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三年建设规划剖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5827332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三年建设规划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三年建设规划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三年建设规划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三年建设规划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三年建设规划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三年建设规划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三年建设规划剖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为了使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得到科学、合理的建设与发展,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特制定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具体规划如下:一、专业概况(一)专业已有基础条件和特色1、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现有环境应急实训室1个、安全检测(职业健康)实训室1个,能满足本专业基础课和职业核心课的实训教学要求。2、我校与江苏省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与徐工集团、恩华药业、苏州大金等企业签约了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3、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8名,其中专任教师6名,副教授2名,双师型教师4人,能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教学的需要。(二

2、)存在的主要问题1、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本专业未来发展需要,需要逐步增加资金投入。2、校外实习基地不能满足本专业未来发展需要,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协作,加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3、专兼职教师总量和质量不能满足本专业未来发展需要,需通过“引进、培养、聘请、共享”等办法加强师资建设。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一)建设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构建与工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二)建设目标1总体建设目标到2

3、016年,提升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的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把该专业建设成办学条件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对工业环保安全管理水平、区域经济和社会良性发展等具有一定辐射作用的专科院校特色专业。2具体建设目标(1)构建与工业发展、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建设企业环境管理、行业风险应急处理2门专业核心课程及配套课程资源,力争申报2门校级以上(含校级)精品课程,编写相关专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3)新建6个具有专业特色实训室组成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要求;建立包括汽车制造、化工、环保等多行业

4、的校外实习基地。(4)培养和引进1-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和引进3名专业骨干教师,聘请2-3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建成一支高水平具备“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5)坚持产学研结合,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科研或教研论文。(6)建成江苏省内的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及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三、专业建设主要内容与改革举措(一)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在本次工作中,将重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将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

5、模式。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企业环境安全健康(EHS)管理人员、企业环境监督员、环保设施运营管理人员、实验室监测管理人员,是适用于各类型企业具有环境、安全、职业健康三方面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根据以上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1.建设目标积极推行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对接产业和“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职业岗位设置及专业能力需求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力求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及课程体系。逐步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复合性。强化教学的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推行工学结合

6、、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2.建设内容(1)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实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使企业充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实训、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联合进行技能测试,使人才培养更贴近社会需求,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校企合作联合攻关,解决技术难题。(2)突出工学结合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通过校

7、企合作、工学结合,用两种教育教学资源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内虽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践教学环境,但它在质量、多样性、紧贴社会需求等诸要素中不具备满足人才培养的全部要求,而现场经验必须通过实践逐步积累,这些经验技能和管理知识单靠校内教育很难获得,因此,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才能得到弥补。本专业已经确定了“2+1”培养模式。一年的顶岗实习,有利于本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本专业就业岗位不是生产性领域,其工学结合模式有别于其它工科专业。需结合职业岗位的广泛适用性,探索一条适用于本专业的特色工学结合道路。(3)强化专业实践,重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目前企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EHS)管理工作在国

8、外和国内的外资、合资以及国有大型企业较为成熟,但是总体来说国内企业的相关管理水平较低,还属于新兴事物。因此此时对该类人才培养需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承认,就总体而言,目前院校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存在差距,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显不足。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可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良好的专业学习。良好的专业学习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因为专业学习不但可以积累知识、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还可以以此为基础实现技术应用上的创新。培养主体意识。增强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9、、独立思考问题,也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应选择在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活动上,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4)构建“三方一体”的课程体系经过认真调研和积极探索,本专业已确立了以环境、职业健康、安全(EHS)三方面技能培养为基础,管理能力培养为延伸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与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为依据,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形成由职业基本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组成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了专业能力脉络清晰、课程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突

10、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使其具有明显的文理渗透、理工交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上,以适应区域岗位发展的需求。最终将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着眼点,适用于本专业多岗位多任务的特色课程体系。本课程体系将按照“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方式加以组织,以支撑、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校企结合、专业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的要求,将企业真实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入专业课程,真正实现了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突破。(5)建立“双证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重将技术等级证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引入专业教学改革之中。充分利用学

11、校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将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切实推行“双证制”,要求学生毕业时,既取得学历证书,又获得相应技术专业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1.建设目标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建设两门校级以上(含校级)精品课程,编写两本以上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和空间,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探索适用于本专业融“做学教”一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2.建设内容改革(1)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在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着眼点、以工作过程为导

12、向开发配置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是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专业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对工作任务、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的关系、活动设计以及学习目标的描述,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的衔接。通过课程标准,把以能力为根本、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落实在课程这一层面上。课程标准需在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方面合理安排,完成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制定课程标准,并在课程标准中细化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2)建设精品课程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分贯

13、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和空间,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带动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建设,推动和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企业环境管理、行业风险应急处理两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企业环境、安全的管理能力、企业风险识别和应急管理能力,是促进学生掌握和形成企业环境和安全管理能力的核心课程,因此计划将上述两门课程建设成优质核心课程。成立课程建设小组后,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制定实施方案。编写与课程相配备的教学指导用书(包括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要求、模式的评价标准、课程的考核标准、课程任务书、学

14、习指导书、实训指导书),开发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的教案、教学(影像)资料库等,以保证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力争将企业环境管理、行业风险应急处理申报为校级以上(含校级)精品课程。 (3)建设特色专业教材针对企业环境、安全专业教材缺少的情况,充分利用我校办学的行业特点和校内各专业资源,加强不同专业间的协作,共同开发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特色教材。计划在建设期间,编写企业环境管理和行业风险应急处理教材两部,并全部配备实训指导书,做到实践教学资料齐全、科学、实用。(4)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既然是以适应广大企业需求为目的,就必须走出校门,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

15、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体现当今教育思想,走工学结合、灵活多变的教学理念,建立一套符合适应社会需要、依托企业参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中必须打破以学校、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积极探索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去,实现“知”与“行”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拉近或消除课堂与工作现场的距离,把课堂延伸到企业去,实现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打破师生之间我教你学的旧格局,实现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零距离”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案,有

16、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工作任务为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都是一个工作情景再现,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技能、提出对学生和教师的基本要求以及考核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大量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等方法,在专业技能实践课中,专业教师应坚决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的思想。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主体、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新颖教学模式。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老师只作指导,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调动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能力。并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的改革,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锻炼了同学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