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苏教版本高考化学3.1(2盐类的水解)一轮随堂练习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8522666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苏教版本高考化学3.1(2盐类的水解)一轮随堂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苏教版本高考化学3.1(2盐类的水解)一轮随堂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苏教版本高考化学3.1(2盐类的水解)一轮随堂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苏教版本高考化学3.1(2盐类的水解)一轮随堂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苏教版本高考化学3.1(2盐类的水解)一轮随堂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苏教版本高考化学3.1(2盐类的水解)一轮随堂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苏教版本高考化学3.1(2盐类的水解)一轮随堂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盐类的水解1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中,属于水解反应的是()ACNH2OHCNOHBNH3H2ONHOHCHCOH2OH3OCODH2CO3HCOH解析:B、C、D项均属于电离,故错误。答案:A2下列过程或现象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A纯碱溶液去油污B铁在潮湿的环境下生锈C加热氯化铁溶液颜色变深 D浓硫化钠溶液有臭味解析:A项,碳酸钠水解显碱性,利用油污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而达到去污目的;C项,氯化铁溶液中发生Fe33H2OFe(OH)33H,在加热条件下水解平衡正向移动造成体系颜色加深;D项,硫化钠溶液中存在S2H2OHSOH,HSH2OH2SOH,水解产物H2S是产生臭味的原因;B项

2、,是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结果,不涉及盐类的水解。答案:B3向三份0.1 molL1 CH3COONa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NH4NO3、Na2SO3、FeCl2固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则CH3COO浓度的变化依次为()A减小、增大、减小 B增大、减小、减小C减小、增大、增大 D增大、减小、增大解析:CH3COO离子水解显碱性,SO水解也呈碱性会抑制CH3COO离子的水解,CH3COO浓度增大,NH和Fe2水解均呈酸性,会促进CH3COO离子水解,CH3COO离子浓度会减小。答案:A4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三种盐NaX、NaY、NaZ的溶液,其pH依次为8、9、10,则HX、HY、HZ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

3、序是()AHX、HZ、HYBHZ、HY、HXCHX、HY、HZ DHY、HZ、HX解析:酸越弱,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pH变化越大,可直接推知Z水解程度最大,HZ酸性最弱,而HX的酸性最强。则三种酸的酸性强弱的顺序是HXHYHZ。答案:C5在25 时,在浓度为1 molL1的(NH4)2SO4、(NH4)2CO3、(NH4)2Fe(SO4)2的溶液中,测其c(NH)分别为a、b、c(单位:molL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bc BabcCacb Dcab解析:三种溶液中都存在水解平衡:NHH2ONH3H2OH,对于(NH4)2CO3来说,因COHHCO,而使上述平衡向右移动,促进了NH的水解

4、;对于(NH4)2Fe(SO4)2来说,Fe22H2OFe(OH)22H,c(H)增大,抑制NH的水解。答案:D6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下列既能跟NaOH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反应的溶液中,pH最大的是()ANa2CO3溶液 BNH4HCO3溶液CNaHCO3溶液 DNaHSO4溶液解析:Na2CO3与NaOH不反应,NaHSO4与盐酸不反应,因Na不水解,所以NaHCO3的pH大于NH4HCO3。答案:C7为了配制NH的浓度与Cl的浓度之比为11的溶液,可在NH4Cl溶液中加入()A适量的HCl B适量的NaClC适量的氨水 D适量的NaOH解析:由于溶液中NH的水解:NHH2ONH3H2OH,

5、NH的浓度减小,从而使溶液中NH与Cl的浓度比小于11。现欲使NH的浓度与Cl的浓度比为11,则必须抑制NH的水解(或增大NH的浓度),同时不能改变Cl的浓度。可以加入适量的氨水或除NH4Cl外的其他铵盐以补充NH。答案:C8下列根据反应原理设计的应用,不正确的是()ACOH2OHCOOH;用热的纯碱溶液清洗油污BAl33H2OAl(OH)3(胶体)3H;明矾净水CTiCl4(x2)H2O(过量)TiO2xH2O4HCl;制备TiO2纳米粉DSnCl2H2OSn(OH)ClHCl;配制氯化亚锡溶液时加入氢氧化钠答案:D9下列溶液在空气中加热、蒸干、灼烧后,所得固体为原溶液中的溶质的是()ANa

6、HCO3 BKMnO4CFeCl3 DNaCl解析:NaHCO3溶液加热后得到Na2CO3;KMnO4溶液最后得到K2MnO4和MnO2;FeCl3溶液最后得到Fe2O3。答案:D1025 时,浓度均为0.1 mol/L的HA溶液和BOH溶液,pH分别是1和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OH溶于水,其电离方程式是BOH=BOHB若一定量的上述两溶液混合后pH7,则c(A)c(B)C在0.1 mol/L BA溶液中,c(B)c(A)c(OH)c(H)D若将0.1 mol/L BOH溶液稀释至0.001 mol/L,则溶液的pH9解析:25 时,0.1 mol/L HA溶液的pH是1(即H浓度为0

7、.1 mol/L),说明HA属于强酸;0.1 mol/L BOH溶液的pH是11(即OH浓度为0.001 mol/L),说明BOH属于弱碱,A错。根据溶液的电中性可得,c(A)c(OH)c(B)c(H),由于c(OH)c(H)(已知pH7),故c(A)c(B),B对。BA属于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显酸性,故c(A)c(B)c(H)c(OH),C错。由于BOH属于弱碱,存在电离平衡,因而将0.1 mol/L(已知pH11)的BOH溶液稀释100倍后,pH9,D错。答案:B11常温下,0.1 molL1的三种盐溶液NaX、NaY、NaZ的pH分别为7、8、9,则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AHX、HY、H

8、Z的酸性依次增强B离子浓度:c(Z)c(Y)c(X)C电离常数:K(HZ)K(HY)Dc(X)c(Y)c(HY)c(Z)c(HZ)解析:NaX、NaY、NaZ的pH分别为7、8、9,则HX是强酸,HY、HZ是弱酸,再根据水解规律可知HY的酸性强于HZ的酸性;所以酸性:HXHYHZ,故A、C错误;根据“越弱越水解”可知B错误;D选项是正确的物料守恒关系式。答案:D12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中:H2CO3Na2CO3NaHCO3NH4HCO3(NH4)2CO3。下列关系或者说法正确的是()Ac(CO)的大小关系为:Bc(HCO)的大小关系为:C将溶液蒸干灼烧只有不能得到对应的固体物质D既

9、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解析:由于中NH与HCO互相促进水解,故c(HCO),c(CO)也是,B错误;将各溶液蒸干后都分解,得不到原来的物质,C错误;Na2CO3只能与盐酸反应,而与NaOH溶液不反应,D错误。A项:NH与CO水解相互促进,c(CO),HCO既水解又电离,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c(CO)Na2CO3;产生等量CO2时,消耗Al3量:Na2CO3NaHCO3;等质量的Na2CO3、NaHCO3分别与足量Al3反应,生成CO2量NaHCO3Na2CO3。答案:(1)Al33HCO=Al(OH)33CO2(2)Al2(SO4)3溶液因水解呈酸性,会腐蚀钢铁(3)与酸反应速

10、率NaHCO3Na2CO3;产生等量CO2时,Na2CO3消耗Al3量多14现有浓度均为0.1 mol/L的五种电解质溶液:ANa2CO3、B.NaHCO3、C.NaAlO2、D.CH3COONa、E.NaOH。(1)这五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_(填编号)。(2)将五种溶液稀释相同的倍数时,其pH变化最大的是_(填编号)。(3)将上述A、B、C、D四种溶液两两混合时,有一对溶液相互间能够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4)将CO2通入A溶液中恰好呈中性,溶液中2c(CO)c(HCO)_mol/L(设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解析:五种物质中有四种可水解的盐和一种强碱。 (1)酸性:

11、CH3COOHH2CO3HCOAl(OH)3,根据越弱越水解,水解程度最大的NaAlO2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2)稀释过程中,可水解的盐水解平衡右移,溶液的pH变化程度相对较小,NaOH完全电离,溶液的pH变化最大。(3)HCO的酸性大于Al(OH)3,故NaAlO2能与NaHCO3反应生成Al(OH)3沉淀。(4)由电荷守恒得:c(Na)c(H)2c(CO)c(HCO)c(OH),因溶液呈中性:c(H)c(OH),所以2c(CO)c(HCO)c(Na)0.2 mol/L。答案:(1)C(2)E(3)HCOAlOH2O=Al(OH)3CO(4)0.21510 时加热NaHCO3饱和溶液,测得该溶液的pH发生如下变化:温度()102030加热煮沸后冷却到50 pH8.38.48.58.8甲同学认为:该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HCO的水解程度增大,碱性增强。乙同学认为:该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了Na2CO3,并推断Na2CO3的水解程度_NaHCO3的水解程度(填“大于”或“小于”)。丙同学认为甲、乙的判断都不充分。丙认为:(1)只要在加热煮沸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试剂X,若产生沉淀,则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