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不公平因素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58520828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的不公平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的不公平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的不公平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的不公平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的不公平因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现行高考制度中的不公平因素内容摘要:高考是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许多原因,造成了不少弊端,存在着大量的不公平因素。本文将对高考中问题进行比较与分析,找出高考制度中的不公平因素,并简要提出解决的办法。关键词:高考 高考制度 选拔人才 高考招生是我国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涉及午家万户。高考招生制度公平与否,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前途和命运,是一个影响面很广的政策性间题。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招生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但由于诸多原因,现行招生政策仍隐含着很大的不公平性,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教育公平是什么 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公平主要

2、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所谓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教育权利和机会应该让每一个人平等的享有,包括平等的享有个人发展所必须的教育资源,平等的享有对高级教育的竞争机会等。 教育过程的公平主要体现在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公平地对待每一位教育对象,而且做到因材施教,力求每一位教育对象的潜力得以最大的开发,个性得以最佳程度的发展,也就是做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客观上,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过程的有形投入方面,如对教育活动配置的师资力量,教育硬件,教育经费的投入等方面的公平等。教育结果的公平:不是让所有的受教育者达到同样的发展程度以示公

3、平,而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多样需要的人才类型,不是简单的某一方面素质的平等发展,而是综合个性的全面发展,不是整齐划一的千人一面,而是具备了基本的知识,能力,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呈现出个性潜力得以正确对待与评价,并得出充分开发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唯有这样的结果,教育公平才真正得以实现。二、高考制度不公平的表现形式目前我们高考是以省为单元组织录取工作的,各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录取标准和录取政策,以至于带来了以下弊端。1.地域相邻但不在同一行政省区的行政单位录取标准反差较大 两个相邻的省份之间只隔着一条河或者一条路,但是不同的录取标准却决定着考生不同的命运。列如:云南省和四川省是相邻的,考生享受着相近的教

4、育,但是高考的录取分数却相差80多分,你能说它公平吗?2.各省录取标准不一,反差很大,高分省与低分省之问录取标准相差过大上海、北京等一些发展地区教育水平很高是无疑的,在高考录取分数比西部地区高是正常的,但是近几年差距过大,让人无法承受。3. 屡禁不止的高考“移民”现象己经成为一个社会敏感问题所谓的高考的公平性仅体现在省内考生的公平,各省之间高考录取数的显著差异,大学入学机会的不同昭示着“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并非现实,对于考生来说,需在户口所在地报名考试,按所在省公布的招生计划填报高校及专业志愿,并适用所在省划定的高考分数线参加录取。在2008年高考中,北京、天律、上海的大学录取分数线明显低于其他

5、许多省份,而经济不发达的河南、四川等省份录取分数线却远远高于上述发达地区,在河南、四川连一般本课都上不了的人,如果他们能弄到北京、天津户口就可能考上重点大学。这也充分说明了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挂钩的政策,无法保证公平受教育权的起点公平,使“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难以实现。4.高考制度引发的素质教育尴尬 近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在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的推波助澜下,我国的素质教育有名无实,步履维艰,凡是与高考联系不大的科目或与高考无关的活动在高中阶段的地位都很尴尬,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学校把精力主要花在备战高考上。中小学学生户外活动严重不足,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很少能达到八小时,身体素质差,人际

6、交往空间狭小,人生的美好时光被沉重而单调的学习生活填满。一旦高考结果,无论考上与否都很难适应社会,这种因高考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一种教育不公平,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因为教育过程和结果公平是要培养公民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具备基本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三、不公平性的成因 高考招生制度不公平性首先是由于招生制度的政策性弊端形成的。由于我国的高考招生体制一直是以省为单元独立进行,各地在制定招生政策的过程中都是依据当年本地区招生计划的数量多少和考试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的。缺乏全国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7、省与省之间的不公平。在制定招生政策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差异,没有拉开档次,区别对待,便形成了较大的不公平性。 其次,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和布局的不平衡性,使得有些地区高校多且布点集中,有些地区布点少。布点多的地区招生计划多,升学比例就大;布点少的地区招生计划少,升学比例就低。 三是各地文化发展和教育程度不一样,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有较大差异。在许多文化教育发达的省份,许多家庭对教育舍得投资,文化氛围好,学习风气浓,因此学生高考成绩好、分数高。 四是各地中等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质量存在明显差别。四、高考为何承担起了保障社会公平的责任 综观中国高考演变的

8、历史,由高考来保证社会公平有教育内部(教育地位的提升)和教育外部(社会环境)两方面的因素。从教育内部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逐渐认识到人才的作用,要想出人才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由此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处于最顶端的位置,它为国家培养最顶尖的学术型以及专业型人才,而高考在其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高等教育把关,是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点,负责为高等教育筛选和输送优秀人才。因此,高考由纯粹“为高校选拔学生”的教育性活动,逐步变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社会性活动。而在当前环境下“人才”作为国家的“宝贵财富”,其身上聚集了太多的经济、政治、文

9、化利益,他们不仅可以享受到国家的许多优惠待遇,还可以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因而自然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高考由纯粹“为高校招生”的活动转变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活动,进而演变成一种追逐利益的活动,由此,教育问题亦演变成为社会问题。 从教育外部即社会大环境来看,由于我国社会公平系统不够健全,许多本应由社会机构承担的公平责任都被转移到教育中来,使教育承担了许多本不该承担的社会公平责任。试想:假如社会中存在着健全的政治公平人们只要具有了基本的教育素养(例如获得了普通高中结业证书),并具有较高的政治才能,便可以与其他应聘者公平竞争各级权力机构及社会组织的岗位,而不以文凭或出身(毕业学校、家庭背景或

10、社会关系)为前提,那学生们何必一定要用文凭来作为进入这些机构的“敲门砖”,盲目地选择或许并不适合自己的高考或公务员考试?假如社会中存在健全的经济公平人们找工作主要依靠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经济素养,而不是依靠大学的文凭,一个中专毕业的求职者被重用和提拔的机会并不比一个硕士毕业的求职者少,那人们何必一定要依靠所谓名牌大学的学历来获得“高薪”?如果文化公平是健全的,即使没有参加高考,学生的其他才能,如艺术、体育等技能一样可以得到认可和发挥,他们仍然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的领域深造并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那学生们何必一定要拥挤在高考这个独木桥上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社会各个领域都能够因地制宜地选拔所需人才

11、,何需用高考来“为国家选拔人才”?如果整个社会环境是公平的,不以学历高低来评判一个人,每个群体都有权利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那高考还会成为国人争相竞逐的对象吗?由此可见,正是社会系统公平机制的缺失,才导致了如今的教育不得不承担起维护和代言社会公平的现象。五、修正的原则和办法 如何克服上述各种不公平弊端,尽可能地做到招生的公平和公正呢?笔者认为,必须改革现行的招生政策,实行全国统筹,综合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因素,区别对待。通过改革和调整,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尽量使全体考生站在相同或相近的起跑线上竞争。 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确立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我国的高等教育属非义务

12、教育,非义务教育的含义就是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费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产业,虽然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但伺样具有市场经济的特性。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经济调控和政府调节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的含义是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首先保证一部分学生享受国家对教育投人的优惠政策,即实行部分缴费上学;而另一部分学生实行按教育成本或准成本缴费上学。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再对我国的高考招生政策作局部调整和改革。 1.打破区域界线,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统筹管理 国家根据当年全国总体招生计划、报考人数以及高考考试情况,划定一条全国高考录取线;各省同样根据本地区招生计划、报考人数以及高考考试情况,确定一

13、条本地区录取线。国家确定的录取线称为国家线,各省(市、区)确定的录取线称为地方线。 2.招生计划分为两大块 一块称为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另一块称为地方任务招生计划(主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国家任务招生计划执行现行的收费政策,地方任务招生计划实行按教育成本或准成本收费。在制定招生计划的过程中,教育部直属院校和其他跨省招生院校的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应尽量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而地方任务招生计划应尽量放在经济发达地区。 3.按照经济及文化教育强度水平,确定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由各省(市、区)依据自身情况确定,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执行不同的录取标准。 4.高考招生录取工作仍以省(市、区)为单元组织进行,国家只作宏观控制和管理。 5.健全收费制度,规范收费标准,维护考生利益。 6.根据考生所在地区情况和招生计划类别,确定和执行相应的录取线标准。参考文献:1王勇鹏高考公平观:问题与对策对当前高校入学机会公平分配的一点思考口,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07).2张和生,彭勇,中国高考公平问题研究日,求索,2008,(12). 3卢汉龙教育公平新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8月版4郭彩琴教育公平:内涵和规定性江海学刊2003年第三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