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课程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58970719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心理学》+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前心理学》+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前心理学》+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前心理学》+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前心理学》+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心理学》+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心理学》+课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前心理学+课程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信息 课程编码:30179 课程类型:B 课程学分:3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学前心理学 课程属类:职业能力课程 参考课时: 42 开课部门:文化传媒系 适用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 先修课程:学前教育学 后续课程:学前儿童卫生保健 职业资格:幼儿教师职业资格 制 订:学前心理学课程开发团队 批 准 人: 课程负责人:张成涛 一、课程简介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2、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3、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 学前心理学课程建设,应根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课程标准设计紧密结合工作岗位 课程的设计以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素质的需求调研为前提。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基点,充分发挥幼儿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上的特殊功能。 在能力培养上,体现岗位技能要求 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在幼教工作岗位上的创

4、新和教育改革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组织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有序且内容能满足未来岗位工作需要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向学生一味的讲授理论,而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以后的工作实践,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幼儿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效地教育创新和改革,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

5、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将有助于要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四、课程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系统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利用本课程理论分析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学观,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职业热情和爱心。 知识目标 1.掌握系统的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2.掌握中外著名的心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和相关的教学活动。 3.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能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

6、践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能力目标 1.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 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心理空间。 3.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自主学习新知识;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素质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职业热情和爱心。 3.有转化、传递知识的教学水平和育人的教养能力,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外部和心理环境。 4.通过学习本门课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1 2 3 4 单元名称 认识幼儿

7、心理学 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的注意 教学内容与要求 幼儿心理学的结构及相关术语,理解幼儿心理学研究对象 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具体特征展示 单元 学时 实践考核项目与要求 无 观察幼儿心理活动心理,把握幼儿心理的特点 观察幼儿注意的特征 实践 学时 1 1 4 4 4 3 掌握各阶段幼儿注意的特征及活动发展的关系 掌握幼儿感知觉的概念、特征及幼儿的感知觉 与活动发展的关系 5 6 7 8 9 10 11 12 幼儿的记忆 幼儿的想象 幼儿的思维 幼儿的语言 幼儿的情绪与情感 幼儿的个性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掌握幼儿记忆的特征及与活动发展的关系 掌握各阶段幼儿想象的特征及与活动

8、间的关系 掌握幼儿思维的特点、发展的一般趋势及与活动间的关系 掌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征及与活动发展的关系 正确把握幼儿情绪与情感发展的表现及规律 幼儿个性的特征 4 2 4 2 观察幼儿个性的表现及发展规律 观察和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表现 1 1 3 4 4 4 42 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各种行为表现 幼儿活动心理的表现、幼儿活动幼儿活动心理 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合计 4 六、教师任职要求 专任教师 专业能力要求 兼职教师 专业能力要求 教学能力要求 掌握教学论的理论和能力,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完成教学目标。 能够系统、熟练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理论经过幼儿园长期的实践锻炼,对幼知识,对幼儿的

9、心理特征有深入的理解,儿的心理特征有深入的理解,能够经过幼儿园长期的实践锻炼。 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七、教学条件与设施要求 教学条件 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以幼儿心理学为基础,参考和选择相关的案例及教材的优势,并且结合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相关习题进行讲解。 设施要求 多媒体教学设施 本课程的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大教学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形式多样的课件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八、实施建议 为保证课程目标的有效实施,特对教

10、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环节提出如下建议: 教学建议 1.课程的重点、难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幼儿的注意发展对其活动的影响。 感知觉的概念、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及感知觉的发展对幼儿活动的影响。 重要概念: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个性、需要、气质、社会性。 儿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如何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 幼儿个性、社会性、性别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根据本门课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有针对性的列举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

11、,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来发现问题、归纳总结问题,找出某些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采用小组教学模式,针对问题学生共同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引导。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教育方法、策略的运用。 教师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幼儿游戏教学的新路子,为学生提供发展广阔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建议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出勤、学习主动性、学习热情、作业、提问等,课程学习中评价,突出过程与情境或任务结果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任务、任务结果考核等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采分,即形成性评价。 2.理论知识考

12、核:以期末考试方式。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理论考核分数以卷面分数的50%计入总分。 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创新精神,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结合形成性评价,构筑起完整的新型教学评价方式。 教材编写建议 幼儿心理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编写过程中应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在编写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介绍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便于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浅出

13、,通俗易懂,突出重点,内容生动,以有利于学生掌握课业; 3.着眼于新世纪,尽量考虑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新形势的需要,注意教材本身的时代性,适当增加教材的声像部分。 4.尽可能的将幼儿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和家长心理,在幼儿教育的行为环境中统一起来,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校内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良好职业修养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2.校外有一批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又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行业专家参与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的制定; 3.有较为丰富的课堂与学习指导教学资源,具体包括教学课件与软件、习题与案例、试题库、图书与文献资料等。 九、附录 常用术语解释 1. 注意:

14、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状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两个特点。 2.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是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的状态都有关系。 3. 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4.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

15、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5.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恢复三个环节,其中恢复又分为再认和再现两种形式。 6. 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据加工创造的程度,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还可分为具体表象和符号表象两种。 7. 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8. 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基本特点就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9. 言语: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 交流思想。儿童言语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10.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11.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