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内容简介·解说词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8251153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内容简介·解说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内容简介·解说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内容简介·解说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内容简介·解说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内容简介·解说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内容简介·解说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内容简介·解说词(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内容简介解说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历史是古代中国为官者和读书人心中的“上帝”,是他们在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文天祥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历史上传统读书人都看重能够刻诸青史的德行、功业和言论,因而也就在终极价值上把历史看得高于现实,坚信历史终将裁决现实,评品现实。千秋之评将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

2、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这座位于陕西省乾县的陵墓,就是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乾陵。1000多年来,乾陵神道东侧这块巨大的石碑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注意。因为,这块石碑上竟然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一块无字碑!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像武则天这样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代女皇,还是千千万万的官员和士大夫,都要面临百年之后历史这块无字碑的最后评价,以至千秋万代,最终成为盖棺定论。几千年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各级官员,大多在历史的如椽之笔面前心存敬畏。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

3、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片名):第八集 千秋之评解说词: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据说,晚年的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故乡鲁国,开始着手整理编撰这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伟大著作。清华大学教授彭 林:“他为什么要编写春秋这部书,孟子讲了,在春秋那个时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孔子很害怕,这个社会这样下去怎么办?他就作了春秋这部书,要让这个上面的人接受历史的审判。”解说词:在后来的岁月中,春秋的作用和影响早已超出史书的范围。在这部书中,用于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语言非常简练,但是几乎每句话都有明确的褒贬之意,这种“字字针砭”的独特文风,

4、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成为历代史家效法的经典。清华大学教授彭 林:“242年这部春秋史,把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邪说暴行,把它记下来了。他每个字都有褒贬,什么事情是错误的,什么事情是正确的,我们看一部春秋全部都有。所以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解说词:从孔子修春秋开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历史学具有了记录历史事实和辨明是非、评判历史人物的双重职能,史学和史官承担起了价值评判和终极审判的功能。在孔子修春秋300多年后,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的时候,特意开设了循吏列传、酷吏列传和佞幸列传,为清官廉吏和贪官污吏分别作传。那么,被司马迁记入史册的第一个清官是谁呢?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一

5、个不为人知的小镇,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就诞生在这里。淮滨县文广新局的尤新峰对这个人物充满了兴趣,早在2003年,他就开始搜集有关孙叔敖的历史典故。河南省淮滨县文广新局尤新峰:“这个拓片,它主要是介绍孙叔敖生平事迹的一个碑,他的生平介绍主要来自于司马迁史记里的循吏传。”解说词:流经河南省固始县的史河,是淮河南岸最大的一条支流。春秋时期,这段河流洪灾频发,百姓们常常流离失所,生计无着。于是,孙叔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率领民众在史河安闸筑坝,引水灌溉农田。经过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还在造福着当地的百姓。公元前601年,楚庄王任命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国相。在孙叔敖的悉心治理下,楚国迅速发展成为

6、当时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尽管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孙叔敖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家里没有积蓄,死后儿子只能依靠打柴为生。在司马迁的笔下,循吏是仁厚爱民,清正廉洁,严守法纪的官员。那些用酷刑峻法统治百姓,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官吏则被称为酷吏。那些无才无德,恃宠骄横而为祸一方的官员则被称为佞幸。自此,为清正廉洁的官员和贪官污吏分别作传就成了中国古代编撰国史的一个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万民景仰的清官,还是千夫所指的权奸贪恶之辈,在百年之后都会面临历史的评价,成为后世景仰或唾弃的对象。历史上,许多清官廉吏在身处逆境的时候总是坚信历史会给自己一个公正的评价,带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公元14

7、7年岁末,一天,东汉帝国的首都洛阳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之中,兴奋的百姓们走上街头,迎接一位官员的出狱。这位官员就是担任太尉的李固,因为反对外戚梁冀专权祸乱朝政,这一年11月,李固被梁冀诬陷入狱。不过,让这位在后汉书中被称为“跋扈将军”的梁冀没有想到的是,李固的下狱,在洛阳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数十位大臣戴着铁铐木枷在朝廷上为李固辩护,准备与李固一块坐牢。于是,李固从牢里被放了出来。但是,看到这位清廉耿直的大臣在百姓中享有如此之高的声誉,梁冀恼羞成怒。于是,刚刚出狱的李固再一次被捕入狱。在遇难之前,李固给朝廷中屈服于梁冀的几个大臣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被后世的史官记入了正史之中。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

8、员卜宪群:“这封信是写给胡广等人,其中就说到现在国家这么艰难,如果说在这样一种局面下,还不作为的话,历史、史学家今后会做一个公正的裁判的。”解说词:在李固的这封绝命书中,人们看到的是他对历史公正性的强烈信念。在李固看来,当朝政败坏、贪腐横行的时候,有责任、有修为的官员如果不挺身而出,一定会被后世的历史学家记入史书,在历史上留下骂名。而舍生取义、以身殉道,远远胜于苟且偷生。10多年后,公元159年,把持朝政20多年的梁冀被皇帝下令灭族。但是朝政的腐败已经无法挽回,李固所担心的东汉王朝衰败的命运再也无法扭转了。东汉王朝灭亡之后,历史学家范晔将李固和梁冀的故事写入了后汉书,成为后世官员们的镜鉴。清华

9、大学教授张国刚:“历史记载它其实一个很重大的功能,就是我们今天的新闻功能,它有舆论监督功能,他舆论监督不是当时,它是延时的,身后的,想建功立业的人的永恒就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北京大学副教授赵冬梅:“历史其实本身是一种记述,它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就是道德的褒贬,是在未来你的历史形象是什么样的,但是前提是说这个历史记载要真实,要正义。”中央党校教授王 杰:“也就是把道德,把道义放在首要位置。”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要注意气节,要注意门声,门声就是这个门厅的声誉。”解说词:中国人对历史的理解,从来就不是只存在于史书的记载,它还存在于口口相传。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中国人的情感里,它是另一部

10、史书。1999年,吴启民第一次听说了召公的故事,听到了诗经甘棠这首古老的诗歌,从此,他的生活和甘棠树融合在了一起。2001年,吴启民来到三门峡市黄河边,在汉代召公庙的遗址上修建了这座甘棠苑。(同期声吴启民):“这棵树和召公,召公是廉政之祖,它这棵树就是清风之源。”解说词:诗经甘棠被称为千古去思之作,纪念的是西周时期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召公。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叫姬奭。文王病逝后,召公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时,召公与周公分陕而治。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下乡视察的时候,地方官吏要老百姓把房屋腾出来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召公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就在甘棠树下办公,倾听百姓的诉状

11、,解民之忧。史称“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清华大学教授彭 林:“这种大爱,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连成一片,所以老百姓披其德,这身上都有他道德教化的光泽,悦其化,本来这老百姓不是这么好,不是这么完美,这么善良的,教化,教化,把他教化了,老百姓觉得我么受了他的德教,被教化成了这样,都非常高兴,那么在他死了以后,思其人,人不在了,想念他,敬其树,因为他有一个东西留下来了,就是一棵树,就是一棵棠树。”解说词: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歌咏之,作甘棠之诗。也留下“甘棠遗爱”、“甘棠之思”的成语典故。清华大学教授彭 林:“中国这种圣贤和道德之教,我觉得他比宗教起的作用还要大,中国严格来说不是一个

12、宗教国家,我们不是靠宗教,而是靠道德、正义、公道我们来引领社会的,我觉得他是高于宗教,具有更高的一种力量。”解说词:72岁的陆光荣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又有了一个新的工作,编写钱清镇志。绍兴钱清镇退休教师陆光荣:“刘宠清廉,而出钱清这个地名,所以这个地名我们要把它记录。”解说词:作为汉室宗亲,刘宠没有生在大汉的盛世,做官时正赶上了东汉最黑暗的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朝廷官员的贪腐,横征暴敛已成为一种最常见的现象。浙江会稽山的老百姓朴实拘谨,常年被官吏欺诈。百姓不堪其扰,纷纷遁迹于深山老林。刘宠担任会稽太守后,简除烦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生产,使郡中秩序井然。刘宠离任,两袖

13、清风。几个住在若邪山山谷的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每人带了100文钱,前来为他送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卜宪群:“并且想挽留他,说你在这里为政的这段时间,我们老百姓很安宁,夜不闭户,狗不夜吠,说明会稽这个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的安宁,有的老百姓说,我很多年都没有见到官吏了,在我国封建社会,见不到官吏就表示他是一种日子过得好,幸福。”解说词:盛情难却,刘宠在老人们的百钱之中挑选了一钱之后,与老人们依依惜别。出了山阴县界,刘宠把这一枚钱投入到西小江中,将这枚绍兴百姓赠予的铜钱又留在了绍兴。后人传说,这段江水自从刘宠投钱后,就更为清澈了。后来,绍兴人把这段江更名为“钱清江”,还建了“一钱亭”、“一钱太

14、守庙”。绍兴钱清镇退休教师陆光荣:“实际上就是崇拜清廉,我们希望这种问题让后人去评,让他们去理解。”解说词:岁月流逝,72岁的退休教师陆光荣还在找寻着东汉太守刘宠曾经在绍兴的经历。开学了,镇中学的初中生们和往届一样,召开了主题班会,来纪念这位勤政廉洁的东汉官员。1000多年后,明朝兵部侍郎于谦有感于“一钱太守”刘宠的廉洁,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胡椒八百斗,千载遗腥操。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河南大学副教授展 龙:“这首诗于谦引用了几个典故,一个是唐代宰相元载,在任期间贪污腐败,后来被抄家时,仅抄得胡椒就有数千斤,所以他因此遗臭万年,相反东汉太守刘宠,在任期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南京师范大

15、学教授郦 波:“你生前占有的再多,你也不带走,胡椒八百斛留下的是恶名,一钱太守刘宠留下的是清名,你身后自然有人评判你。”河南大学副教授展 龙:“通过这两个故事,于谦想表达和抒发自我内心的一种愤慨,同时以示自己清正廉洁的一种志向。这样一种历史观的表达,对于谦本人影响很大,所以后来他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光明磊落,浩然正气。”解说词:1449年8月18日,明帝国首都北京被一片紧张和不安的气氛所笼罩。10多天前,明军主力在河北土木堡被来自蒙古高原的瓦剌军队歼灭,皇帝朱祁镇也被敌军俘虏。乘胜而来的蒙古骑兵很快出现在北京郊外,明帝国顿时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此时,于谦临危受命,他在朝堂上严厉驳斥了一些

16、大臣迁都南京的主张,坚决要求固守北京。在新皇帝朱祁钰的支持下,于谦整饬兵备,亲自督战,指挥22万军队,取得了北京保卫战大捷,瓦剌军队被赶到了长城之外。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 波:“在最危难的时候,大家愿意听于谦的。于谦为什么这么有号召力呢,首先一个他的廉洁,他在晋豫巡抚任上做了18年,任劳任怨,两袖清风,能力很强。当整个官场开始腐败的时候,像于谦这样的人,他们立刻在整个官场上显现出来了。他的个人品质,他的政绩,形成了一个士大夫精神的标杆作用,旗帜作用。而这种旗帜作用,在大明王朝最危难的时候,使得整个国家的力量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向心力。”解说词:明帝国终于从一场巨大的危机中走了出来,于谦也成为拯救国家的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