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蛭弧菌的分离培养研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8405524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噬菌蛭弧菌的分离培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噬菌蛭弧菌的分离培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噬菌蛭弧菌的分离培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噬菌蛭弧菌的分离培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噬菌蛭弧菌的分离培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噬菌蛭弧菌的分离培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噬菌蛭弧菌的分离培养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噬菌蛭弧菌的分离培养研究【关键词】 水蛭弧菌; 弧菌,副溶性; 双层培养法; 聚合酶链反应蛭弧菌(Bdellovibro,简称BD)是革兰阴性细菌,并可以通过裂解其寄生的革兰阴性细菌维持自身的生长发育1。目前,对蛭弧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水中,对淡水中的研究则很少。本实验利用普通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肉汤两种培养基,采用描点法2、单层培养法3及双层培养法4,对淡水环境中的噬菌蛭弧菌样品进行分离培养,以期找出最适合的培养方法及培养基。1 材料与方法1.1 原料淡水样品采自阿哈湖水库,梯度稀释至10-3倍。蛋白胨培养基(Pp20)下层板(固体):1 g蛋白胨,15 g琼脂,1 L蒸馏水;Pp20上层板(

2、半固体):1 g蛋白胨,7 g琼脂,1 L蒸馏水。营养肉汤培养基:蛋白胨5 g,牛肉浸汁3 g,蒸馏水1 L稀释500倍备用4。上层胶:NB500培养液2 ml,CaCl2H2O 3.94 mg, MgCl26H2O 203.3 mg,琼脂7 g,加蒸馏水至1 000 ml,调节至pH 8.0;下层胶:NB500培养液2 ml,CaCl2H2O 3.94 mg, MgCl26H2O 203.3 mg,加蒸馏水至1 000 ml,琼脂15 g,调节至pH 8.0。宿主菌:副溶血弧菌购于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中心。引物:正链CAGGCCTAACACATGCAAGTC,负链 CGWCACTGAAGGGG

3、CAA57。94 ,4 min,94 ,1 min,56 ,1 min,72 ,1 min,72 ,5 min,4 ,。1.2 方法描点法:将宿主菌分别涂布在蛋白胨培养基(固体)和营养肉汤培养基(下层胶)上,用毛细吸管蘸一下样品,点样于在培养基不同位置。单层涂布法:将宿主与样品混合,摇匀后直接涂布在蛋白胨培养基(固体)和营养肉汤培养基(下层胶)上。双层平板培养法:首先将蛋白胨培养基(固体)和营养肉汤培养基(下层胶)倒平板、凝固,将0.5 ml宿主,5 ml样品和5 ml上层胶充分混合,倒在下层胶上。3种方法点样后30 培养23 d,观察噬菌斑的生成并计数。3种培养方法各做3份,分别编号1、2、

4、3。1.3 噬菌蛭弧菌的检测收取生成的噬菌斑,用16SrRNA基因特异性探针作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所得的细菌是否噬菌蛭弧菌。2 结果2.1 噬菌斑描点法点样后培养23 d,并无明显的噬菌斑生成。单层涂布法培养23 d后,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上看到少数几个小噬菌斑生成,噬菌斑形状不规则(图1);而在蛋白胨培养基上未见噬菌斑的生成,双层培养法蛋白胨培养基上有明显的、大块的、圆形和不规则斑点(图2),在营养肉汤的双层培养基上也可看到有圆形,透明的噬菌斑产生,数量较多(图3,表1),但小于双层蛋白胨培养基上的斑块。表1 3种培养方法生成的噬菌斑数(略)2.2 PCR扩增检测用16SrRNA基因特异性探

5、针作引物来进行PCR扩增,发现在蛋白胨培养及营养肉汤单层涂布法所得的斑点中所提取的细菌不能得到扩增条带,而用营养肉汤培养的噬菌斑中可以得到蛭弧菌(图4)。3 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只有用营养肉汤双层培养后的活菌计数才能得到有效数字8。用描点法无法得到噬菌斑,这可能是由于所取样品量太少,蛭弧菌的浓度太低而无法形成明显的噬菌斑。双层培养法可以有效地分离出蛭弧菌,可能因为双层培养能给宿主和蛭弧菌一个更为稳定的生长环境,而且营养肉汤培养基的效果更好,可能由于培养基中牛肉浸汁和一些离子存在,不仅能使蛭弧菌得到培养,同时使宿主菌得到增长,为蛭孤菌生长提供优质的营养环境,故认为营养肉汤双层培养是培养淡水蛭弧菌

6、的最适方法。【参考文献】 1Williams HN, Fakler WAJ, Shay DE . Incidence of marine Bdellovibrios lytic against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chesapeake bay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80 (40):970-972.2沈萍,范秀荣,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97.3崔思列,班进林,杨润德,等蛭弧菌的分离培养及其对病原菌噬菌作用的初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1(14):76-814Koval S F.The se

7、arch for hunters: Culture-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Bdellovibrio and like organismsJ. Microbiol Monogr(published online), 2006(27):191-211.5Koval S F. The search for hunters: culture-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mothods for analysis of Bdellovibrio and like organismsJ.microbiol

8、Monogr, 2006(10):192-209.6Pineiro S A, Sahaniuk G E, Romberg E et al.Predation patter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Bdellovibrionaceae from the great salt lake, UtahJ. Curr Mircrobiol, 2004 (48):113-117.7Pineiro S A, Stine O C, Chauhan A, et al.Global survey of diversity among environmental saltwater bacteriovoracaceaeJ. Environ Microbiol, 2007 (9):2441-2450.8刘志恒.现代微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413.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