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共56页)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8622339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0.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共5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共5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共5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共5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共5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共5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共56页)(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附件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4个科室环境形象建设范例目 录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环境形象建设范例2中医医院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环境形象建设范例17中医医院院区环境形象建设范例34中医医院综合治疗区环境形象建设范例47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环境形象建设范例一、目的和宗旨中医医院医技科室包括检验科、影像科、功能检查科、病理科等,在环境形象建设中,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通过文字、图片、影音资料、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弘扬中医药文化。(一) 目的“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传播中医知药知识、培育健康理念”,充分利用医技科室门廊、过道、接诊台等空间和载体,结合建筑环境设计,宣传特色、塑

2、造品牌,因地制宜地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传播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技知识,并通过环境设计全景式的将中医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务人员的理念和价值观。(二) 宗旨准确把握中医的整体观与现代医技科室间的联系,从艺术形式到具体内容体现中医药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使患者了解现代科技手段在中医药诊疗活动中的作用,阐释中医药的客观真实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二、检验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一) 科普文章1.选取宋慈等历代医家作为代表,突显检验技术的应用。2.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分析古代检验方法3.证候与检验4.疾病与检验(二) 环境形象1.科室理念由院徽、院名及科室理念“检以求真验以求实

3、”组成,突显中医医院重视中医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科学性、客观性。yh2.病人咨询台 员工照片展现医务人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祥云”代表中医给病人带去健康3.实验室内部环境实验室内用传统文字书写、张贴医院、科室的宗旨和理念三、影像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一) 疾病与影像 (二) 环境形象设计示意图科室门口的玻璃门上装饰以祥云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带给患者祥和舒适的心情,从而起到部分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的作用。 指示牌用回字框装饰,清晰,简洁,下面摆放长条案几,几本中医古典医籍或者石刻为点缀,配以绿色的盆栽和花卉,营造和谐氛围。登记处、咨询台用祥云为图案装饰。(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供)中医

4、医院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环境形象建设范例一、目的意义(一) 满足中医医院功能定位的需要,做到环境舒适,流程合理。让每一位患者及家属都能在整洁、宽敞、明亮、舒适、便捷的环境下,咨询、挂号、交费、候诊、候药、入院。(二) 满足中医医院的整体形象定位需要,突出中医药元素,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让患者及家属在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三) 满足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区域功能定位需要,将中医药文化与医院区域功能定位相结合,突出中医药知识的宣传,使患者及家属能够得到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体验和知识收获。(四) 满足工作人员中医药思维定位需要,通过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的策划

5、建设,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让置身其中的工作人员自觉运用中医药思维,自觉遵循中医药行为规范的要求。二、设计原则(一) 坚持全院统筹规划,与医院各区域的总体功能相适应,与区域建筑外观特点相结合。(二) 注重通俗易懂,直观简约,学术与科普统一;注重大众审美需求,做到艺术与实用的统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意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充分体现医院的个性。(三) 布局以患者及家属便捷为原则,并充分考虑空间与舒适性,装修色调突出宁静、温馨的感觉。三、表现形式、内容、载体(一) 表现形式:宣传栏、墙报、展架、展室、视频系统、指示标牌等各种设施。(二) 表现内容:中医药起源、中药常识、药材展示

6、、养生保健方法、医学典故、名医名家介绍、医德格言、就诊指南等。(三) 表现载体:书法、国画、摄影、木(竹)刻、雕塑、实物、实景等。四、门诊大厅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候诊区空间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座椅舒适,地面防滑。座椅周围有绿色植物。总体色调淡雅素洁、温馨舒适。总体设计风格、色调与周围环境和谐。五、住院部大厅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住院部大厅。装饰风格贴近自然,和谐统一,美观大方。装饰材料采用自然材质,地面和墙壁采用大理石,各区域用木、瓦等中国传统建筑材料装饰。大厅横柱上用传统技法描绘葫芦等图案及中医药历史、人物等。住院手续办理窗口大堂室内花园(中药标本展示区)

7、电梯厅探视休息区六、中药房和候药区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候药大厅的整体环境:色调与室内整体环境协调,利用回廊空间设计了宣传本草文化的本草演义廊,用故事的形式还原中草药的发展史。在候药大厅的数字标牌上滚动播放浮雕介绍。本草演义回廊浮雕介绍本草演义回廊用浮雕的形式浓缩了中药发展历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本草发展的六个重要历史时期。第一部分 远古至先秦时期图1 神农尝百草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农耕文化的创始人。几千年来,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一道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世代钦敬。炎帝神农氏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跋山涉水,行遍大地,“尝遍百草之滋味 一日遇七十毒”,了

8、解百草之平毒寒温之药性。神农在尝百草的过程中,识别了百草,发现了具有攻毒祛病、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图中一位远古老人,右手将草药放到口中咀嚼,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炎帝遍尝百草图(见图1)。图2 帛书五十二病方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可能为战国时期所作,在52个病名下,载方280首,涉及药物247种,对药物的炮制、制剂、配伍、禁忌等亦有记述(见图2)。第二部分 秦汉至南北朝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是奠定中药学发展基础的重要时期,已有多种本草著作问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集注。图3 神农本草经图3 神农本草经图4 本草经集注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东汉年间,是现存最早的本草。该书

9、先简述了五味、四性、有毒无毒及随证的用药原则;药物配伍的“七情”;药物的剂型选择、服药法以及药物产地、采集等内容,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以上、中、下三品分类药物,“三品”是按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养生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对药物的粗略分类。该书共载药物365种,每一药物记述了性味、有毒无毒、主治功用、别名、生境等。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发展的基础,对后世本草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见图3)。陶弘景(456536年),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学问家、道教人物,晚年隐居茅山,时人敬为“山中宰相”。本草经集注以陶弘景整理、订正的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为基础,并增补“名医副品”365种,加上陶弘景本人

10、的注解和评议撰写而成。本草经集注共七卷,收载药物730种。首创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炮制、形态、鉴别、制剂及合药取量等内容。本书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二部本草名著,它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雏形(见图4)。图5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420479年)时期雷敩著雷公炮炙论,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系统总结了药物的加工炮制技术,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后世所称炮制十七法,渊源于此。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见图5)。制药化学,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其发展引人注目。东晋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

11、对炼丹的方法与所取得的成果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对硫、铅、雄黄、丹砂、硝石作了认真的研究,不仅展示了许多化学反应,也介绍了烧灼、升华、结晶、蒸馏、水浴等操作技术。陶弘景也精通炼丹术,并有许多专著。有许多炼丹术的成果反映在本草学中,一些药物如铅膏药、丹药来源于炼丹术(见图6)。图6 抱朴子第三部分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中药学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政府参与,颁行了新修本草等官修本草和建立了国家药局;二是重视药学资料的整理研究,出现了文献巨著证类本草。图7 新修本草新修本草是由政府组织编辑颁行,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由长孙无忌、李勣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23人参加编纂完

12、成。共54卷,载药844种,分玉石、草、木、虫鱼、果、菜、米等9类,记述药物的性味、主治功用及产地、采制等内容。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对中外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见图7)。宋代(公元973974年,宋开宝67年)刘翰、马志等编撰的开宝本草,掌禹锡、林忆等编撰的嘉祐补注本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王继先、高绍功等编撰的绍兴本草,均为著名的官修本草(见图8)。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北宋名医唐慎微于公元1082年所撰。全书33卷,载药1558种,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有

13、名未用共11类,附方3000余首,对药材的产地、品种鉴别等亦有贡献。证类本草集北宋本草学之大成,为现今完整流传之最早的综合本草(见图8)。图8 宋代本草发展除了国家颁行官修本草外,北宋时期国家药局的设立,也是我国以至世界药学的重要创举。1076年,在京城开封开设由国家经营的熟药所,以后发展改名为“和剂局”、“惠民局”,颁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最早的制剂范本。药局的产生,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见图8)。第四部分 金元明清时期金元明清时期,本草学日趋成熟,在药性理论、大型综合本草和各类专题本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发展。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发展了医学经

14、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他们在宋人基础上,以药物形、色、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图9 珍珠囊和汤液本草影响较大的有:刘完素素问药注、本草论,张洁古珍珠囊,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王好古汤液本草,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等。其中,尤以张洁古珍珠囊具有创新特色,运用内经运气学说阐述药性阴阳、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归经和引经等理论和药物功用,创制“脏腑标本用药式”,充实了药物作用定位、定向的观点,对当代和后世药性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药类法象重视综合药性,对药性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

15、归纳。王好古师承洁古、东垣,结合前人论述及自己的认识,在汤液本草中记载242种药物的性能,是一部重要的药性本草(见图9)。明代本草丰富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是两部大型综合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公元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是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由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40余人奉命编纂。该书共42卷,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10类(部),共载药物1815种。本书绘有1385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是古代彩绘本之珍品。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图10 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于公元1578年编成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字。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