每个部分采用的都是道理论证,且每个部分所用篇幅大致相同,这样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也不是很能打动读者。建议可以多元化论述,比如加入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如在写“师爱”时,可以记叙生活中的事例,这样更能够打动读者,引起情感共鸣。另外,在论述上可以有所侧重,对某一两个点进行详写,其他略写。2. 问答题:阅读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师: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请问

6、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加以说明的?生1: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角度进行说明。生2:还有角落、门窗、彩绘等。生3: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师: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齐读)师:如果为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可以怎样划分?生1:可划分为三层,第一句为第一层,最后一个句子为第三层,中间为第二层。生2:我也分三层,但我认为第一层应为第一、二句,最后两句是第三层,中间剩下的句子为第二层。生3:我认为分两层最好,就在“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后划开,前后各为一层。生4:我觉得还是分成三层好,第一句为第一层,最后两个句子为第

7、三层,中间为第二层。师:大家的发言都有道理,相对而言,我更赞同第三位同学的意见。下面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生1: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生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生3:总括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师:要求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所以第二位同学的发言欠妥。但这句话很重要,这个句子揭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是全文的中心句。问题:以上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指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20分)答案: 本题解析:从教学实录看这堂课的课堂对话是没有什么实效的。高效的课堂对话应该是:师生充分互动,课堂生动活泼;教师组织恰当,学生活动高效;师生

8、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交流、真正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多方位、最优化地积累知识、训练方法、增长能力。而这堂课的对话基本停留在“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层面上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第一步中,教师由“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请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加以说明的”这个问题引发课堂对话契入点正确。这时,教师应让学生浏览课文,从对文本的解读中归纳出较完善的结论:或让学生之间相互展开讨论,即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达到相互影响、启发、补充和提高的目的。同时,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以“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一句泛性评价作小结也欠准确。究竟是这几个学生的答案综合起来“很准确”,还是每个学生的回答都“

9、很准确”?教师的表达没有落实到点上去,让人听了反倒迷惑,这样的师生对话当然是没有质量的。(2)第二步中,教师由“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发起,齐读的安排是恰当的,但对齐读没有提出明确的思维性要求学生虽然有了与课本对话的形式却没有与课本对话的具体性思维活动,这样的读是无效性阅读。学生齐读结束后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读作出必要的评价和点拨,而是直接提出“如果为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可以怎样划分”的问题。任务安排太生硬,这时候学生的解答活动当然就显得很虚化。而且,由于教师所提问题笼统化,所以四位发言的学生也都只针对“怎样划分”作出非常简单的结果性回答。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划分,教师没有要求他们,也不具体阐

10、述。四位学生的回答有分歧,这是引导学生互相对话的一个很好时机,教师应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说说这种划分的理由,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的能力。可惜,这位教师忽视了这个极有价值的对话点。对学生的各种划分结果,教师只用“大家的发言都不错,相对而言,我更赞同第三位同学的意见”作结,为什么“不错”?为什么“更赞同第三位同学的意见”?学生自然仍是云里雾里的。(3)第三步中,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任务提出后,也应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先揣读一下文段,再归纳、概括。虽然发言学生的回答还比较令人满意,但一个班级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发言学生可能只代表了一部分理解和概括能力

11、强一点的学生,而其他较大部分理解和概括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就可能只是听听而已,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没能很好地对话收获自然是被动而低效的。纵观这个实录片段,课堂对话只由“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评”构成。缺乏学生研读、探究、讨论、评价、提问、写作等以学生为主体性的活动,更缺乏学生与生活、与自身的联系和碰撞性活动。课堂对话形式单一,活动简单,没有建构起立体性、互动式的课堂对话体系来。3. 问答题:阅读材料,完成题。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12、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

13、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课文导语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挟择时,该怎么做出自己的决定 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

14、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 与同学讨论一下。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学生情况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问题:请根据你的理解,为本文设计

15、两道探究题,并给出参考答案。查看材料答案: 本题解析:(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昧,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水到渠成。(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参考答案: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4. 问答题: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题。最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有人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豪迈壮阔的边塞才是风景。而你微微低头,看见的野花朵朵,嗅到的芬芳阵阵不也是风景吗 有人说,千山横断,万川并流,震撼激昂的山水才是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