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4.《花之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858324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4.《花之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4.《花之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4.《花之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4.《花之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4.《花之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4.《花之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4.《花之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4.花之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4. * 花之歌 【教材分析p 】 花之歌是纪伯伦诗选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诗人看

2、到这两点的同时,特别赞赏前者,末尾两节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真正意图。“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更加芬芳馥郁。”“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体现了诗人的伟大理想,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 自赏”。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作者介绍】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

3、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兴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

4、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示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 1931)。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的丰富的哲理。 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4.感

5、受花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花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在诗人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充满了智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感受作者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进而体会花的精神。(板书课题:花之歌。齐读课题)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2.自学要求:

6、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说一说作者将花比作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提示: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2.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找出文中体现奇特想象的句子。(学生自由说一说)3.分小组讨论: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小组派代表交流)预设:(赏析句子)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

7、一遍(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三、细读品析 ,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2.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3.指名朗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哲理的?(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体现了花的精神品质。)4.师: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小结: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四、课堂小结 纪

8、伯伦的花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花之歌里,花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五、拓展延伸 1.仿写句子,要求写出一定的哲理内涵。例:花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花是婚礼的冠冕,花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的其他四首:美之歌幸福之歌浪之歌雨之歌。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辨字组词。 冠( )增( )凝( )寇( )赠( )疑( )浆( )仰( )孤( )桨( )抑( )

9、狐(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礼品( )的风光( )的眼睛( )的琼浆( )的小草( )的叫声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我在原野上 ,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 ,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 。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 3.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参考答案: 一、冠军 日寇

10、增加 赠予 凝视 可疑 泥浆 船桨 仰望 压抑 孤单 狐狸 二、贵重 美丽 明亮 美味 顽强 动听 三、1.摇曳 呼吸 察看 凝视 2.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四、示例:春天,我同小草一起将太阳拥抱;夏天,我和大树一道为火热作证。 【教学板书】 4*花之歌 花的形象:奉献者和使者 花的精神:渴饮朝露,向往光明, 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教学反思】 学习这类文质兼美,意蕴深厚的散文诗,只有通过反复品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尤其是作者在文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花的形象,其丰富的想象力,整齐的句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我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品析句子,理解文中体现的哲理,进而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学生就能比较深刻地体会作者的理解追求和信念。 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