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释译(文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58551960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学琼林》释译(文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幼学琼林》释译(文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幼学琼林》释译(文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幼学琼林》释译(文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幼学琼林》释译(文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学琼林》释译(文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学琼林》释译(文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学琼林释译(文阶)周道云 考辑【原文】圣主有出震向离之象,大臣有扶天捧日之功。【注释】圣主句:意思是帝王有出现在震位相见于离位的表象,大臣有补天 浴日的功劳。震、离:按易经学说,震代表东方,离代表南方,帝王就像太阳一 样从东方升起,在南方照耀天下。另有一联略异:帝王有出震向离之象,大臣有补天浴日之功。补天:补上天的缺口。浴日给太阳洗澡。【译文】圣明天子有出震向离的形象,喻治理天下日渐兴旺之意,大臣辅佐 帝王,补益规过,有扶天捧日的功勋。【原文】三公上应三台,郎官上应列宿。【注释】三公:一般指太师、太保、太傅。三台:天上的三台星。古人认为天上的三台星对应人间的三公官职。郎官:帝王的侍从官。古人

2、认为郎官对应天上的各个星辰。【译文】三公对应天上的三台星,各部郎官相当于天上的三台星,各部郎官 相当于天上的众星宿。【原文】宰相爵居鼎铉,选曹职掌铨衡。【注释】台铉:台指三台星,铉指举鼎用的器具。台铉指宰相,用来表示位 置的重要。铨衡:度量工具。用来指吏部官员,比喻衡量人才。另一联略异:宰相位居台铉,吏部职掌铨衡。【译文】宰相协助君王治理国家,地位极重要比喻为鼎铉。史部掌管天下官 吏,选拔衡量人材。【原文】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 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注释】吏部古名天官,长官称大冢宰;户部古名地官,长官称大司徒;礼 部古名春官,长官称大宗伯

3、;兵部古名夏官,长官称大司马;刑部古名秋官,长 官称大司寇;工部古名冬官,长官称大司空。另一联略异:曰天官,曰地官,曰春官,曰夏官,曰秋官,曰冬官,六部寮 采之通称;曰冢宰,曰司徒,曰宗伯,曰司马,曰司寇,曰司空,尚书侍郎之总 号。【译文】称吏部尚书为天官大冢宰,是说他能总御众官,好像天道统理万物; 称户部尚书为地官大司徒,是说他能安抚万民,像大地生养万物;称礼部尚书为 春官大宗伯,好似春生万物;称兵部尚书为夏官大司马,是寓意国家武力强盛, 像炎炎夏日一般;称刑部尚书为秋官大司寇,是天子立司寇掌刑法,驱耻恶,像 秋天一样肃杀严刻;称工部尚书为冬官大司空,是天子立司空使掌邦事,像冬天 敛藏财物一

4、样,使民不空乏,六部大略如此。【原文】都宪中丞,都御史之号;内翰学士,翰林院之称。【注释】都御史:明代监察机构御史台的长官。 翰林院:翰林院学士是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书的官员。【译文】都宪、中丞,是都御使的称号;内翰、学士,是翰林院的名称。【原文】柏府乌台,推崇都宪;凤池薇省,赞美词林。【注释】栢府:御史府的别称。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 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凤池:禁苑中池沼。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接近皇帝, 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薇省:指中枢机要官署。【译文】柏府、乌台都是尊崇都御史的称呼,凤池薇省是誉美翰林院的名目。【

5、原文】天使,誉称行人;司成,尊称祭酒。【注释】行人:古代传达皇帝诏令的官员。祭酒:古代管理国子监学府的官员。另一联略异:皇华以誉行人,司成以尊祭酒。【译文】皇华诗是颂出使的行人,司成是对主管教育的国子监祭酒的尊称。【原文】称都堂曰大抚台,称巡按曰大柱史。【注释】大抚台:明代巡抚兼任都察院副都御史,故称大抚台。大柱史:称巡抚为大柱史,又称侍御、总马、执法大夫、绣衣使者。【译文】都堂称为大抚台,巡按称为大柱史。【原文】内而科道,总称柱后惠文;外而督抚,并号中丞开府。【注释】柱后惠文:冠名。执法官、御史等所戴;执法官和御史的代称。 柱后:执法官、御史等所戴的一种帽子。也称惠文冠、獬豸冠。借指执法官

6、、御史等。惠文:即惠文冠。为法冠柱后惠文的省称,因以指代法禁。 中丞:是明清时代封疆大吏(巡抚)用的称谓。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开府置官属,本系三公所 享殊遇,因而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清人习称任督抚为开府。【译文】京官有六科给事和各道御史,总称叫做柱后惠文;外官有巡抚和总 督,并称为中丞开府。【原文】方伯、藩侯,左右布政之号;宪台、廉宪提刑按察之称。【注释】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 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藩侯:藩王。布政:掌管一省户政赋役的行政长官。宪台:官署名。汉称御史所居官署为宪台。御史官职的通称。后亦用

7、为地方 官吏对知府以上长官的尊称。廉宪:廉访使的俗称。廉访使:古代官名:宋、元、明时期的一种官职。宋 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廉,通“覝”。按察:掌管一省的刑法事务。另一联略异:方伯、藩侯,布政参议之职;臬司、廉宪,提刑按察之名。【译文】方伯、藩侯都是左、右布政使的尊称,臬司、廉宪是对提刑按察使 的尊称。【原文】学政号曰文衡,盐法称为鹾宪。【注释】文衡:旧谓判定文章高下以取士的权力。评文如以秤衡物,故云。鹺:盐的别名。鹺音错阳平。宪:旧指朝廷委驻各行省的高级官吏。【译文】学台听掌文学故号文衡。运使总持监务故称鹾宪。【原文】宗师称为大文衡,副使称为大宪副。【注释】文衡:

8、掌管一省教育的官员。宪副:是按察史的副手。【译文】宗师,被称为大文衡,副使,被称为大宪副。【原文】郡侯、邦伯,知府名尊;郡丞、贰侯,同知誉美。【注释】郡侯:爵名。晋武帝封羊祜为南城侯,置相,与郡公同,为郡侯之 始。历代因之。金之郡侯位在郡王、国公、郡公之下。元与金同,明以后废。邦伯:州牧。古代用以称一方诸侯之长。后因称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长官。 知府: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郡丞:官名。郡守的佐官。清代文人往往以“丞”为“同知”的代称(即比 附汉代郡丞的官名)。贰侯:指同知。同知是一府的副长官。另一联略异:郡侯刺史,太守名尊;别驾治中,府寮望重。刺史:官名。汉 武帝元封五年

9、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 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 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中国为十三部(州), 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别驾:官名。全称为别驾从事史亦称别驾从事。 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吏。因其地位较高,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驿车随行,故名。治 中:官名。西汉元帝时始置,全称治中从事史,亦称治中从事,为州刺史的高级 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位仅次于别驾。【译文】郡侯同邦伯:都是知府的名号,颇为尊重;郡丞同贰侯,这是同知 的称誉。【原文】郡宰、别驾,乃称通判;司理、廌史,赞美推官。【注释】

10、通判:即督粮长官,也称郡宰。通判跟随刺史巡视,另乘一辆车, 故称别驾。司理:官名,司理参军简称宋初各州有马步院。以军人为判官,掌狱讼。薦史:掌狱讼的官员。推官:是府中理刑办案的官员。【译文】郡宰同别驾,是称呼通判的;司理同弃史,是赞美推官的。【原文】刺史、州牧,乃知州之两号;廌史、台谏,即知县之尊称。【注释】知州:主管一州的长官。廌音治。台谏:是官名,唐时,台官与谏官分立。唐、宋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与监察 御史掌纠弹,通称为台官,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合 称台谏。知县:主管一县的长官。【译文】刺史同州牧,是知州的两个名号;廌史同台谏,是对知县的敬称。【原文】州牧、邑长,乃知

11、州知县之号;贰尹、少府,即县丞县尉之称。【注释】州牧:刺史,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 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 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邑长:邑里之长。贰尹:指唐代州府副职少尹。少尹,从四品下,掌贰府州之事,故称。后亦 作为县令副职县丞的别称。少府: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沿,为九卿之一。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 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译文】州牧邑长就是知州知县的别号;贰尹、少府乃是县丞县慰的古称。【原文】乡宦曰乡绅,农官曰田畯。【注释】仕宦:就是给皇帝当仆人,做官的意思。文人对当官的一种谦虚称法。

12、 现在的公务员和公仆都是这个意思。乡绅:乡间的绅士,乡里的管理者与读书人。田畯:官名。古代管农事、田法的官。诗经“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 畯至喜”。毛传:“田畯,田大夫也”。畯音俊。另一联略异:仕宦俗号乡绅,农官古称田畯。【译文】居乡的官宦,叫做乡绅,管农的官叫做田畯。【原文】钧座、台座,皆称仕宦;帐下、麾下,并美武官。【注释】钧座:对长官的尊称。台座:指宰相之位。旧时称呼对方的敬辞。帐下:帐,帷帐。大将行军,设置帷帐居住,故称为帐下。麾下:麾,旗帜。 士卒进退,以麾指挥,故称麾下。另一联略异:钧座、台座,皆推显宦;宪辕、虎幄,并誉尊僚。虎幄:以虎 纹为饰的幄幕。犹虎帐。【译文】钧座、台座都是

13、对文官的敬称,帐下、麾下都是对武官赞誉。【原文】初官曰筮仕,莅任曰下车;任满曰及瓜,归田曰解组。【注释】筮仕:古人将出做官,卜问吉凶;指初出做官。筮音是。莅任:(官吏)到职。莅音利。下车:从车辆上下来,代指官吏到任。及瓜:指任职期满。归田:指辞官归里,退隐。解组:组,印绶。解下印绶,谓辞去官职。【译文】初做官叫筮仕,初到任叫下车;故官任满叫及瓜,辞官归乡叫解组。【原文】秩官既分九品,命妇亦有七阶。【注释】秩官:常设之官。九品:古代官吏的等级。命妇:受诰命之妇。凡担任官职的人,他的母亲和妻子都可以接受诰命。也 分为七等:一品称夫人,二品也称为夫人,二品叫淑人,四品名恭人,五品为宜 人,六品为安人

14、,七品称孺人。【译文】有爵秩的官府共分为九品;受诰命的妇人,也分为七等。【原文】一品曰夫人,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 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注释】命妇分为七等:一品称夫人,二品也称为夫人,三品叫淑人,四品 名恭人,五品为宜人,六品为安人,七品称孺人。【译文】妇以夫贵,第一品称夫人,第二品也称为夫人,第三品叫淑人,第 四品名恭人,第五品为宜人,第六品为安人,第七品称孺人。【原文】妇人受封曰金花诰,中书诏敕曰紫泥封。【注释】金花诰:唐玄宗浩封群夫人,用金花罗纸书写,称为金花诰。紫泥 封:唐代进士及第,用泥金帖书写报告喜讯,称为紫泥封。【译文】妇人受国家的封典,奉的是金花

15、诰;状元捷报受朝廷诰勅用的是紫 泥封。【原文】唐帝以金瓯覆宰相之名,宋主以美珠箝谏臣之口。【注释】金瓯覆名:唐玄宗将要任命宰相,写好名字用金盆盖住,正好太子 进来,玄宗问太子:你认为谁能担任宰相呢?太子回答:“难道不是崔琳、卢从 愿吗?”原来他们二人很有声望,所以太子能猜中。美珠箝口:宋真宗想到泰山封禅,担心大臣王旦反对,就赐给王旦一尊酒, 说:“回家与妻儿共同享用。”王旦回家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珍珠,知道是皇上 叫他不要反对封禅的事,于是就再也不敢提出异议了。箝同钳。【译文】唐玄宗用金瓯盖住写好的宰相名,以试太子之才;宋真宗用美珠堵 住了谏臣的口,使他不再评议朝政。【原文】金马玉堂,群羡翰林声价;朱幡皂盖,争看郡守威仪。【注释】金马玉堂:汉代的宫门称为金马门,玉堂是翰林院的别名。朱幡皂 盖:汉代郡守的仪仗有红色的旗幡和黑色的伞盖。朱幡:红色的旗幡。幡音番。 尊显者所用。皂:黑色。【译文】金马门玉堂署都是称羡翰林的清贵和价值。朱色轴、皂色盖都是郡 守出行时炫赫的威义。【原文】八座台辅,皆紫阁明公,五马知府,即黄堂太守。【注释】台辅:指三公,又称为紫禁、紫阁。紫阁名公:唐代曾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因称宰相府第为紫 阁。黄堂太守: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