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585870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8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教案(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口科技职业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医学院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6学时设计、编写而成。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学生授课时使用。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

2、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院2017年2月28日学时安排1.绪论2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0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27第三章藏象44第四章经络75第五章体质86第六章病因92第七章发病107第八章病机111第九章防治原则133中医基础理论学时安排绪论6代K弟一早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2尺N弟早精气血津液神10第三章藏象26第四章经络8第五章体质4第八章病因12第七章发病2第八章病机10第九章防治原则6共计:96学时【学时】6【目的要求】1 ,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2 .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3 .掌

3、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教学内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

4、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二)+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时期:战国至秦汉。2 .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3 .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4 .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

5、(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着。(3)隋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着。(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2 .宋金元时期:学派纷呈,某些理论有新的突破。(1)南宋陈言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张从正:提倡攻邪论,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6、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李杲:创立内伤脾胃学说,治病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朱震亨:力倡在“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3 .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1)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举例介绍)。(2)明张介宾、赵献可等倡言、发展了命门学说。(3)温病学说的成熟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简要介绍明吴有性及清叶桂、薛雪、吴理等医家的主要着作和学术成就)。(4)清王涛任着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发展了瘀血理论等。4.近代与现代(1)近代时

7、期(鸦片战争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举例);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举例)。(2)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简介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三个方面的主要趋势)(四)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自学为主,提示学习要点)1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2 .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3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思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重点)(一)整体观念1 .基本含义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或称“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

8、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2 .主要内容(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a.“五脏一体观”,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观点。在结构上: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官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而形成的完整统一的整体。(介绍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的组成)在功能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功能,

9、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在心神的统一主导下,既依靠各脏腑组织器官正常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又依赖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完成的(举例)。b“形神一体观”(在内经中称为“形与神俱”,古人又称作“形神合一”),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的结合与统一的观点。形体的概念:广义、狭义;神的概念:广义、狭义;形神一体观的主要内容:形体与精神的关系。 病理上的整体性:相互影响。局部的病变,可引起整体性病理反映;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五体、官窍;五脏中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形与神相互影响(举例)。 诊治上的整体性在诊察疾病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五体、官窍

10、、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来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举例)。在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则与治法(举例)。在康复治疗疾病时:应形神共调;尤其应当重视调理精神情志在整个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即强调首先“治神”。在养生防病方面:强调形动神静、形神共养。(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天人一体”观的立论依据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a.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一年之间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举例)。b.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而出现适应性调节(举例)。c.地域环境不同,在一

11、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举例)。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a.人体受不同季节异常气候变化的影响,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举例);季节气候的变化,还可加重病情等(举例)。b.疾病病情的轻重可随昼夜晨昏人体阳气的消长而发生变化(举例)。c.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举例)。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立论

12、依据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不同(主要指社会的变迁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举例)。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举例);不利的社会环境,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举例)。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对人体身心机能的影响。通过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得有利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自我精神调摄,提高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来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或促使疾病好转、痊愈。(二)辨证论治1病、

13、证、症的基本概念(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2)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证候与病机的关系;证候具有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证候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3)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就单个症状而言,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症状与体征相对来说,症状是指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痛、腰酸、烦躁易怒等);体征是指能被检查到

14、的异常客观征象(如月中块、舌象、脉象等)。2.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难点)(1)区别就病与证而言,两者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是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干与证两者的区别在于现象与本质的不同(症仅仅是疾病的现象,而证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所以证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而孤立的症一般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2)联系症、证、病三者的联系,类似由点所构成的纵横交错关系:症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即“点”),病、证、症三者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上。病和证都由症所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3.辨证与论治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1)辨证(即辨识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和辨病势等四个方面,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2)论治(即论证治疗),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或措施),并付诸实施的过程。论治过程的步骤,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