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随堂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8536542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随堂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随堂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随堂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随堂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随堂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第十六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一、选择题1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这一现象反映了(C)A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解析题干反映了大公报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传播了社会和商业资讯,C项正确。A、B、D三项无法直接从材料中得出。2(2018铜陵高一检测)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C)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2、D宣传了民主革命政治主张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3(2018武汉高一期末)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则材料中蕴含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B)A上海拍摄国产第一部电影B电影传入中国上海C电影最先出现于中国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解析材料中的时间是19世纪末,即为电影传入中国的时期,因此只有B项最为恰当。4抗日战争时期,进步电影工作者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上述材料说明(B)A当时政府把电影工作作为工

3、作的重点B电影事业是鼓舞中华民族抗战的有力武器C电影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D电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解析由材料中影片表现了军民英勇抗战等内容可得出答案为B项。其他选项均夸大了电影的作用,故排除。5(2018南京高一检测)2012年夏上映的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C)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ABC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互联网虽然具有伦

4、理道德监督与防护的作用,但无法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实效性,故排除,答案为C项。二、非选择题6(2018聊城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材料二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年份类别19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2000年报纸总印数(亿份)246.8211.3266.3318.4329.3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280 799647 7462 332 1642 931 6823 381 466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38 05691 572383 513526

5、483585 007互联网用户(户)7 2133 014 5189 021 717(1)请按照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材料一中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解析依据图片考查基本的传媒形式并拟定标题,属基础知识的考查,容易作答。答案图一:报刊;图二:电影;图三:电视;图四:互联网。标题: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精神的来源大众传媒的变迁)等。(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解析主要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注意数字的对比分析。答案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讯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