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社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手册(答案)小抄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58969149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社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手册(答案)小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电大《社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手册(答案)小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电大《社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手册(答案)小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大《社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手册(答案)小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社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手册(答案)小抄(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好文档社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手册(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 1、冯特2、麦独孤罗斯3、符号互动4、库尔特勒温5、认知倾向应用方向6、自我观念社会身份7、卢钦斯8、近因效应、晕轮效应9、海德10、有声、无声 二、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2、社会认知:就是对他人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他人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的认识。它是指个体在于他人的交往中,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并对其内在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以及其行为的意向性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3、印象:就是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从本义上说,印象包含了人们对于认知对象各方面的突出特色,它所

2、反映的是对印象的总体特征。 4、印象整饰:也叫印象控制,是指有意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5、首因效应:是指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6、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7、非动机性偏差:是指由于加工信息资料及认识上的原因而导致的归因误差。 8、非语言沟通:在不同的概念层次上其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最高层次上是指一门学科 ,而作为一个术语它是指运用语言之外的其他沟通渠道传递信息的沟通方式。 三、简答: 1、影响个体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的因素有那些? 答:在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有:(1)他人的特点和行为;(2)在

3、与他人交往中的基本的认知过程;(3)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我们的直接和间接影响;(4)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5)与社会行为有关的生物或遗传因素。 2、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是什么? 答:新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色:(1)重视对于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的研究;(2)研究的多元化和综合性;(3)对于情感研究的关注。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1)观察法;(2)实验研究法;(3)多元性研究法;(5)理论或方法论。 4、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主要来自认知者、认知对象和认知情境三个方面。 (1)认知

4、者因素。认知者本人的知识和经验、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自身的情绪状态、人格或个性特征等等,都会影响其对他人的认知。(2)被认知者因素。被认知者的谈吐、服饰、表情、姿势以及其行为方式或风格等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他的认知和评价。(3)交往情境。任何社会认知活动,包括认知者和被认知者,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种社会认知的情境,可以提供帮助认知者了解被认知者的线索。 5、印象形成的规则与方式有那些? 答:印象是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 (1)印象形成的规则主要有:评价的中心性;印象的一致性;核心特性的作用。 (2)印象形成的方式有:平均模式,即人们一般以特性的平均价值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累加模式,即人们在

5、根据部分信息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时,并非以特性的平均价值为依据;加权平均模式,即人们将所有特性加以平均,同时对于较重要的特性给予较大的权数。 6、非言语沟通有何意义? 答:非言语沟通有三个方面的意义:(1)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2)代替言语行为;(3)表达言语行为所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四、论述题; 1、简述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 答: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外在行为表现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 (1)海德的自然心理学观点 将归因问题加以理论化始于海德。海德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他将此称为“自然心理学”即每个普通人都

6、具有的对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大量的事实表明,很多人都倾向于作内在原因或外在原因的归属。 (2)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着重研究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他同意海德将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的做法,但他还提出了另一种向度,即把原因区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知道该原因是不是一种相当稳定的外在环境或内在倾向。 (3)凯利的三维理论 凯利认为,人们在对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常要对下述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它们是:环境实体;时间;人。对这三个方面考察的结果,将得到相应的三种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通常把高区别性的行为或高一致性的行为,看成是外因所致;而高一贯性的行为,则被认为是

7、由内因引起。 2、认知和情绪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答:(1)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情绪影响感受性,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们的感受性,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感受性。情绪影响知觉,情绪状态会影响我们对一些模棱两可的刺激的知觉。情绪影响记忆,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对记忆会产生强烈的影响。4情绪影响思维,当我们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时,我们的思维活跃而敏捷,条理清晰,推理严密;反之 ,则迟钝。而且,处于良好情绪状态中的个体更有创造性。 (2)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认知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沙赫特辛格的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环境刺激、生理状态、认知过程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图式或认知网络

8、影响情绪,即通过激活含有感情表达成分的图式或认知网络,影响人当前的情绪状态。评价和归因对情绪的影响。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时,对事件的归因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言语对情绪的影响。斯贝斯认为,语言的刺激影响到个体对事件的判断和理解,因而影响到他们对事件的情绪反应。期望对情绪的影响。证据显示:若人们就如何对新事物和新刺激作出反应已有所期望,当他们真正遇到这些事物和刺激物时,期望就会影响他们对该事物和刺激的知觉和情绪。 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社会刺激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相对稳定和内化了的心理反映倾向。 2、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

9、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变化。 3、社会促进:又称社会助长,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使他的活动的完成,提高他的活动效率。 4、社会干扰:又称社会抑制,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会干扰他活动的完成,抑制他活动的效率。 5、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6、游动错觉:指在黑暗的环境中,当人们观察一个固定不动的光点时,由于视错觉的作用,这个光点看起来好像前后左右移动的现象。 7、服从:指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8、侵犯:是任何一种以伤害另一力图避免伤害的

10、生命体为目的的行为。 9、利他行为:指一个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 10、亲社会的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 二、简答 1、态度有何特点?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1)态度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心理现象,其特点有:态度具有社会性;态度的综合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媒介性;态度的动力性;态度的一致性。 (2)态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个体态度的形成,一方面要受到社会生活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社会环境、家庭、同伴、团体等因素。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联想、强化和观察等方式而不断学

11、习的结果。 2、态度对于人来说有那些功能? 答:态度的功能是其形成或改变的深层的心理动力源。对于人来说,态度的功能有:(1)工具性、适应性和功利性的功能。态度对自己来说,是表达内心状态的出口;而对于别人来说,则是衡量内部欲求、向往、情感、意见等的尺度。(2)自我防御的功能。一个人形成和改变态度,往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我形象,维护自己的内部协调。(3)价值表达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态度来表达自己的内在价值观。(4)认识和评价的功能。个体所持有的态度,也就形成了个体认识周围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 3、什么是认知不协调理论? 答:认知不协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决策后的不协调,其二是表现

12、出和态度矛盾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不协调。认知不协调理论,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于1957年首次提出来的。费斯汀格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许多不同的认知,这些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一般会表现出三种情况:协调、不协调、无关。他认为,假如出现认知不协调,就会使个体产生心理上的不愉快和紧张感,而这种不愉快和紧张的感受,会使人形成一种压力,迫使其想方设法去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状况,使其认知达到平衡协调,并会竭尽全力保持这种协调状态。一般,可选用的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三种:改变某一认知因素,使其与其他因素之间不协调的关系趋于协调;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增加新的认知因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结构。 费斯汀格认知不协

13、调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把复杂的认知关系简化为认知因素之间的协调和不协调的关系。 4、从众现象产生的因素和影响从众的因素各是什么? 答: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1)从众现象产生的因素有:相信他人心理;寻求安全心里;忠于集体心理。(2)影响从众的因素有:群体因素,包括群体的规模、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凝聚力和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性别差异;刺激因素,包括刺激物的清晰性、刺激物的内容;文化差异,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所表现出的从众行为是有差异的。 5、服从与从众有何区别? 答:服从和从众虽然都是

14、迫于压力而采取的相符行为,但两者有着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压力来源不同。服从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从众的压力实际上来源于个体的内心,从众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其次,发生方式不同。服从是被迫发生的,带有强制性;从众是自发形成的,外界并没有强迫或命令个体必须从众。 最后,造成的后果不同。不服从会使个体受到惩罚,同时也会引起社会或组织运转失调,无法维持正常的秩序;不从众只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安和失衡。 6、服从行为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服从有何意义? 答:(1)下列因素与服从有关:命令者的权威性。命令者的权威性越大,越容易导致服从现象;服从者的道德水平。道德判断水平越高,服从权威的可

15、能性越小;服从者的人格特征。一般,服从者具有明显的权威主义人格的特征;情境的压力。有两种情境的压力影响服从,一是权威的靠近程度,二是受害者的靠近程度。 (2)服从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满足个人利益;协调人际关系实现集体目标。 三、论述 1、依据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分析说服效果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答:1959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提出了一种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型说服模型。霍夫兰指出,任何一个说服的过程,必须有一位信息的传播者说服者,说服者还要设计好一套“传递的信息”,同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情境在影响着说服的效果。此外,说服效果还受到被说服者目标对象本身特点的影响。根据说服模型,作为说服者的信息来源、信息和信息传递、被说服者,以及说服过程的情境因素等,都是影响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说服者信息源 在考虑说服者本身的作用和因素时,社会心理学家们一般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包括专业性、可靠性、吸引力等因素。 (2)信息传递的方式 在说服和态度改变的过程中,传递的信息内容和形式也会影响到说服的效果,如信息的差异性、信息的情绪性、信息的组织性等。 (3)目标对象被说服者 作为说服过程的终端,被说服者原有态度的强度、心理免疫和人格特征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4)情境因素 在某种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