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税收制度演变篇一: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发展史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发展史 1.秦以前的赋税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这是赋税的雏形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我国征收地税的开始秦朝时期赋税的沉重,农民要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交给政府,由于税务繁重,导致秦短命而亡2.编户齐民(汉):编户齐民:国家把农民编为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徭役的根据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东汉光武帝把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汉代的编户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的正式形成.3.租调制度(北魏)实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栗,调(户税)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4.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唐)唐前期沿用租调制并发展为庸租调制,“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指服徭役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交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以上税收制度的共同点是以人工为主要的收税标准,不同点是唐朝开始有了纳绢代役。
唐中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780年唐政府改行宰相杨炎提出“两税法”:按照财产和土地的多少征收户税和地税,户税按户等以钱定税,地税按田征粮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这次变化的基本精神从标准上看是改税丁为产税,从征收内容看是货币和实物都有,符合但是土地集中和贫富变化的社会现实,是地主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奠定了唐朝后期至明朝中期赋税制度的基础5.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宋)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6.一条鞭法(明)清朝承袭明制,以“田赋”和“丁役”合称地丁银作为封建国家的主要税收为解决赋役混乱和负担不均,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即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时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时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小结: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特点从秦到清,我国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征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渐演变为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变化的标志);征收的物品有实物的地租为主演变为以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征收的时间不定时逐渐演变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主);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税种繁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上述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自然经济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统治者无法抗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篇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1)赋税制度的沿革①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③隋唐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用: 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④唐中后期两税法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F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作用:A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D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E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⑤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内容: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 特征:交钱代役;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实质: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⑥明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背景: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土地集中、阶级斗争的产物目的: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化繁为简、平均赋役,内容:A赋役合并: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 B折成银两,C部分“摊丁入地”: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意义:A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制,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纳银代役的规定,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B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C赋役统一征银的办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适应了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对豪强漏税有一定限制作用结果:虽然由于大地主的反对,不久就停止实行,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⑦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原因:①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安定,而且人头税使隐蔽人口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②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③1712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亩提供了条件内容: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地丁合一又叫摊丁入亩,丁随地起,即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摊丁入亩的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惟一标准,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从而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评价: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2)规律总结:①特征分类(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A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人头税”,即丁税如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B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土地税,即田租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C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D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另外,还有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演变特点):A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B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C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D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E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F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上述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自然经济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无法抗拒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篇三:2014最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古代赋税制度专题(2004-4-22)一、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1.的财物作为贡赋2.春秋时期:它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公元前6世纪初,3.国家的主要赋役负担有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等,另外统治者还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和征发杂税等汉代的田租税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4.5.隋唐时期:(1“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调”是缴纳定量的绢或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徭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隋朝的庸有年龄限制(50以上),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2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6.募役法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愿服役的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