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肠病治法及用药规律的临床研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8559850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小肠病治法及用药规律的临床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小肠病治法及用药规律的临床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小肠病治法及用药规律的临床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小肠病治法及用药规律的临床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小肠病治法及用药规律的临床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小肠病治法及用药规律的临床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小肠病治法及用药规律的临床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小肠病治法及用药规律的临床研究 作者:白宇宁,张润顺,白兆芝,姚乃礼, 白震宁,寇永锋,王健,胡明丽 王洪艳,周雪忠【关键词】 小肠病;中医疗法;用药规律;证候;数据挖掘小肠为六腑之一,有着自身重要的生理功能、病机特点及证候特征1。中医辨证论治小肠病有其独到优势。笔者重点从中医小肠腑病角度,对小肠病患者的治法及用药规律等进行研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资料,以期为中医小肠病系统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研究病例来源于2000-2009年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中医学院中

2、西医结合医院、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7家医院符合小肠病症状诊断及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666例,并按标准纳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门诊患者247例,共计913例,1 112诊次,其中男性患者459例(50.27%),女性患者454例(49.73%),平均年龄(46.0518.92)岁。1.2 研究方法1.2.1 小肠病症状诊断标准及其依据 通过对100余部中医古籍文献中有关“小肠”内容进行检索整理,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内期刊(1994-2008年)有关“小肠”文章进行检索查阅,结合当代中医著作及教材(中医藏象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针对小肠症状及证候的相关

3、论述,并对北京和山西两地22位中医内科及消化病专家进行问卷咨询调查,整理归纳及建立中医小肠病的症状诊断标准:以脐腹部不适为中医小肠病必有症状,以脐周腹部疼痛、胀满、畏寒及大便溏泄、完谷不化、少腹拘急、肠鸣有声、便中带血、大便秘结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符合上述必有症状,且具备2个以上主要临床表现者,并需同时符合文献及专家调查中的小肠病证范畴,即诊断为小肠病。1.2.2 小肠病证候判定标准及其依据 根据古今文献整理归纳结果、前期研究工作成果1-2及专家咨询论证汇总,提出小肠病10种基本证候(小肠实热证、小肠湿热证、小肠气滞证、小肠血瘀证、饮留小肠证、小肠寒热错杂证、小肠津亏证、小肠虚寒证、小肠寒凝

4、证、小肠食滞证)的判定标准3,供临床调查时参考辨证。1.2.3 病例排除标准 合并有精神类疾病患者,不能配合临床调查的;伴有各种程度意识障碍的患者,不能配合临床调查的;合并有严重妇科疾病患者;合并有明确泌尿系感染、结石及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合并有严重外科急腹症,危及生命者;其他原因不能明确表达自身症状的患者。1.2.4 病例纳入标准 符合小肠病症状诊断标准,并除外病例排除标准的患者,即可纳入小肠病临床调查。1.2.5 数据采集、录入及预处理 在编制的“中医小肠病证治规律临床调查表”中填写数据需真实、规范、及时,参与调查人员均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临床医生,并经过填写培训。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的个

5、体化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将全部临床病例信息由专人录入结构化“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中,并对录入内容及格式进行审核质控。鉴于数据来源不同,可能存在症状、证候、病名、药名等描述同质异义表达的情况,故需采用人机结合方式进行数据预处理,即将录入数据按当前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常用术语进行规范,并将诊断和治法分割成最小术语单元进行分析。通过以上数据平台,建立中医小肠病多维关系数据库,对小肠病症状、证候、治法及用药等要素之间的多维关系进行数据挖掘4-5。1.2.6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的“中医临床要素多维关系查询分析系统”来完成小肠的“病-症-证-药”等多维关系分析,

6、联合利用WEKA、Business Objects等数据挖掘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在线分析系统(Online analysis and processes,OLAP)进行描述性统计和频数分析;药物之间的关系采用复杂网络的无尺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方法进行分析。2 结果2.1 小肠病常用药物及相互关联基于无尺度网络方法,根据药物在处方中的使用频次及该药与其他药物相互配伍的关联度,分析中医小肠病的临床常用药物(核心用药)及其大致配伍规律。处于中心部分的无尺度网络图见图1。图1 小肠病常用药物无尺度网络图图1中每一味药物与周围药物的连线(数)表示它们关系的权重,线上的数字是同时应

7、用的次数。可以看出,处于核心位置的陈皮、木香、黄连、生甘草、厚朴、白芍、茯苓等应用频率最高,是小肠病的常用药物。2.2 小肠病主要治法分布在数据库中有明确治法记录者876例,经统计,小肠病主要治法为理气、祛湿、止痛、调和肝脾、清热、温运祛寒、活血化瘀、平调寒热等,见表1。表1 小肠病主要治法分布表2.3 小肠病临床用药分布在数据库中使用中药汤剂者876例,共1 075诊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布见表2。表2 小肠病临床用药分布表2.4 小肠病主要证候用药范围对913例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小肠病证候以小肠气滞(39.21%)、小肠湿热(23.55%)、寒热错杂(13.25%)、小肠瘀血(16.

8、10%)及小肠虚寒(10.30%)所占比例较大,还有小肠津亏、小肠实热等其他证候。见表3。表3 小肠病主要证候用药范围3 讨论3.1 小肠病主要治法分析据临床调查统计,小肠病主要治法大致包括:理气、祛湿、止痛、调和肝脾、清热、温运祛寒、活血化瘀、平调寒热、涩肠止泻、通腑、养阴增液、益气、润肠通便等。其中理气法又包含行气、消胀、降逆等法;祛湿法又包含化湿、利湿、燥湿、渗湿等法;温运祛寒法又包含散寒、温肠、温中、温补脾肾、温化水饮等法;调和肝脾法则又包括健脾、疏肝等。其中以理气、祛湿、清热、温运祛寒、活血化瘀及平调寒热等为核心治法,此与小肠病的病机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有着密切联系。小肠病虽治法繁多,但

9、结合其病机规律及基本证候2,6,归纳起来不外以“理气血、调寒热、除湿滞、和肝脾、平阴阳”为基本治则。3.2 小肠病用药规律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小肠病以陈皮、木香、黄连、生甘草、厚朴、白芍、茯苓等为常用药物。其中陈皮、木香、厚朴均为理气药,陈皮理气调中,木香行气止痛,厚朴理气消胀,且能燥湿散满,三者配伍应用对小肠气滞之腹胀、腹痛有效。黄连清热燥湿,配伍木香为香连丸,对小肠热郁气滞、下利腹痛有效。白芍与甘草配伍则为芍药甘草汤,具有缓急止痛之功,多用于脐腹疼痛症状。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功。上述常用药物与小肠病机特点及其证候规律基本符合。此外,从用药规律也可反映出小肠的某些生理功能特点,如临床常

10、用黄连等清泄之品,此与小肠属阳、为火腑相合;临床多用理气通腑之品,如木香、陈皮、厚朴、枳实、大黄等,说明小肠须以通降为用。其他常用药物还有延胡索、当归、炒白术、生姜、炮姜、砂仁、炒莱菔子、川楝子、大腹皮、黄芩、法半夏、薏苡仁、花椒、乌药、炒枳壳、枳实、桃仁、党参、乌梅、防风、大黄等。这些理气、化湿、清热、活血、散寒、健脾等类药物,在性味及配伍上基本反映了小肠病机的复杂性、用药的多样性,并与主要证候分布规律基本符合。3.3 小肠病主要证候用药特征据统计,主要证候具体用药情况如下:小肠气滞多用厚朴、木香、陈皮、莱菔子、延胡索、大腹皮、川楝子、乌药、炒枳壳等行气理气之品;小肠湿热多用黄连、黄芩、厚朴

11、、陈皮、茯苓、薏苡仁、法半夏、苍术等祛湿清热理气之品;寒热错杂多用黄连、生甘草、炮姜、花椒、乌梅、黄芩、太子参、乌药、法半夏、干姜等寒热互调之品;小肠瘀血多用当归、赤芍、桃仁、大黄、川芎、丹参、郁金等活血化瘀之品,另厚朴、陈皮、炒枳壳、大腹皮、乌药等理气药也常同时应用,可见血瘀与气滞关系密切,活血必先行气;小肠虚寒多用炒白术、甘草、炮姜、党参、太子参、花椒、附子、乌药、小茴香、干姜、吴茱萸、桂枝、高良姜等健脾温肠散寒之品。3.4 古今小肠病临床用药比较分析通过临床小肠病证治规律调查,基本归纳出现代小肠病用药规律。同历代医家(特别是宋元明清)用药经验加以对照,可大致得出古今用药之不同特点。古代用

12、药特点主要是:运用温热药较多,如丁香、肉豆蔻、胡芦巴、附子、川乌、大茴香、砂仁、吴茱萸、肉桂、荜茇、荜澄茄、小茴香、高良姜、干姜等。运用温性泻下药亦偏多,如巴豆、千金子、牵牛子、大戟等。运用利小便药治疗小肠病,如赤茯苓、木通、车前子、石韦、泽泻、海金沙、猪苓、灯心草、瞿麦、滑石、白茅根、赤小豆、竹叶等。常用祛风药治疗小肠病,如独活、细辛、防风、藁本、蔓荆子、羌活、紫苏等。用补气药或甘温、酸温之品治小肠虚,如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山茱萸、益智仁、牡蛎、巴戟天等。其形成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古代气候环境的因素,另一方面与前人重视小肠泌别清浊、主水道有关,小便异常多从小肠论治。现代临床用药特点为:运用

13、健脾运脾类药较多,如白术、茯苓、砂仁、薏苡仁、苍术、党参、太子参等。常用理气类药,如木香、厚朴、枳壳、川楝子、大腹皮、陈皮、乌药、炒莱菔子、香附、槟榔等。用调理寒热药,如黄连、黄芩、炮姜、乌梅、干姜、吴茱萸、花椒等。用调和肝脾药,如白芍、白术、当归、川楝子、枳壳等。用活血化瘀类药,如当归、赤芍、桃仁、五灵脂、丹参、大黄、川芎等。古今小肠病用药经比较确实存在某些差异,考虑与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自然气候与环境不断变迁、人体质与身心不断变化等因素有密切联系。我们在汲取前人用药精华基础上,应当努力丰富用药理论及临床用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中医小肠病临床用药和治疗水平。【参考文献】 1 白兆芝.现代

14、中医小肠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4.2 寇永锋,白兆芝,张润顺.小肠病临床证型研究J.山西中医,2006, 22(3):51-53.3 白宇宁,白兆芝,张润顺.中医小肠病基本证候和诊断标准的初步制定及其制定依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813-814.4 张润顺,王映辉,姚乃礼,等.名老中医电子病历中病史动态结构化数据录入规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3):100-101.5 周雪忠,刘保延,姚乃礼,等.中医临床数据仓库的研究及构建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6):340-343,349.6 白宇宁,白兆芝.试论小肠病机特点J.中医杂志,2006,47(增刊):4-7.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