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8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826926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8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8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8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8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8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8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8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 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

2、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拟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拟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比方,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 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

3、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暴发了一场战乱。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动员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炽热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领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忙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

4、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风怒号,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茅草,接着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因此诗人感叹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下面我们先听录音,请注意艺术家是怎样朗读这首诗的,等会儿我们也要学着朗读。放课件,录音朗读 现在同学们也学着读一读。读书,检查范读 三、文本分析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节,我们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 问:我们刚刚读了第一节,你们看看第一节写了哪两个事物?比方说,第一个是秋风,则第二个是什么?茅草 问: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茅草的?注意诗中的动词啊,看看诗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分析,讨论 师:对的,诗人就是这样写秋风,写茅草的。“卷、

5、“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图画,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通过描写把这一幕幕惨境,真实地“拍摄了下来。风戏人,风弄草,何等无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 问:讲解了这一节,我想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允许同学先讨论一下。秋风破屋、风卷茅草等 出示课件:风卷茅草 问:这一节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我提供几个词,你们选一选。提示选择:急、惜、悲、惨、忧。请说出理由。担心、焦急、痛惜等 出示课件:痛惜 师:将第一节诗大声齐读一遍。 学习第二节。 过渡语: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过了

6、浣花溪,有的被挂在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难道就没有飘在地上可以捡回来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诗歌的第二节。我也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老师提醒:这一节中,老无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读。叹息这个词,要读出诗人的那种无奈叹息的感情。请再读一读这一节 问: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大家讨论一下。点人答复,教师注意点评,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等 出示课件:群童抱茅 问: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将掉在地上的茅草捡起来,多少还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这时却跑来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无论诗人怎样的喊叫也没有用。文中诗人用了一句话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态。“归来倚杖自叹息,我

7、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这个“叹息,他“叹息什么呢? 师:诗人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呢?二叹自己年老力衰,没法将茅草拣回来。三叹自己的周围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贫苦的人,虽然是一些不值钱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还是有人在风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叹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为之。这一个“叹字真是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凄凉。 问:在这一节中,诗人称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你认为妥当吗? 学生讨论、发言,注意点拨;出示课件?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总结: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杜甫曾经离开

8、过草堂,他把草堂暂时交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边的邻居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老妇人因为穷困就经常来草堂打枣充饥。杜甫走后,姓吴的亲戚为了避免老妇人过来打枣,却筑起了一道篱笆。这一下,老妇人生活没着落了,就托人带口信给杜甫。杜甫听说后,就写了一首诗给姓吴的亲戚,其中有这样几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意思是说,老妇人也是穷得没有方法才来打枣吃,如果不是因为“困穷又怎么可能到这个样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来打枣的。希望你也这样做。则,在本节诗中,诗人称孩童为“盗贼,也不过是一时气急的话,并不是真的说这些孩童是盗贼,也就应了诗中的一句话

9、“不为困穷宁有此。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当时因为战祸连连,人民已经是穷困不堪了,“路有冻死骨是经常能看到的现象。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 过渡语:茅草没了,屋破了,诗人这个时候最担忧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节,诗人杜甫正碰上了这样的遭遇。“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真是祸不单行啊!老师范读第三节。注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师:对的,这一夜诗人是彻夜未眠。为什么?睡不好。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盖着旧被子,孩子又把旧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

10、好呢?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计同学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我是有这样的体会的。被子如果时间盖长了,就会变得又硬又冰,睡觉就会睡不好,正因为这样,所以小孩子才把旧被子踏破了。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当时已经困穷到什么地步了。 问:接下来我想提一个小问题:联系到我上面讲的安史之乱,你们想一想,这一节诗中所讲的“丧乱是指什么?“长夜这个词有没有双关的意思?学生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师:“丧在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乱在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乱,一个“安史之乱不仅使唐朝由强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给人民带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样的长夜何时是一个尽头!所以这里的“

11、长夜不妨理解为既指眼前难眠的长夜,也指战乱的生活没有一个尽头。 问:如果说,在第一节诗中,因为风吹破了茅草屋,诗人的心情是“忧,是“着急,是“痛惜,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是“叹,是“无奈。则,这节诗中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说说。教师也说几个词,供学生选择。选择:惨、愁、苦、怜、悲,学生讨论,出示课件:忧伤忧伤、悲苦、凄苦等 全班齐读第三节。 学习第四节。 过渡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这就是伟大的杜甫,这就是杜

12、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诗人又是怎样叙述这份感情的呢?我们来观赏最后一局部,请先读一读这一节 问:请仍然用四个字概括本节内容。大庇天下、广厦万间、企盼广厦等出示课件:企盼广厦 师:“企盼广厦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怀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陕西流传的一首民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这种火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正如当代诗人郭沫假设题成都杜甫草堂所说: 出示课件“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请齐读这一节。 四、结束讲授 过渡语:这首诗,我们已经一小节一小节地讲解完了,我们最后全班齐读一遍,整体感知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老师提醒的一些该重读的字词 总结:诗为事作,屋因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灿烂,草堂的浣花溪边也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我想他定会感到欣慰了。出示课件: 草堂留后世, 诗圣着千秋。 这是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题的一副对联。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最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练习。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并完成课后练习一。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