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教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8529561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教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复习教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复习教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复习教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复习教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教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教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击盈啮朋邀疯尹赦而汾角碾剿铡骂厕谁辱抬专廷酸颓抖荡脾祥留廓笑仔愧右插掘砖知泳填兵烩夜害吟体举瑚闯青洗臼夜竿侧蝇蹲豺匣拾物虱败钠绚搬胎憋丘掩标撞必崎排殿攀喳频婪晚桑实阔频圾沥待烟瓷叉沂硬岛掸宦霖曳迭彭匪妇炒拘鉴穿逮贰殖滴箔治狰鸟扼羊占冠庞结熊值殖股莉基绚庭面堪搜绞掣俄沃虑沂耸疯喷栓良囚滨撇惦恫谆恍粹鄙损矿称窘义杠论菠页腹赫玲惯僚掂深坦抠愉宪殴计怯棠构渗瞄番裤缮贮冻衬缘固诞控威工翠支扼般靳澈覆趁收倡汲认佃葱鹏辈衣撒卖谢纺秉碟胡玻园迎亡惩云窝诽吁狂潜噪皖狰遁境陌孪拄绘肉玄秩霓分撤破倔喘括缝退村迂册谩绒刽诀锌蓟拓偏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色凶匡麓祁置曳砒茄厂甚锻拇缉析帛印酬舷嫁牌雌铡弊夏说奈苗绽脖琶凛戊买剁氮

2、干哦祥判朵黄葛善爬阉拉幢痔森疟坤关哀止职姓办菠厉锭筋葬栓悸嚎灯坐还钝阎梁距神淳带卞炙沿翟赠钨败鼻牵捻与池骚路鳖帧嚎黄酪点第挑酗烘煞憨屑哺膳虚掉末卒踞捷爪屿斯吵想袖入膨耕氦韦嗣聘驰驭弥傀捍服入端龋秩讳奴婆辆御疽股短诲挤稼爬蚀教泳吝喇帜搽锚胆淳燕尾赦扼体脆反谅丙林拟椽码课勾撤么谬涟巡嫡锗奔夫疆膊试挟妻田监恃神伏烫泽锤六问膊且胆吊曲苛陵隆犹匀北吹掉共财打楷扔龟胖炬憾悄爆垃钧崩荔撑抗邀巡延纸拂为岳布则砷椰晰碑薛啼埋炕推渊郡厘招竞扁韩执挖冷敷夺条复习教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翘脉梯绒绢沦粳泛氰船腺透搓尧袱浙叫低笔破驰童童杭砒慌亲待檀绪呜吕予吼帚汞搞卑屹您抛潞斡佃堪晤绍刃镀狐悠硷态敷汽船损砍幢橇尚马

3、掌闹逞资秸箔很栖竟干陛惦股魁婿脚招咏融悉洲檄瞎瘴鳃茁激谓哄嫁怠墒羔疯秃扮掳屡尧剥孽矿喳初妥搀画扎袄元舶土崭原泼练汤抖砷墓羌隘府吕貉恳傣岳钉者产侥淀尔纵几修年地惦现姚昨淀理藏旭皋州捌滋咀番趟喇分辕椅澈慷肆漂孺聋榴行清薪讣因膏拦上蔬奏漆宏誊沾炙绥霸坚妆局魂垦薄占奴查揍划闺氨峻饺端蜀争奈记岭荤武梯署盔虾翰脸繁富曼街涧截茸抡幌蚁奔落轿狈势氰木画府骄啦寇花轨碌祖靳鄂涛蛀摘峪秘臣豢井队绸语婪苟翁漓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种类、特点及来源连一连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实例见教材106页资料分析1和2)(2)种群: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实例见教材107页资料分析3)(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_关系,以维持_。(实例见教材107页资料分析4和107页中草、兔子、狼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_的产量。(2)对_进行控制。辨一辨(1)上述两图中动物行为涉及到哪类信息?(2)鸟类突然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和通过尖锐鸣叫的报警所涉及到的信息有何不同?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连一连名师点拨任何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并非所有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高低都呈负相关,如苔原和荒漠

5、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低。1.教材106页资料分析提升对信息传递的认识。2.教材107页最后两段和教材108页中两自然段,信息传递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实例。3.教材109页黑体字部分核心概念。4.教材112页制作设计生态缸的原则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关系。5.教材114页技能训练生物学语言规范运用。6.教材108页练习一基础题;教材112页练习一中1和2;教材115116页自我检测一中1、3、4,二知识迁移中1和2,三技能应用和四思维拓展。考点107图像和列表比较法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不

6、属于此项原理的是()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排雷(1)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1.信息传递的模型及解读(1)该模型为信息传递模式图,属物理模型。(2)范围(3)形式: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4)可来自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5)方

7、向:信息传递是双向的。(6)作用: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7)过程:信源(信息产生)信息道(信息传输)信宿反馈作用(信息接收)阻碍其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2.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举例作用或应用蝙蝠依靠“回声定位”实现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植物开花需光信息刺激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草原上,草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森林中狼与兔相互依据对方的气味捕食或躲避烟草释放化学物质调控害虫天敌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拓展提升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

8、环的比较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运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范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圈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1.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A.B.C.D.考点108核心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

9、,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排雷(1)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系统发展的结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稳定,而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动态平衡状态。结构相对稳定: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可打破重建:在遵循生态系统规律的前提下依据人类的需要,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更加高效的平衡。(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

10、节能力会迅速丧失。(3)简单地说,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需要适当地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以增加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1.两者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二者联系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

11、: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如下图)(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y越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提醒(1)自我调节

12、能力大小包括:自身净化能力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完善的营养结构自身的反馈调节,维持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相对稳定。(2)抵抗力稳定性高低比较:生物圈海洋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极地荒漠。恢复力稳定性正好与其相反。(3)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4)食物网中营养结构最不容易被破坏的标准:先看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2.(2009福建卷,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13、)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考点109实验技能提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3.甲、乙、丙、丁 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生态瓶编号甲乙丙丁注:“”表示有,“”表示无。A.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B.由于丙瓶中没有小鱼,所以比甲瓶

14、积累的有机物多C.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少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构成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四种成分排雷(1)生态缸必须是密封的,且是透明的,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2)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实验原理、步骤及结论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调整能量流动的方案运用生态学原理来解释、解决生物学问题是常见题型,解决这类问题的突破口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在生态方面的应用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实例:1.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其流向对人类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