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体会与看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5827896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体会与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体会与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体会与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体会与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体会与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体会与看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体会与看法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体会与看法首先,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 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 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 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这就需要教

2、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通过八年级的数学教学, 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 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 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教学圆周率时, 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 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

3、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 艰苦奋斗, 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 定理间的联系、 发展变化是无穷的。 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我会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我的学生们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 正万形进行比较。 我的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 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进行比较, 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 我还会让他们去联想, 结合生活中观察到的图形去看看有哪些图

4、形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 我在教学中还会运用一些教学手段, 据我观察, 学生们对“填鸭式”的教学都表现出逆反甚至是不配合的态度, 但是在教学中如果创设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情景, 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中,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成绩,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操。 如学习有理数时我通常会向学生介绍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不仅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识, 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获

5、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些都要在备课中做足功夫, 首先我会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 这样可以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 其次, 要有不懈努力的信心, 在实践当中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 让学生全身心融入其中以至产生强烈的共鸣, 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 一定不要喧宾夺主, 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为此,我做过一个实验, 在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中找到水平差不多的六名同学, 学习相同的勾股定理的知识, 对其中三个同学是一味地讲授, 死记硬背似的记公式做题; 而对另外三个同学则通过讲解勾股定理的发明和它的历史去理解性的记忆公式和使用方法,适量的做一些题加以运用。 一节课下来, 进行了一份测验, 结果表明后三个孩子平均成绩远高于前三个孩子, 看来兴趣和德育贯穿在课堂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观念, 学生的爱国情怀, 鼓励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 为将来的成才奠定基础, 长大可以更好的报效祖国。 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