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19692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58531456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特殊句式1969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1969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1969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1969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1969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特殊句式1969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特殊句式1969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几种类型。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或者说,是用来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等于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在古代汉语里,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

2、列传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停顿,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 粟者,百姓之所种博鸡者袁人3、“,也”式。

3、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原君)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4、“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5、“者”、“也”都不用,主谓直接连接。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赤壁之战)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雁荡山)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6、用动

4、词“为”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此为何若人?(公输)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黄生借书说)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与妻书)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7、用“是”作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行)翩翩两骑

5、来是谁?(卖炭翁)二、被动句 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训俭示康)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2、在动词前面用“见”表示被动。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汉书燕刺王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

6、大方之家。(庄子秋水)3、“受于”表被动 无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在动词前加介词“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何也?屈原列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为乡里所患。(周处)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这种句式自产生后,成了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

7、,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曹军破,必北还。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2

8、、省略谓语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项伯乃也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聊斋志异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权以()示群下。(赤壁之战)4、省略介词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尔。赤壁之战 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其言。聊斋志异 5、省分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9、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四、倒装句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并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是无所谓倒顺的。常见的有一下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快哉此风!(宋玉风赋)善哉论事!(宋玉风赋)(二)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两种情况。1、动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及里城,亦然,城中

10、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以加重语气。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

11、年)2、介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三)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

12、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五、固定句式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1、“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2、“之谓也、其之谓也(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