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参考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8554473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参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成 功 作 文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贵州习水三岔河中学 母建林内容摘要: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方法陈旧,故而学生头疼,教者堪忧,效果欠佳;认真反思,不难发现我们现实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众多教师也在潜心思索、苦苦找寻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只要教者安排有序,指导有方,训练有术,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相信师生会走进作文教学的阳关大道。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教学 现状 改进措施时下农村初中学生中,颇为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学生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虽然是一句戏谑之言,但一定程度上却

2、反映出中学生对作文的烦厌心理。因为怕写作文,所以初中学生大多对作文深感头痛;因为教师指导无序,所以中学生的作文水平难有长足进步。一、写作现状与分析初中作文教学效果不佳,令人堪忧,其中重要归因在学生。学生写作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其原因又何在呢?、书写不“规范”,文面“惨不忍睹”文面,就是文章的“面貌”,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行款格式,标点停顿,文字书写以及行文中某些“习惯用法”,直接影响着文章表情达意。学生作文中,字迹潦草难以阅读,不讲究行款格式,随心所欲使用和书写标点,乱写错别字的现象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既说明学生缺乏基本写作常识,更反映出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

3、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同学对这些基本常识、写作习惯重视不够。、兴趣不浓厚,作文“敷衍应付”“作文作文,一提头疼”。这一口头禅形象说明了学生对写作“一怕二厌三应付”的态度。每当教师布置作文,较多学生唉声叹气,愁容满面。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才能激发起作文的灵感,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我想写”的动机,其对写作的满腔热情才能触发文思泉涌,逐渐造就坚韧的写作意志和顽强的写作毅力,满怀信心地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作文成功之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

4、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未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花功夫,他们只顾一味布置作文,收取作文。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平淡无奇,甚至味同嚼蜡,难有成功的体验,写作兴趣一点点被磨灭。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头疼、逃避作文。、语言运用能力偏低,不能准确表情达意“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福楼拜曾经对莫泊桑说:一定要仔细观察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人,然后分别用最恰当的词语去描述他们。“最恰当的词语”即是要尽可能准确精练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实际呢,一方面因为学生词汇积累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又缺乏对学生遣词造句系统的训练,学生语感自然不强,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偏低,作文不仅文采欠缺,而且作文中滥用误用

5、词语、前言不达后语、表达欠严密等毛病比比皆是。学生作文时常出现“心会而口难传,意有而笔不达”的尴尬处境。、教学“重文轻语” ,“文”妙而“语”拙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概念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应试”的需要,学生的写作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一些学生的书面作文写得不错,但其口头作文却让人不敢恭维。目前中学生口头作文基本是一种静态的言语活动,学生从教师的命题出发,力争用清晰的语言、准确的字眼、流畅的语调“说”一篇东西出来,但却不考虑对谁说,为什么说,怎么说,因而总是采用固定模式“说”文,这种“口头作文”拿到社会实际生

6、活中去,其交际功能无疑要大打折扣。5、作文“闭门造车”,文品与人品反差强烈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圈子有限,交际范围狭窄,“泉源枯竭”,又怎能“溪水流个不歇”呢? “质胜于辞,情胜于文。”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如果学生不关心社会,不到生活中实践,心中烈火般的激情就得不到激发,他们对生活必漠然置之;如反映在习作里,试想,这种离开社会实情、脱离生活实际的孤陋寡情之作能感动人吗?对生活缺乏了解,缺乏体验,也造成了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虚构的现象。虚构,本是一种想象能力的表现。但我们的一些学生却在感情上违心虚构,产生了许

7、多矫情枉作。如果我们的教师视若罔闻,无视于学生这种感情上的虚构,担忧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与人真诚相处、团结协作就成问题。二、教学现状与分析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泰兴市洋思中学有句名言: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作文中的毛病归因还得在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存在着什么问题呢?、教学随意性强,缺乏系统安排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必须立足实际,制订方案,以便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个计划不仅应包括整个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全程训练目标,而且更要落实到每学期的阶段目标以及每堂课的训练重点和要求。很多老师在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只

8、是笼统地订一个语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只是“蜻蜓点水”,有的甚至完全不提,更不必说制订整个初中的作文训练方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也很大。一学期有只做一、二篇作文的,有做足数作文但只批二、三篇的,有临时有事,便到班上随便布置一下作文题目的,还有平时不做作文,等到学校或上级来人检查时突击布置作文的如此等等,都说明了目前许多老师作文教学上的无序性,这种无规律的“蜻蜓点水”、“突击备战”式作文教学根本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惰性或应付心态。、命题脱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作文教学计划的盲目无序,必然导致命题的盲目随意。有临时出题目的,有照本宣科出题的,有拨高性出题的,出

9、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步,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轨,也没有体现由低而高整体训练的作文教学规律,命题缺乏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这种命题所要求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没有亲切感,也找不出动情点。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应付式的交差或虚构一番,这是与“说真话、抒真情”相悖的。如果我们老师深思熟虑,掌握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把握其心态,适时从其喜怒哀乐中捕捉兴奋处、动情点,设计命题,就能为学生创设积极作文的氛围,学生也能自觉地投入命题规定的范围,最终完成作文。、批改欠科学,高耗而低效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个教师,就有多少个批改标准。一些教师在批改

10、作文时,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初中学生,往往要求过高,无视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实际。有经验的老师则完全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批改标准。钱梦龙先生在接手一个“双差班”后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我的家。其要求就两项:(1)、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2)、文章要分段,家里有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结果,这些平常吃惯了30分、40分的学生,一下子得到了“优秀成绩”,少则80分,多则90多分,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强烈的成就感。这种低起点的批改标准无疑值得我们借鉴。作文批改周期长,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有老师精批细改的缘故。叶圣陶先生向来不主张由教师

11、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少是劳而不得。”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法”提倡“评阅浏览自改法”,学生在短时间完成后,老师立即抓紧时间把全班作文浏览一下,发现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评和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互相修改或自改。这样,不但能把老师从繁琐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有效地加大作文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缺“成功教育” ,伤学生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学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对好作文,尚可“鸡蛋里挑骨头”;对较差的

12、作文,则应力求找出其“闪光点”,哪怕就一丁点的进步,都应毫不吝啬地加以肯定。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样容易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轻易在作文本上写上“一塌糊涂”“一窍不通”等,无疑是一盆盆泼向学生的凉水,浇灭着学生作文的希望之花。作文评讲,很多老师只读评优秀之作,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微小“闪光点”。如果老师讲评时注意对“差生”倾斜,褒扬他们作文中的小小优点,这样那些原来作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受到成功激励后,内心的喜悦难以言喻,作文积极性就会倍增,作文训练形成良性循环,作文水平自会得到提高。、脱离生活,闭门造车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13、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只有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写作积累过程中时刻注入社会生活的活水,作文教学这棵树才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些老师脱离生活的纯技巧作文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因为即使有再绝妙的技巧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能激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作灵感的。“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就无从说起。”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我们应该谨记。、重文轻道,跛足而行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文道”结合。只可惜为了应试,一些老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认为技能提高了内容是可以随意填塞的。于是,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思想也不进行疏导教育,忘记了

14、自己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7、重教轻写,纸上谈兵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可见,教师经常“下水”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语文教师虽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但写作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才能提高。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取向和心态有很大差异。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对技法的迷信,更多的是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写作显得生涩、神秘,让学生望而生畏。后者把自己写作的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键,将写作化难为易

15、,化苦为乐。三、改进现状提高效率现实的作文教学中确实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应敢于面对,立足农村实际,积极寻找对策,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投身于作文教学改革,极力扭转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之弊端。1、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不断积累丰富素材没有丰富的生活,哪有精彩的作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全面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用心感受大自然;启迪学生留心学校、家庭、社会人与事;指导多观察,多思考,多记载,并及时建立“生活素材库”,以备作文时搜寻提取甚至信手拈来。2、加强学生练笔训练,有序提高写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每学年作文一般不少于14万字,其他

16、练笔不少于1万字。学生练笔包括读书笔记、美文摘抄、日记周记等多种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美文,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能让学生学习优美词句,逐渐丰富自己的文采。新教材每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写一写”,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内容大做文章。那些需要掌握的词语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朗读,正确书写,更重要就是要灵活运用。怎样运用?最好的办法就是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这样可谓一举多得。3、作文命题,力求灵活宽泛,促进有“话”可说言之无物是学生作文的一大弊病。为何如此?大多因为作文题目学生生疏,没有亲切感,学生没有写作激情,未能触动创作灵感,自然不可能“文思泉涌”。如果拟题灵活宽泛些,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就可以选择熟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