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火与相火的关系辨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8375823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阴火与相火的关系辨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阴火与相火的关系辨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阴火与相火的关系辨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阴火与相火的关系辨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阴火与相火的关系辨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阴火与相火的关系辨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阴火与相火的关系辨析关键词阴火相火脾胃论学术发掘东垣著脾胃论一书,首先推出“阴火”一词,并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为元气之贼”的观点。在治疗上制定“甘温除热”、“升阳”与“泻火”之法,首创“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等临床上用之有效的方剂,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在病机的阐述上尚欠清晰,特别对“阴火”的概念阐述不够明确,以致后世有“虚火”、“实火”、“浮火”之争。我们对脾胃论进行了研究,并参考丹溪、景岳、养葵等各家之说,对此加以分析,以求正于同道。1水中之火,乃人生立命之根以“阴火”名者,自东垣始。以后丹溪、景岳、养葵等皆指“阴火”即“相火”也。相火为水

2、中之火,肾中阴阳犹如水火,内寄于肾,故谓肾为“水火之宅”,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维持人体生命上的动态平衡。相火者,守位禀命,代君行令,动而可见。君以名,相以位,君相协调,阴阳平衡,水火有序,则机体生机勃勃。内经云“少火生气”,所谓“少火”者,乃少阴之火也。东垣脾胃论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旨在培补后天元气之本。顾元气为生身之精气,而实祖于胃。故胃气有谷气、营气、卫气、宗气、阳气之别名,其实皆元气之异称,而此气即内经“少火生气”之气也。“少火生气”即为真阳生气,乃人生生命之根。此火寄于肝肾,为水中之火,名曰相火。相火者,因君火不主令(行),而代君以行,故曰“相火以位”。元气在两肾命门之中,随三焦相

3、火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蒸糟粕而化精微,是元气即相火之所化(质疑录)。相火者生气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相火实为生身立命之本。2 离位妄行,乃损伤元气之本相火乃水中之火,水静火动,静而不止,动而不妄,则天能生物,人能有生。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龙雷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此皆谓之相火。周子曰:即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万物所感,不能不动。谓之动者,即内经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格致余论)。在天则烧毀房屋,或击碎木石,其势不可当(医贯)

4、。在人则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亡,其性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故曰相火元气之贼(格致余论)。此火一起,或贼元气,或熬真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枯竭,诸恙丛生,宁日无望矣,故曰元气之贼。3 雷非伏、龙非蛰,其源于水涸水寒相火为龙雷之火,寄于肝肾两部,肝肾者皆阴而下者也。肝肾阴精充盈,则雷伏龙潜于其中,自无相火上僭之患。阳主动,阴主静,人的生命常处于阳动状态中,精血阴气最易耗伤,人不能避世而无物欲,物欲所感,则心为之动,心动则相火也动,心动精自走,相火翕疾而起。此阴不涵阳,水涸而致龙雷飞腾者也。这也就是丹溪相火论的主要。龙雷之火,缘何五六月而频发,九十月而归藏盖冬时阳气在水之下,龙雷就其火而居

5、于下。夏至一阴生,夏至之后,阴气在下,龙雷不能安其身而直出于上。此阳不护阴,水寒而逼使龙雷上越者也。于人体其理一也,肾为水火之脏,肾间阴寒太甚,则相火不得潜藏,必离位而上越矣。这就是赵献可相火龙雷论之宗旨也。综上所述,相火上乘之因有水涸水寒两途也。4 脾胃虚、阴火冲,乃属水寒所致5 肾火离位之治疗,壮水益火升提为要肾藏阴阳,阴静阳动,静而不易,动辄为常,故肾阴难成而易亏。故丹溪云“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之论。阴常不足者,补之也,降之也,或清之也,制大补阴丸等方剂。方中熟地补肾之阴精,龟版则为蓄鱼置介、育阴潜阳之物,知柏等稍事清降。养葵更提出大补阴丸中用黄柏、知母者,反戕脾胃,多致不起。有但滋其阴

6、,则火自降,不必降火也,用六味地黄丸,则更切合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我们认为方中加入龟鳖两物,育阴潜阳,组成龟鳖地黄汤,于临床尤为贴切。相火易动,动不“中节”,火起于妄,其性暴悍酷烈,故谓之龙雷。龙雷之火,每当浓阴骤雨之时,火焰炽烈,或烧毁房屋,或击碎木石,其势诚不可抗。惟太阳一照,阴霾自散,火自消灭。此得水则炽,得火则灭也。此火为阴寒内盛,龙雷不能蛰伏而上僭之火也。养葵用八味丸,其中六味能壮水之主,附桂辛润之物,能于水中补火,水火得其养,则肾气复其元矣。深合“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之旨也。脾胃虚弱,谷气下流,阴火上乘者,治法又当别论。盖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气者则内不足,不足者补之

7、。凡温之、和之、调之、养之之类,皆补也。当以辛甘温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曰: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物,损其脾胃(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正合其宜。方中黄芪、甘草、人参为除烦热之圣药,当归身和血脉,橘皮能导气又能益元气,白术除胃中热、利腰脊间血,升麻引胃气上腾,柴胡引清气及少阳之气上升。此方确有万世无穷之利,发前人之未发,继仲景、河间而立,意义深远也。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是脾胃论全书的主要精神体现。6 讨论东垣谓“阳气下陷,阴火上乘”,“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火为元气之贼”。此“火”乃壮火而非“少火”。经云:“少

8、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乃水中之火,“壮火”乃“上冲”离位之火。以其“上冲”,生气的少火变为食气的壮火焉,毫厘之差,千里之别也。肾为水火之脏,水静火动,静而不止,动而不妄,阴平阳秘,生生不息。故动者,火之本性也。动而“中节”,则无暴烈之害。动而且妄,则暴悍酷烈,贼害元气。我们认为,动之相火,乃机体的应急能力和脏腑的代偿功能。火弗动,则为死灰,何以温养。阴寒下流于肾,相火亟宜加力“动”之,才能承担其生气之功能,这就是应急也,代偿也。然又不能动之以“妄”,妄动则成贼气之壮火矣。犹如人遇意外情况,为避免自身伤害,可以防卫,但又不能防卫过当,过当则会带来不良后果。此“度”耳,也即所谓“中节”者。机

9、体功能是完整的,复杂的,是分层面的,而决非在同一台阶上,故有相火与阴火之分也。在治疗上,也应根据不同层面分别治疗。在脾胃虚弱的前提下,相火尚未成阴火之前;或相火已成阴火,而贼气尚轻者;或阴火上乘,贼气较甚者。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分别制方用药,则针对性强,做到有的放矢,弹无虚发,东垣可谓范例。其创制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等分步而行,条分缕析,在补益元气的基础上,很好地解决了“升阳”与“泻火”的矛盾,实精当可师,可谓典范者也。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谷精华不能运化,水湿也易阻滞,郁久化热,湿热内壅。故在补益的基础上,适量应用芩、连等苦寒燥湿之品,也属必要收稿日期2006-05-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