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三年上册教学计划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8970865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社三年上册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品社三年上册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品社三年上册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品社三年上册教学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品社三年上册教学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品社三年上册教学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社三年上册教学计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进入三年级,多数孩子在家有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约束能力,能讲文明,有礼貌,爱护公物等,但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平时娇生惯养,集体主义思想淡薄合作意识很差,法制观念不强。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多数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力刚刚培养,还没有形成能力。但他们的思想品德情感形成还不稳定,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差,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不多

2、,但模仿性较强,因此也容易塑造。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同时,三年级的小学生一种责任感和自尊心逐渐产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应比过去做得更好,更认真。二、教材分析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习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四个单元,共12课。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 因此教材

3、呈现如下特点: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

4、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

5、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三、重点难点。重点: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

6、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3、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好发展。难点: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

7、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四、教学目标要求:(一)总目标要求: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起自尊、自爱和自信,进而使学生能够勇敢、自信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各种各样的困难。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认识自己的不足,反省自己的行为,取同学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发展自己。2、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庭,感受家的温暖,并逐步认识丰富多彩的社会,使学生掌握在家中与家人和与邻里相处的方式方法,树立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的意识。3、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同学间的友谊,老师对学生的爱,班集体的团结和凝聚力,以及学校为每一位学生

8、所做的一切。从而,激发学生对同学的关心,对老师的尊敬,对班集体以及学校的热爱和引以为荣之情。4、了解自己所居住社区的环境和设施,感受社区中不同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的服务,尊重并珍惜每个人的劳动成果。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关心社区的公益事业,主动为社区的建设和进步出谋划策。本册教材注重学生以下能力的养成:1、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2、 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初步具有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3、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辨别能力,具有初步的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5、 培养学生对于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能力。(二)各单元目标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学1、发展自我

9、意识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悦纳的态度,积极进行自我概念与人格的建构。2、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事例,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理解,体谅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3、肯定自己和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学得好的经验,体验和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学习与个人多种良好素质的关系;获得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做学习小主人的经验与体会;体验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4、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想的思维习惯。第二单元:我要安全地成长5、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存在规则,

10、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经验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过程,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6、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意义,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7、学习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8、提高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不迷恋游戏厅、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家庭9、懂得“我”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

11、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10、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1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养育。12、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记和事件,感受家庭的传统与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五、教学措施1、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

12、。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2、综合组织多种活动。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 “故事会”、“讨论交流会”、“表彰会”,制作

13、家人小专刊、观看收听音/视频资料等活动。让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运用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3、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4、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注意对儿童课上生成性问题的指导,以及学生对学习的反馈,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2014.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