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58327188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 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二)(三)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三)1. 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 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

2、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3. 具有不平衡性 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4. 具有个体差异性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 岁);婴儿期(1-3 岁);幼儿期(3-6、7 岁);童年期(6、7-11、12 岁);少年期(11、12-14、15 岁);青年期(14、15-25 岁);成年期(25-65 岁); 老年期(65 岁以后)(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 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

3、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 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 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 面性和主观性 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 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 岁)这是个

4、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 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情感,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且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 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 常发生冲突。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一些好的意志品质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 时又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格塞尔的 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

5、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培训, 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 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也称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二)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关键期的研究是从奥 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就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永远 无法弥补。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现象2-3 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2-3 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 5 岁左右是口

6、头语言 发展的第二关键期。2 岁半-3岁半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 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第二节第三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三节一、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 的一种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内部认知结构不断变化。为了说明这种变化,皮亚杰 首先引出了图式的概念。所谓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 式或思维模式。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 反射等。婴儿通过吸吮,抓握来了解物体,探索周围世界。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引起了

7、图式 的变化,从而促进了认知发展。这种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同化是主体把 新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顺应是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 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对自身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境的过程。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从出生到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简答)感觉动作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在前运算阶段中,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象征思维即儿童用象征符号、词汇或图 画来描述不在场的事物。儿童的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

8、、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倾向。集中 化即儿童只集中注意事物的单一维度,忽视其他维度。不可逆性是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 向,使之回到原点,思维只能前推,不能后退。自我中心化倾向指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 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该阶段的儿童还常常表现出泛灵论倾向, 将任何事物都看作生命的或类似生命的活动具体运算阶段中,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这个阶 段的儿童最突出的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 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例如,两支等长的铅笔无论如何放置,它们的长度始终是相等 的。儿童是通过可逆推理、两维互补和

9、恒等性推理等思维形式获得守恒概念的。另外,这个 阶段的儿童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个体的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他们 不仅能从具体事实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而且能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他们不但能思考和检验单个命题,而且还能发现命题与 命题之间的关系。具有假设演绎推理能力(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首先,与皮亚杰不同,维果斯基更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 历史发展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如简单 的感觉和无意注意等;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

10、级心理机能,即以系统为中介的心 理机能,如抽象逻辑思维。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 动物。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 强,心理水平越高。(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 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其次,维果斯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 断内化的结果。内化是促使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 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语言在内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认知发展遵循“社会语言 自我语言内

11、部语言”的路线。这与皮亚杰的观点不同,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遵循 “非语言动作思维自我中心思维和语言社会语言”的路线,换言之,皮亚杰把语言 看成是认知发展的副产品,个体的发展是从个体化到社会化的过程。而维果斯基则把语言看 成是认知发展的工具,认知能力随语言这种心理工具的成熟而成熟,而语言的发展则是在社 会文化环境中实现,换言之,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从社会化到个体化的过程再次,维果斯基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 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 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二、中

12、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的特点(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中学生观察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随着其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观察的持久性也不断增强;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随着中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他们观察事物细节的感受性逐渐增强;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国内研究表明,初中二 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简答)(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三)(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 升为“理论型

13、”。初中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 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初二是中 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三、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一)中学生认知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其教育措施认知发展引起青少年对自己、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行为表现也发生 了种种变化,突出的表现在:1. 喜欢争论 他们收集各种事实,去论证他们的“假设”2. 理想主义(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简答)1.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 教学促进认知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

14、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维果斯基的认知发 展理论运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阐明了这种可能性,即通过教学,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水 平转化为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再开辟新的最近发展区如此循环往复,促 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发展和教学可相互影响,甚至教学要先于发展,学校教学能够在促进认 知阶段的转化和发展中发生作用。此外,维果斯基的理论还指出了促进认知发展的方法,即 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中,运用支架的技术,促进儿童由最近发展区水平向独立解决问题水平 的转化。教学支架,指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由教师或更有能 力的同伴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给予教学

15、支架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一、人格的发展人格反映了一个人心理的整体机能,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 心理特征的总和(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简答) 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和心理学家,在其所著的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把人格发 展分为8 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婴儿期(0-1 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 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幼儿期(1-3 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独立解决大小便或自己穿衣

16、服等儿童早期(3-6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主动性 儿童晚期(6-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学习中的勤奋感&青少年期(12-18 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或建立自我同 一性自我同一性指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并形成一致性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 标”的感觉青年期(18-24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亲密感成人期(24-65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老年期(65 岁-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感(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简答)1.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者根据寄望和反应两个维度,把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和忽 视型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