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示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5862734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示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示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示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示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示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教学目标: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会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液的浓、稀跟溶液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联系。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组内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积极思考问题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笔记本、纸、笔。 2教学器材:小烧杯1个、大烧杯1个(盛有杯冷水约10左右)、石棉网1块、玻璃棒1根、药匙1把、酒精灯1盏、铁三脚架1个、试管3支(长18cmH1.8cm)、手纸、火柴、托盘天平(带称量纸、

2、带砝码盒)、量筒(10毫升)1只、温度计(0100)1支。蒸馏水、蔗糖固体、熟石灰粉末、硫酸铜晶体。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在日常生活中,多数同学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取一只杯子放12小勺蔗糖(或果珍),倒上开水,用勺子搅拌,过一会儿蔗糖(或果珍)就不见了。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不停地向这杯糖水(或果珍水)继续加入蔗糖(或果珍),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学生分组实验:如图(课本P31图1-65硫酸铜的溶解)所示,装配好仪器。在烧杯中加入20毫升水,用酒精灯加热至约70。往烧杯中加入硫酸铜晶体,每次加一药匙,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硫酸铜晶体不能继续溶解为止。老师:这个现象,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3、?学生:一定数量的水,溶解硫酸铜的数量是有限的。学生:硫酸铜不能无限制的在水中溶解。学生:20毫升70的水是不能无限制的溶解硫酸铜晶体的。老师:三个组的同学代表回答的都非常好。那么,哪个组谁能说说什么是饱和溶液呢?学生:就是像刚做过实验的溶液,我们认为那就是饱和溶液。学生:就是吃饱了,不能再吃(溶质)的溶液。学生:有固体不溶解的溶液。老师:刚才三位同学的回答,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溶液中有不能再溶解的溶质了”,我们就把这样的溶液称之为饱和溶液。反之“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我们就把这样的溶液称之为不饱和溶液(板书:“饱和溶液不能溶解溶质”和“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个

4、实验。演示实验:取一组刚才分组实验用过的带有不溶晶体的硫酸铜溶液,接着加热至约9095,停止加热。老师: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硫酸铜晶体不见了。刚才同学说这个烧杯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现在这个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呢?回答时请说出你们的根据。学生:我们认为这时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根据是溶质没有了。(全班同学都同意该同学的看法)老师:一个溶液它是否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凭我们的肉眼能否作出判断呢?我把另外一组硫酸铜饱和溶液(带有溶质)的上层清液取少量倒入一支试管里,我们若没有看到它是从哪来的,与烧杯中的溶液比较,你能否分得出谁是饱和溶液谁是不饱和溶液?那么,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依据到底

5、是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凭肉眼看应当可以,颜色深的那个是饱和溶液,浅的那个是不饱和溶液。学生:刚才您倒出来的那个溶液是饱和溶液,不然,您再倒回去看看。学生:可不可以加点硫酸铜固体,看看哪个能溶解。老师:第一个同学的意见是凭肉眼可以,主要是根据溶液的颜色来分。学生分组实验:下面请各组同学,把自己组里饱和硫酸铜溶液的上层清液取2毫升于试管中,并置于大烧杯的冷水中,稍等一会儿,观察现象(重点观察溶液的颜色变浅了)。 老师:这个实验的现象与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产生了矛盾。因此说,凭肉眼是不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区分开的。第二个同学让我把取出的饱和溶液再倒回去,那溶质肯定

6、不溶。我很同意第三个同学的意见,就是取少量固体,分别加入两溶液中,看固体能溶解的则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则是饱和溶液。这也是检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板书:两者的检验方法加入溶质比较)。刚才的分组实验的现象,还说明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说明是在什么温度下才有意义(板书:两者的讨论前提温度)。下面的问题是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在溶液中,有的溶有较多的溶质,称为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的溶质,称为稀溶液。那么,它们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如何呢?学生分组实验: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10毫升水,然后,在2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10克蔗糖和0.2

7、克熟石灰,振荡后,静置片刻。观察现象。老师:说说你们看到的现象。学生:熟石灰的溶液中,溶质很少,但溶解的不多学生:蔗糖在水中溶解的数量比熟石灰要多,溶液比熟石灰的溶液要浓,经检验溶液还未达到饱和。老师:刚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有的组还进行了溶液的检验,学后立竿见影。学以至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板书:这句话)。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时,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小结:区分或比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中,进行区分或比较的。溶液的浓稀是由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决定的,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混为一谈。教师点评:本节课采用的是实验引出问题再实验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问题的引出和解决是有层次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难点的处理比较自然到位。为符合课程改革精神,改变过去的教与学的方法,力争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尝试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问题,发挥群体智慧,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老师再进行总结性的讲解。本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处于活跃状态,学生要动手动脑,注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种教学方法还不能使师生互动达到比较好的状态,过去不良的教学模式还没能彻底屏弃掉。(作者 王晓平)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