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概述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58401164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概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新校区景观环境设计 大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概述第二章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概述21大学校园 211大学校园的含义大学一词,从小的时候就被谈及,父母总是说某家姐姐考上了某某大学,是多么光荣的事情啊,那时侯只是简单的认为大学就是小学中学后需要去的地方。渐渐的才知道,中学毕业后去的未必是大学,还有一些机构是在完成高中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包括高等科学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中后短期高等教育4种基本类型。虽然高中毕业后可选择这么多的教育类型,但是大学还是吸引着每个学生,因为它更多的代表一种理想,为知识而聚集,为知识而交流,为一个理念,来自五湖四海的求知者们,在这里生活,学习,交流。能够学

2、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激发内在的潜能,认识自己,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吸引。“校园”是物质载体,是承载大学精神的环境。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的场所。时代在发展,大学的理念也在发展,社会上很多教育机构冠以“某某大学”的称谓,其实质内涵却与传统大学相差甚远。如从大学的上课方式来看,有全日制大学,有夜校,有网上大学,有电视大学等;从年龄来看,大学又有成人大学,老年大学等;从培养的侧重点来看有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社区大学,职业学院等。而本文所阐述的大学校园,是一种具有大学精神的场所,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可生活,可学习,可感受的知识传承的场所。是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单元,是为学生,教师学习工作生活需要而建设的

3、场所。 理念是一个哲学概念,哲学上的理念与观念同义,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本文中所提的大学多是种理念,是包涵大学思想观大学精神向往、大学的理想追求和大学的哲学信仰在内的一种理念。212中国大学的历史变迁不知史何以知未来,了解大学的发展与其校园的变化,为新时期的校园建设提供参考。中华民族是个重礼教重文化的民族,高等教育源远流长,是世界最早创立学校的国家之一。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奴隶制西周时期已有大学的建制,按设立的级别不同分为3种类型,一类是天子设立的大学称辟雍,一类是诸侯国建立的大学称学宫,另一类是天子王宫中负责天文,水利,建筑,

4、制造等各种技术部门官吏们父子相传的教育形式称畴学。中国古代的学校,分官学与私学。汉代以官办的“太学”为代表,至两晋的“国学”,明清的“国子监”均以培养从政人才为目的。官学受当时礼教封建思想的影响与制约,景观刻板严正,体现一种等级制度与儒家思想,不同的等级相应的不同场所与建筑形式制度。官学多建于城市,如太学,国子监设于京城或王城,府学设于地方首府。位置与个地方的文庙相联系,“左庙右学,前庙后学”指的就是这种形制。目的是加强儒家的思想教化,传播“学而优则士”的价值取向。除了作为教育学习场所外,由于每年举办祭祀活动和皇帝亲临讲学,学府也具有了一些城市集会和交流中心的功能。私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重要地位

5、,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政治经济的多元化带来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春秋中期,私学兴起,本着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诸子百家的学术的完全有赖于私学的传递。私学由个人教授,多为灵活的家庭授课方式。孔子是我国私立大学的首创人物,创立的私立大学有教学活动的“堂”,有学生居住的“内”。书院是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一种独特形态的古代大学,受老庄的虚无遁世,反朴归真的思想影响,不为“学而优则士”所动,追求山野林趣,远离世俗,少有人工雕饰。与同时期的民居建筑一致,没有特殊的形制,没有等级标准与建筑规定。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多依自然景观为依托。功能上校园除读书讲学外还是修书,校书,藏书的场所。清末教育制度

6、改革后,书院改为各级学堂。 岳麓书院从一些文字纪载与实物上可见除选址有差别外,3种学校的整体规划呈中国典型的院落式空间结构与传统的轴线对称式布局。校园均以围墙与世俗隔离,形成内向,封闭,安静的环境,强调在自然中修身养性。我国近代的大学教育主要是学习西方的产物,洋务运动的推行,西方语言与技术进入中国传统教育系统,1914年由英国建筑师墨非主持设计的清华大学规划,有清晰明确的功能分区,道路组织采用规则的几何形式,在地形许可情况下,呈方形布局。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规划建设渗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重视自然风貌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如美国建筑师莫非设计的燕京大学,“因地借景”的武汉

7、大学。同时也体现了西方先进的规划与思想,如美国建筑师莫非设计的清华学校,采用功能分区。 燕京大学1930年规划 燕京大学清华大学1914年规划解放初,受政治因素影响,教育体系进行院系调整,以苏联高校为蓝本,设立专业学院。这一时期的校园表现出明显的苏联模式。中轴对称,尺度宏大的大广场,体量庞大的高层主楼,分区布局,气势压人。20世纪八十年代及其后期,随着恢复高考、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高校发展又进入一个新时期。规范专业,拓宽专业口径,加强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专业。有别于建国初期的校园形制,吸收国外现代大学的设计思想,结合各自特点,兼收并蓄。深圳大学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深圳大学可见校园形态与教

8、育的形制和教学的理念是相对应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校园形态。由轴线对称布局的传统封闭院落到中西合璧到全盘效仿莫斯科大学模式,到专业为单位的独立分散式周边布局到再教学区建筑集中,多层,高密度发展。213欧美历代校园模式(这一章节借鉴了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大学University一词,在西方古中世纪称Stadium General,意指“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的地方”。而中古时Universitas一词指“一群老师宿儒或一群学生所组成的学术性的社会或行会”(引自 金耀基The Idea of a University-大学之理念三联书店 2001。12,P1)中世纪以前,没有严

9、格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以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方式存在于古代文化中,当然大学就不会有属于自己固有的空间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常常在街头、教堂、或临时租借的房屋中。 柏拉图与学生交谈早期中世纪教育内容为宗教神学所垄断,与独立性相对应,校园模式由修道院演变而来,呈一种封闭与城市,社会之外的形态。如1209年由牛津分化的剑桥大学,沿用了修道院封闭式的方院体系。方院中包括教堂,大厅,办公室,宿舍等生活学习设施。与外界只通过一个狭窄的拱形门联系。与外界相隔,保持校园的宁静,超脱,独立的学术气氛。使学生与教师共同生活在亲密的关系中。 英国剑桥大方院15世纪以后,近代自然科学从哲学分化出来,单一的科学向专门

10、科学发展。虽然中世纪大学坚守神教与古代为人的教条,打击迫害科学上的新发现与创新。但是脱离宗教传统的限制,从事与社会相联系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学术机构受到了创新学者的欢迎。此期间的校园的形态仍沿用中世纪大学的模式。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后,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学科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为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高等教育也发生了相应的改革,影响到了大学校园的规划与布局。在德国,柏林大学首开“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先河,强调大学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发展科学,着眼于学术研讨和科学水平的提高,提倡师生研究,成为新型大学的榜样。与校园追求城市化,开发化,大众教育相适应,校园呈一种开放式形态。打破方院模式

11、,与城市建筑融为一体,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数的增加,校园形式开始采取功能分区的模式。欧洲的大学多是城市型的,校舍大多是城市中的几栋楼房,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独立于城市之外的校园空间形象,呈一种分散形式的校园。美国校园在工业革命后一方面专业与学科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学术自由的理想与大众教育相结合,产生了不同于欧洲的开敞式的新型校园。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和第三任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认为开朗、解放的教育是培养美国青年一代捍卫民主自由的生活信念之一,这种自由民主的精神进入大学校园建设中。城市的发展是的校园选址多在乡村或城郊,严肃的建筑形象与如画的自然景观,使得环境既有严谨的科学精神也

12、有浪漫自由的氛围。在自然自由的环境中接受科学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个方面的素质。校园特征是校园建筑围绕一个或几个开阔的庭院,主要建筑物位于明显的对称轴上。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1804年美国总统杰斐逊为弗吉尼亚大学做了校园总体规划在苏联则强化了对称式开放的宏伟壮观的形象。莫斯科大学是这一模式的极致代表。中轴对称,周边式布局,大主楼体现宏伟形象,为了追求气势,放弃功能,组合巨大体量向着中心尺度巨大的广场。这种形制由于政治原因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都颇具影响力,如清华大学的主楼。但是过于追求形制上的视觉感,势必会影响对功能的体现,造成使用的不便以及人性的压抑。莫斯科大学二战前,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校园形态的

13、设计产生影响,摒弃古典校园的形式感,寻求一种功能合理,自由多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多变的校园空间。193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制定的雅典宪章,是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它的主要精神是城市的功能分区,即把城市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个主要因素来组织城市生活,并在个功能区域之间用绿化带分隔,各区相对独立。这种方法影响到校园,则形成了以功能的分区来组织校园的模式。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科学的校园组织形式,而且设计和规划的对象越多,越复杂,越能显示功能。包豪斯校舍,从片面追求形式的古典主义传统转变以教育的功能要求为依据设计校园形态的里程碑式的典范,校园形式以功能分区来组织。(图 )二战后的各国,由于战火的烧毁,

14、许多大学校园遭受破坏。同时战后需要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使得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大学校园建设也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时代。传统的校园是一种固定的、静态的校园,但是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本身的组织结构,课程设置,空间设施都加快了速度,而这种新陈代谢的速度不是人能预料到的,于是动态的校园思想产生,放弃包揽一切的总体规划,强调校园的未来发展,更体现一种过程,而非最终的结果。美国建筑师C.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有机生长理论认为:校园规划和建设应是一个“过程”作为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校园的新区扩建使老区的空间构架得以延

15、伸和加强,新区的组织形式尊重并且能够完善原来的结构体系。这点与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十分相似,可生长的校园环境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实践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在环境思想、社会价值、哲学与艺术等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思想,强调使用者的行为要求,满足校园的物质形态要求后,更要体现一个相互接触交流的场所。追求古老校园中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和亲密的社会成员关系。当代欧美校园建设经过大发展后,少有全新大学的建设。更注重校园文脉的梳理与体现,尊重使用者的行为与心理,呈现一种个性与高质量的形态。在欧美许多大学由于建造年代久远,汇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成为历史演变的一个缩影。对于校园历史环境的保护是具有经济、文

16、化、生态的意义的。当前的高校日益成为科研教学生产的综合区域,塑造开放共享空间,强化各类校园的联系,塑造多层次的交流空间是当前校园环境设计的理念与趋势。214当前中国大学校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科教兴国方针指导下,大学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入学人数的激增,校园用地紧张,不得不扩大校园面积或者另择场地。校园建设又进入一个高潮期。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到2000年,在学人数达到110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从80年代处的2%左右提高到11%左右。研究生在学人数由1980年的2。2万人增加到30。1万人,累计毕业近60万人。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到2005年要求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增加到1600万人左右,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