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第3单元 考点1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58406054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第3单元 考点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第3单元 考点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第3单元 考点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第3单元 考点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第3单元 考点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第3单元 考点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第3单元 考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届高考第一轮总复习满分练兵场第三部分 第3单元 考点1一、单项选择题(2008南通5月)读下图,回答13题。1甲省与乙省自然地理特征相似的是()A水循环类型B植被类型C气候类型 D土壤类型【解析】甲是山西省,乙是台湾省。甲乙两省从水循环类型上看,都属于海陆间循环。【答案】A2乙省向甲省转移的主要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ABCD【解析】台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利于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而山西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煤炭资源,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答案】C3产业转移对甲省的有利影响有()提升产业结构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市化水平

2、改善生态环境A B C D【解析】大量产业转移到山西,利于山西劳动力的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压力。【答案】A(2008全国)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下图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46题。4图中、线依次代表()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解析】由上图可知19862002年间线代表的产业在三次产业重心变化中表现出产业重心向西转移的特点,线代表的产业,产业重心表现出向东转移的特点,线代表的

3、产业重心东西振荡,但总体变化不大。结合我国三大产业发展方向。综合判断线代表第二产业,线代表第三产业,线代表第一产业。【答案】B5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解析】由右图可知19862002年间,线代表的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重心变化中,纵坐标(即纬度)变化最大(线最陡)。说明纬度方向上重心转移最快。A选项错误明显,易排除。B、D选项相对于C选项都不能说最快。故选C。【答案】C6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解析】综合以上

4、两图,1985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趋势是:第一产业向西北;第二产业向西南;第三产业向东南。故D选项正确。【答案】D(2009河南平顶山检测)读下面“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完成79题。7图中甲与乙的界线大致是()A昆仑山祁连山贺兰山B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C喜马拉雅山祁连山D昆仑山阿尔金山贺兰山8图中甲与丙的界线大致是()A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C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9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A气候和植被 B气候和地貌C地貌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解析】图中甲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乙为青藏高寒区,丙为东部季风区。结合图示各界线

5、经过的地形区即可解答。【答案】7.B8.C9.B(2008吉林通化)读下表,完成1012题。我国东、中、西部农业产业结构及变化东部中部西部全国19912000199120001991200019912000种植业(%)59.7351.966.457.565.9662.963.1355.6 19912000199120001991200019912000林业(%)4.23.54.893.94.644.14.513.8牧业(%)26.2827.025.5232.728.3431.226.4329.7渔业(%)9.7917.63.25.91.051.85.9310.910.表中三个地带,农业构成差异

6、最大的农业部门是()A种植业和林业 B林业和牧业C渔业和牧业 D种植业和渔业【解析】由表中各部门比重可知,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大。【答案】D1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一直在下降的是()A种植业和林业 B林业和牧业C渔业和牧业 D种植业和渔业【解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均下降的是种植业和林业。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牧业比重上升,三个地带渔业比重均上升。【答案】A12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A气候、劳动务、自然资源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解析】选项中劳动力、科技、交通均不属自然区位因素。【答案】C(2009韶

7、关5月)下图为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读图回答1315题。13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M城市代表上海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N城市代表武汉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ABCD【解析】从图中信息能判断出a是亚洲太平洋沿岸的经济地带,b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地带,c是长江沿线经济地带,M地处东部沿海与长江沿线的交点,必定是上海市;我国重要的铁路沿线经济带主要是沿京广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线、湘黔贵昆线等,则d应属于上述铁路线;图中的N城应是重庆市。【答案】A14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的正确叙述是()b经济带的发展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最发达的是b经济带d经济带矿产资源、能源丰富a经济带技术指向

8、型工业发达ABCD【解析】东部沿海经济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主要原因是有便利的海陆交通条件、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开放的政策等。我国主要的铁路经济地带沿线矿产资源较丰富,但能源资源较缺乏;亚太地区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答案】B15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我国台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其考虑的因素是()劳动成本 土地成本 科技成本 原料成本ABCD【解析】电子企业的设计、研发要求有较高级的人才,但生产装配主要是需要较多的廉价劳动力,台湾工人工资水平较高,则把生产装配厂建在大陆可降低成本;另外大陆土地价格较低,

9、也可减少其厂房的土地租金。【答案】A(2010河北唐山2月)判读卫星遥感图像时常使用对比分析法,具体说就是对不同时间、不同地面物体的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和分析。如下图,虚实两线分别代表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在不同时间对两种不同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图中符号分别代表播种30、75、100、140天后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读图回答1617题。16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像应拍自播种()A30天后 B75天后 C100天后 D140天后17该卫星图像可能拍自()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C洞庭湖平原 D太湖平原【解析】第1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在30天后差别最大,对比最鲜

10、明,所以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像应拍自播种30天后。第17题,我国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大,是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主要是东北地区,而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答案】16.A17.B二、综合题18(2009上海)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以下图表回答问题。图1苏州、徐州1990年2006年耕地年递减率变化(耕地年递减率为上年年底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年底耕地面积与上年年底耕地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年份

11、和地区项目1990年2000年2006年苏州徐州苏州徐州苏州徐州GDP(亿元)202.14112.841540.68616.954820.261428.80人均GDP(亿元)361714382669269487880115363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万平方米)111.41318.9285.2776.4354.258.93(1)填表比较苏州和徐州农业生产区位条件。苏州徐州面积8848平方千米11258平方千米地理位置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以南江苏省西北部,淮河以北地形区气候类型农业地域类型(2)读图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_。(3)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_。(4)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合理建议。对苏州的建议: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