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2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8329546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学科高中生物学段: 1年级高二相关领域生物遗传教材书名:生物学必修2 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年8 月是否已实施是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张向欣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校13581772590实施者张向欣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校13581772590指导者杨翠霞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13611175348课件制作者张向欣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校13581772590其他参与者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和体验科学

2、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既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分析推理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内容包括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资料分析;DNA复制的过程;DNA复制的特点与条件;DNA复制的意义。本节内容不仅以DNA的结构知识为基础,也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生物的生殖有联系,是遗传规律的分子基础。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知识,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它又是学习基因突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如PC

3、R技术的知识基础。学生情况:学生已经掌握了DNA的结构、DNA和形状的关系以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基础知识,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DNA的功能。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对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不是很强,所以一些较为深层的探索就不再涉及了。教学方式:讨论和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本课涉及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利用直观的模拟动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技术准备:PPT制作,教学资源的检索,动画的制备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条件、过程、特点

4、和意义。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DNA的复制过程”的活动,使学生领悟假说演绎这种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中的应用,领悟科学探究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从探究过程中逐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推理能力。通过材料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观看DNA复制动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体验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的研究思路,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投身科研的热情。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探索未知知识。学习科学家的科学、严谨、大胆假设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教学流程示意问题导入DNA分子复制 学生回顾DNA

5、分子结构并思考DNA分子如何复制 尝试提出DNA复制假说 展示沃森和克里克的著名推测 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实验验证假说 得出结论: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思考DNA复制过程中需要什么条件动画展示DNA复制过程 学生分析并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DNA复制的意义课堂小结作业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温故知新亲子代为什么具有相似的性状?子代的DNA是怎样来的?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间期细胞发生的物质变化有相同DNADNA复制(回忆思考)问题引入课题图片展示5min新课讲解提出概念引出课题: 总结:DNA复制产生两个与亲代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强

6、调遗传信息相同)思考渗透DNA复制的意义35min思考问题1:DNA是如何复制自己,产生两个跟亲代DNA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讨论并尝试提出DNA复制假说,利用白板画出复制过程,并修改提示指导设计实验验证推测:我们知道,当假说通过实践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之后,才能上升为科学理论。请同学们设计实验验证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指导设计实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1、第二代DNA与第一代有什么区别?2、用什么方法可以区分母链和子链?3、第二代DNA都混在一起,怎样把她们分开?思考和提示下回答构成子代DNA的母链和子链有区别利用同位素(具放射性)标记 呈现不同密度密度梯度离心法指导实验验证:1、

7、MeselsonStahl(梅赛尔-斯特尔)实验:1958年, Meselson和Stahl实验材料大肠杆菌实验过程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用15N标记第一代大肠杆菌DNA,然后使其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培养,繁殖。实验过程2:提取DNA做密度梯度离心:观察DNA条带在离心管中的位置。过程展示预期现象:推测:第一代和复制后的第二代中含N同位素的情况如何?推测:第一代和复制后的第二代的DNA在离心管的位置如何?实验结果展示:2、1958年Herbert Taylar实验3、Latt(1973)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方法学生阅读并思考探究学生推测并填出同位素情况学生预测并填图学生推测并解答展示沃森和克里

8、克的假说内容学生阅读并思考复制过程究竟如何195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康贝格首次在试管中人工合成了DNA,。 思考:在DNA复制过程中需要什么条件?这项成果有什么应用前景?学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即DNA可以进行复制,复制时必需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原料、模板、能量、酶。为PCR技术奠定了知识基础。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的努力,人们已经揭示出了DNA复制的大致过程,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生物体中的复制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观察并思考总结复制的场所、时期、条件、过程、特点和结果。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时期: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过程

9、:解旋合成互补子链形成子代DNA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式复制。一个DNA分子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利用课件的优越性,重复播放DNA复制的动画,使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识过渡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DNA复制动画展示师生共同总结: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种族得以延续。归纳总结填写表格总结本课重点内容表格展示5min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1、 课上学生参与的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评价量规学生作业给予全批全改,并给出优、良、及格、不及格的等级。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本教学设计与以往的课前教学设计相比,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分析,增加了课堂上学生交流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更加突出了学生假设、推理、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探索过程的很多环节又是在教师的指导提示下由学生去实践的,因而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