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案设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8914577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案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课堂新坐标】高中语文 4.10 赤壁赋教案 语文版必修1【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赋的知识。(2)理解并积累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和揣摩等方法理解、体悟和鉴赏经典语言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概括、综合,理清文脉,把握主旨,赏析诗人卓绝的手法。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豁达乐观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培养分析理解能力,领会主旨和景、情、理交融的特色,赏析经典语言。三、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在文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预习(预习内容见【基础梳理】部分) 二、课堂教学(一)检查预

2、习1基础梳理。(略)2文章段意。第一段,描写月圆之夜,与客人泛舟江上,赏月、吟酒、诵诗,油然而生“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第二段,由乐转悲,写作者饮酒放歌而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第三段,借客人之口,触景生情,感叹人事沧桑、生命苦短,不禁悲从中来。第四段,通过“苏子”的回答,阐释“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五段,写客人“喜而笑”,主客开怀畅饮,酒醉尽欢。作者的感情变化可用“乐悲乐”来概括,由此看来,本赋是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的。本赋主旨和特色是学习的重点,将在分析理解的进程中完成。(二)导入新课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解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

3、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如是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赤壁赋在一个深邃的月夜轰然奏响,横空出世!(三)介绍赋赋是一种文体。赋在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

4、怪异生辟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叫大赋。后来出现一些抒情咏物的小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字句整饬,叫骈赋。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不但严格要求对偶句式,而且限制用韵,规定平仄要配合、音调要谐和,叫律赋。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样富于伸缩性,能够自由挥写,叫文赋。赤壁赋就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四)研读探究1自由朗读课文。2作者夜游赤壁,“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从何而来?【答案预设】乐从夜游赤壁时所见

5、之事中来。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特点是幽静朦胧、明亮洁雅、邈远深邃,如梦如幻,心旷神怡。事件:偕客夜游,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友人相聚,畅饮美酒,吟诵诗文,迎风赏月,何其快乐。于是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自由、洒脱、飘逸、欢畅乃至陶醉之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超然物外。作者在这一段先景后事再到情,景、事、情浑然一体。3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发生变化的?【答案预设】第二段先写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后写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全段由乐到悲,营造出

6、一种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这段承上启下,引出主客的对答。4歌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答案预设】“美人”指作者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5第三段,客因何而悲?【答案预设】客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的历史对比而生悲;二由江水无穷感到人生短暂而生悲,三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而现实(不可骤得)不能实现而生悲。6第四段,作者是怎样劝解“客”,进而转悲为喜的?【答案预设】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

7、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7如何理解文中的“主”与“客”?【答案预设】“主”“客”问答是赋的表现手法之一,另外“主”与“客”实际上都是苏轼自己。这样写,一则有助生发义理,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体现了苏轼思

8、想上的矛盾以及所选择的解决矛盾的方式。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二则行文显得奇崛多变,好似此苏与彼苏在意气相斗相和、自说自话,而被排挤、遭贬谪的心中郁结苦闷,就在这轻松的对答中得以消解缓释。8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相结合的?【答案预设】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为写景和叙事;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就全赋而言,第一段侧重写景,第四段侧重说理,但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

9、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9讲读课后第一道题目。10总结: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知识储备】苏轼的赤壁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

10、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之处,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韬略,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明月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行动证实了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

11、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赤壁赋那华美的乐章。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情怀。“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郁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不朽诗情。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属于苏轼。烟雨任平

12、生,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烟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与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3、这是他经历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喊地,没有愤愤不平。他深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他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时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境,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

14、达。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亲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苏轼,永垂不朽。【赏析】本文以“苏轼的赤壁”为题,意味深长,文章对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评价,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轼的原著下笔,展开精辟的分析,内容真实可靠。全文语言精粹,富有文

15、采,文中缅怀古人的写法极为别致,无论是在叙述、引用,还是在议论、抒情中,处处都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将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文章,品味高雅,底蕴深厚,耐读、耐品,有趣、有味。【期刊拔萃】赤壁赋新解悲喜情赵彬东坡名篇赤壁赋中有一条鲜明而又复杂的情感变化线索。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参是这样梳理的:“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苏教版教参更加简洁,干脆概括为“欢歌哀歌欢歌”的变奏。纵观长期以来赤壁赋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在这样的魔圈中走了无数年,而学生也茫茫然跟了无数年。如果仅从课文来看,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但文章的背景和余韵却是文章的精华之所在。我们之所以得出“欢歌哀歌欢歌”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们常常把苏轼圣化,却往往忽略了文章的背景和情感余韵。重读赤壁赋,我认为文章的情感脉络是贬抑之悲暂得之喜今昔的碰撞之悲哲学超脱的无奈之喜。先说“贬抑之悲”,从苏轼的人生经历来看,苏轼从小受到其父苏洵的影响,加之母亲程氏的敦促,“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古代士人有共同的情结“学而优则仕”,士子们在金榜题名后总是希望能为国效力,一展政治才能,更何况是在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