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式集中收治临时医院建筑设计方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8283862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舱式集中收治临时医院建筑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方舱式集中收治临时医院建筑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方舱式集中收治临时医院建筑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方舱式集中收治临时医院建筑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方舱式集中收治临时医院建筑设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舱式集中收治临时医院建筑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舱式集中收治临时医院建筑设计方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舱式集中收治临时医院建筑设计方案目录一、选址与总平面设计 21.1选址 22.2总平面设计 2二、建筑设计 32.1一般规定 32.2平面布局 42.3医疗工艺 6三、结构设计 73.1一般规定 73.2地基基础 73.3上部结构 8一、选址与总平面设计1.1 选址1.1.1 既有建筑应尽量避开城市人口稠密区,如学校、住宅等人 口密集的居住与活动区域,尽可能在城市区域常年主导下风向。确实 无法避开的下风向附近居民宜考虑暂时搬离。1.1.2 用作方舱医院的既有建筑应交通便利,满足较大规模转移 人员和运送应急物资、建设物资的需要,同时尽量避开交通繁忙地段。1.1.3 用作方舱医院的既有建筑,其场

2、地周边应能设置不小于20 米的卫生隔离距离。场地宜有宽敞的室外空间,可搭建帐篷,安装相 关医疗设备,以形成医疗配套及辅助设施区。1.1.4 场地出入口不宜少于 3 处,且不应小于 2 处。1.1.5 既有建筑周边的给排水、供配电、通讯信息等市政配套设 施应能够满足方舱医院的使用要求或具备改造条件。1.1.6 既有建筑的平面形式、层高、结构形式、给排水、供配电 等设施设备应能够满足方舱医院的使用要求或具备改造条件。1.1.7宜采用建筑内具有使用面积不小于2000 的大厅的民用 建筑。1.1.8 对既有建筑应进行结构安全排查,经鉴定为安全可靠的建 筑方可进行改造。2.2 总平面设计2.2.1 总平

3、面应划分安全区、限制区、隔离区。2.2.2 总平面规划应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流线便捷、做到医患 分流、人车分流、洁污分离。2.2.3 既有建筑入口处应有停车以及回车场地,能满足救护车辆 的快速抵达以及快速撤离,做到对外交通便捷、为临时停车和物资周 转留出场地,并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好病患就医或转诊的交通工具。用 地周边有较为完备的安防设施。2.2.4 主要出入口附近应设置消洗场地和设施。2.2.5 医用真空供应机房应设置在隔离区内的非清洁区。2.2.6 宜采用氧气瓶供氧。如设有医用氧气供应机房、医用空气 供应机房和其他气体供应机房,不应设置在隔离区。2.2.7 总平面设计应对医疗废弃物及污废水,应

4、采取卫生及环境 安全保护措施。二、建筑设计2.1 一般规定2.1.1 应严格按照“医患分区、洁污分流”的原则设计,根据被 改造的既有建筑平面情况,结合卫生安全等级将平面布局划分为“三 区两通道”。2.1.2 医护人员和患者出入口应分别设置,医护流线应和病患流 线严格分开。2.1.3 患者主要出入口及患者转运路线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无 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相关规定,有髙差的部位应用坡道相连接, 无障碍道路宽度和坡度应满足转运患者配置的电瓶车和带有防护罩 的推床的要求。2.1.4患者出院和入院口应独立设置。患者入口处应设置接诊区, 提供分诊筛查空间。患者经专用入口进入收治区,待病情痊愈后,通

5、 过出院患者清洁间,进行卫生洗消措施后经出口出院。2.1.5 医患不应共用垂直交通,污物楼梯或电梯应单独设置。2.1.6 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应完全分隔,并经卫生通过 或缓冲间连通,各分区应在分界处设置明显标识。原建筑中的地沟、 变形缝或上部有检查廊等不间断设施,如跨越分区,应做好必要的封 堵。2.1.7改造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现行规范要求的燃烧性能 等级。2.1.8 标识设计应采用醒目清晰,色彩分明,大小适宜的标识系 统,标识区分各功能分区、方向路径、位置导示和关键作业流程要求 等。2.1.9方舱医院的临时改造部分,设计使用年限不应超过5 年。2.2 平面布局2.2.1 各分区根据

6、需要设置功能及辅助用房,应符合下列要求: 清洁区包含医护生活区和物资保障区,设有值班室、办公室、 会议室、备餐开水间、就餐室、货物接收区、物资库房、洁净库房等 主要用房,其中医护人员的值班宜安排在独立区域或附近其它独立建 筑内。医护人员换班后准备离开医院休整的隔离住宿区,宜安排在方 舱医院病房区域之外的独立区域,可在临时搭建的建筑内; 潜在污染区包含医护工作区,内设有护士站、治疗准备室、库房、配液室等; 污染区为患者收治区。病人入口要设置个人物品的寄存、消毒 和安检用房,病人男女更衣室等。转院患者和康复患者的出口应有消 毒和打包区域。2.2.2 应在场地内设置室外帐篷,室外帐篷内可配置少量门诊

7、区 及小型移动CT等移动医疗设备,室外帐篷应与方舱医院做好通道对 接。2.2.3医护人员和患者使用的卫生间应分开设置,医护人员卫生 间可利用原建筑内的厕所,患者用卫生间应另设临时厕所。所有厕所 粪污物便均应按照传染病医院要求严格管理,严禁直接外排。厕所数 量按照男厕 20人/蹲位,女厕 10人/蹲位配置,不足的部分可考虑加 设移动临时厕所。2.2.4患者收治区可分组设置,每组设置32 42张床位,平行 的两床间净距不小于1.2 米,护理组内通道宽度不小于1.4 米,护理 组之间通道宽度不小于4 米,护理组之间宜采用 2.5 米高的轻质不透 气隔断进行分隔,有条件的可在病床间增加隔板,以满足患者

8、之间的 隐私需求。2.2.5护士站及紧急抢救床位应紧邻患者收治区,护士站到最远 病床的距离不宜超过30米。当患者收治区规模较大时,可设多个护 士站及紧急抢救床位。紧急抢救床位应相对隔离,设置遮挡措施并配 备必须的医疗设备保障端口。2.2.6宜在靠近患者出口处设置康复观察区,区域相对独立,为 患者康复出院前提供临时观察区。2.2.7 应在相对独立区域设置负压隔离单元,为待转院的重症患 者提供隔离空间和救治空间。负压隔离单元可采用模块化、可移动式 的成品装置。2.3 医疗工艺 2.3.1医护人员按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的工作流程布置工 作区域和流线。不同区域之间应设置卫生通过或缓冲间,以达到相

9、应 防护要求。卫生通过和缓冲应满足医护卫生通过的操作流程。2.3.2 医护人员需经过卫生通过或缓冲间进出不同区域,卫生通 过的进出流线应独立设置,且男女分设。缓冲间房门彼此错开,不宜 正面相对,开启方向应由清洁区开向污染区。2.3.3 医务人员进出隔离病区流线布局流程应符合示意图:EfrAftiU 丁flf冲间1清洁区穿戴訪护用品区事冲间污染区兰潘呑污址E【迭释 性设丨 日图2.3.3.1同一通道进出流线布局流程示意图图2.3.3-2不同通道进出流线布局流程示意图2.3.4 医疗用房应设置明显的标识系统,引导医护人员和患者按 正确的流线行进。2.3.5 改造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其表面应易于清洁

10、,耐消毒水 侵蚀,便于拆卸。三、结构设计3.1 一般规定3.1.1 方舱医院结构设计内容包括既有结构改造与新建临时性结 构,设计应做到结构安全、施工方便、节约工期。3.1.2 既有结构改造不应改变原结构体系,新建临时性结构宜采 用轻型模块化钢结构、轻钢活动板房或钢框架结构。3.1.3 既有结构改造与新建临时性结构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3.1.4 用于改造的既有结构应状况良好,原设计图纸、施工及验 收资料宜齐全,宜进行安全性检查或鉴定。3.1.5 既有结构改造的抗震设防类别、结构安全等级及设计使用 年限等参数宜保持不变;新建临时性结构安全等级不宜低于二级,设 计使用年限不宜小于5 年,结构重要性

11、系数不宜小于1.0。3.1.6 结构设计应注重与建筑、设备专业的配合,施工阶段应加 强与改造施工单位、深化设计单位及加工厂的配合。3.1.7 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四川省现行 有关标准的规定。3.2 地基基础3.2.1 既有结构改造应注意基础加固施工的可行性;新建临时性 结构应采用节约工期、施工方便的基础类型。3.2.2 当有污水防渗要求时,应采用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保证防 渗可靠。3.3 上部结构3.1.1 方舱医院医疗用房活荷载宜按医疗设备实际重量选用,无 法明确时可参照图集建筑结构设计常用数据12G112T采用。3.2.2 方舱医院具有密封性能的房间,结构构件设计应考虑室

12、内 与外部的压力差的影响。3.3.3既有结构改造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减轻使用荷载、改 变传力途径等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改造。3.3.4 既有结构改造设计应着重对竖向荷载增大区域(尤其是大 型医疗设备、重型移动设备的运输及行走路径)的相关构件进行承载 力及变形复核,必要时应采取增设临时支撑或加固措施。3.3.5 既有结构改造结构设计应关注医疗设备安装的空间需求, 楼层净高应满足各相关专业的要求。3.3.6 既有结构加固设计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 计规范GB50367和钢结构加固设计标准GB51367执行,选用的 加固方式应尽量减少对结构、构件刚度影响,注重成熟可靠、便于施 工。3.3.7 既有结构新增分隔墙应采用装配式墙板;新增隔断应连接 方便、安装稳固,宜采用组合自立式成品。3.3.8 新建临时性结构设计宜满足以下要求: 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 构件节点连接构造和连接方式安全可靠、方便施工; 上部结构应与基础可靠连接。3.3.9新建临时性结构采用轻型模块化钢结构时,其上部结构设计宜由产品供应单位完成,产品供应单位须有相应的设计资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