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作业张华钊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825113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作业张华钊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训诂学作业张华钊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训诂学作业张华钊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训诂学作业张华钊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训诂学作业张华钊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诂学作业张华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作业张华钊(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级训诂学课程试题(A卷)姓名 张华钊 班级 人文班文学方向 学号 3810133 成绩 1一、 解释10个训诂术语(20分)。1、反训:反义词解释词义。有些词古代具有相反两义,如乱字有扰乱和治理两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2、读破:同一种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种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一般的读音来读,叫做读破,如长幼的长不读chng而读zhng,喜好的好不读ho而读ho。zhng、ho的音叫做破读。读破了的字叫破读字。3、互训 :即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如说文 口部:“咽,嗌也。” “嗌,咽也。”4、声转: 是指同一种词,由于时间和地区的变化,其读音发生了变化而分化为若干个词的现象。如“父”和

2、“爸”,“母”和“妈”,本是一种词,经声转而变成了两个词。“大波曰澜,小波曰沦”,“澜”、“沦”也是由声转而分化出来的。5、互文见义:指上下两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有时也指由于行文需要避免反复,用同义词互相替代。6、义界: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线,对词所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论述 或定义,这种措施叫义界7、通语 :指在广大地区里一般共同说的词语。见于汉扬雄所作的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简称方言)。“通语”是对“方言”来说的,即不是一方一地之言。例如方言卷一说:“娥、女贏,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女贏。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女苗,或谓之

3、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女丰。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扬雄所说的“通语”就是各地能通行的一般词语,含义也是一般性的,跟各地特有所指的方言词语不同。在扬雄书里“通语”有时也说“凡语”。8、凡语: 指各地一般普遍说的词语。见于汉代扬雄的方言。例如方言卷一说:“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犹)女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这里所说的“凡语”就是一般通行的都可以这样说的话。在扬雄书里有时也说“通语”。9、浑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言、散文,与析言相对,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浑统称说之意,用以阐明同义词共同的意义,而不计较其细

4、微差别10推原:从源头或本原上进行推究。如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推原厥本,不祥自博 。” 宋 陆游 草堂诗:“浩歌陌上君无怪,世谱推原自楚狂。”二、简介古代的5部训诂学专著(20分)。 1 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中著录尔雅 3卷20篇。今本19篇。分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原无作者主名。有人觉得是孔子所作,有的觉得是周公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增长,后人大都觉

5、得是秦汉间人所作,作者又非一人,当是学者采集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尔雅”是近正的意思。汉末刘熙、释名说:“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唐初陆德明典型释文叙录也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尔雅在东汉时就有刘歆、樊光、李巡几家注,魏时又有乐安孙炎注,都久已亡佚。目前所存最早的注本是郭璞注,凡 3卷。郭璞又有尔雅音义 2卷,今已不存。郭璞精究训诂,荟萃旧说,又补其疏略,以成一家言,因此流传不废,始终为人所注重。尔雅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它为国内训诂学奠定了较好的基本。是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有重要的影响,是国内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涉及

6、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2 广雅:是国内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收字18150个,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称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的体例,都和尔雅相似,甚至有些条目的顺序也与尔雅相似。所不同的是,广雅取材的范畴要比尔雅广泛。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 广雅,训诂书。三国魏时张揖撰。张揖在上广雅表里说,尔雅一书所集训诂还很不完备,因此把群书中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的都详录品核,以著于篇。其旨在增广尔雅,因此所释仍用尔雅旧目,自释诂、释言、释训如下,直至释兽、释畜凡19篇。其书收集极广,举

7、凡汉代此前经传的训诂,楚辞、汉赋的注释,以及汉代的字书、方言、说文解字等书的解说都兼括在内。为研究汉魏此前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著作3 经传释词: 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共收虚字160个,虽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尔随文论及,如“庸”字后,附及“庸何”、“庸安”、“庸讵”、“庸孰”4词,这是她的高明处。然而经传释词仍有缺陷,一是阙漏较多,尚有若干解释不确切,为杨树达、词诠所不取。然而这书到目前尚有相称参照价值4 字汇: 明代流行极广的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梅膺祚撰。这部书具有很大的特点。一是她把说文、玉篇、类篇等的 500多部首,按楷书笔画,改并为 214部首,根据

8、地支子丑寅卯等顺序,分为12集,所收文字有 33179字。二是部首的排列,次第按笔画多少叙列先后,少者在前,多者在后。一部之内的字除去部首笔画不计外,也都按余下的笔画多寡排列,极便检查,在检字法上是一大改革。三是一字之下先注读音,然后注解字义,字义以基本的常用义列前,其她列后。释义下列举古书中的例证,也采录一部分口语、俗语的意义,富有革新的精神。由是也就为中国字典的编纂法奠定了基本。后来张自烈作正字通,清代修康熙字典,都按照字汇的体例编定。5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中国最早的对后裔影响极大的一部字典。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是国内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

9、,9353个字,14大类,15篇。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说文对文字的说解,先释其义,次解其形然后注明音读。许书或者就形以说义,许书或者因声以求义,把文字,音韵、训诂融合为一体。说文中保存大量古字古义,为研究古代典籍和研究古文字必读之书。三、举例阐明你所熟悉的5种训诂措施(20分)。1互训:两个字互相训释,即用甲解释乙,又用乙解释甲的训诂方式。由于语言里有诸多同义或义近的词,在经传注解和字书及训诂书里往往采用这种措施解释词义,避免用繁琐的语句作阐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里就诸多,例如: “托,寄也”;“奉,承也”,“承,奉也”;“ “栋,极也”。这些都是互训的例子。后裔的字书也

10、多袭用说文。这种互训的措施,固然简便,但遇到两者之中有一种不懂,或两者意义有广狭之分,解释就失去作用。因此现代的辞书字典里就尽量不用互训的措施,而代之以精确的阐明。2反训:也叫“相反为训法”。 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有些字在古代具有相反的两义,如乱有治理、紊乱两义,史记作“乱而敬”,以治训乱,是为反训。词义的相反相因,同源分化等导致了同词相反为义现象的浮现。3义训:义训,汉语训诂学术语。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措施。义训是以字义为主的训解方式,即用现代通行的语词解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有别于音训及形训。不是从字形、字音,而是直接从实际使用的意义上来解释词义。义训是对形训和声训

11、而言。古书中文句下所加的注解和字书、 辞书里所加的解释一般都是义训。例如:“肇,始也。”义训解释的方式诸多。常用的除了说“某,某也”以外,也说“某谓之某”,或“某曰某”。 如释亲 :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4形训:根据中文的形体构造解说字义的训诂方式。理论根据:中文与音素文字、音节文字不同,它是一种表意文字系统。它的形体构造往往可以直接与某种现实现象相联系。形训的作用:推求本义. 形训的作用重要是协助我们推求词的本义,即体观在造字意图中的那个意义。还可以考证本字、辩证误字进行同源词的系联工作、对的理解现代汉语中某些古义残留。5声训: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义的来源,以音同或音近词为训

12、,阐明其命名之因此然的训诂方式。也称音训可以提成四种:同音,双声,叠韵,音转相近。作用是释通假,系同源。声训措施的好处是不受形体的束缚,从声音上探求字义,更接近语言的本质。缺陷是如用之不慎,缺少佐证,也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因汉语的音节有限,而字义繁多,同一声音往往可以表达许多互不有关的意义,如果纯从字音上的同、近、通、转来推敲,就会搞得字无定义。因此,在运用声训措施时要明确声训合用的范畴。声训的提示语源法,必须限定在同根派生词这个范畴内,它们同一种语源,意义相通,声音相似相近,只有同根派生词才干通过只有同根派生词才干通过声音联系提示语源从而训释词义。四、唐代出名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40分):向

13、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傍晚。其中“只是”的解释,古典文学界对此素来有不批准见。觉得“只是”当即现代语义“只但是”“但是”“怎奈”之类意思。但周汝昌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第14次印刷本)中指出:“李商隐本集中只是多见,皆非近代转折词义。”请你把李商隐诗集中的所有具有“只是”的诗句找出来进行排比归纳,运用我们所学的训诂学知识解释乐游原中“只是”的对的含义。答:收集李商隐诗中带有“只是”的诗句,有八句,七句如下1.锦瑟七律第八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 清河五律第八句:“年华无一事,只是自伤春” 3. 离席五律第八句:“杨朱不用劝,只是更

14、沾巾”4.访秋五律第八句:“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5. 柳枝五首其五五绝第四句:“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6. 异俗二首(时从事岭南)其二 五律第四句:“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7. 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傍晚”1 第一句“ 只是”是“正是在当时, 已经 ”之意, 与前一句有联系, 但并是逆接, 只起强调作用2 第二句 是说“ 因无事可做, 只能是自感伤春而己” ,表限定3 第三句 用了无论如何劝慰仍在路上哭泣的故事, “ 只是更沾巾”起强调作用。4 第四句是 “殷勤地拜访秋天, 但成果只看到了枫叶。”表限定。5 第五句 “无论在湖上如何眺望, 所看到的只有鸳鸯” , 表限定。6

15、第六句是有关不同习俗的, “ 只要是猪还是想得到的” , 表强调。以上用法都是属于基本用法, 是较为稳妥的用例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只是”在这几句诗中表达限定的范畴。第八个8. 月:“楼上与池边,难忘复可怜。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冷天。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学生看来应当是派生的用法,解释为“没有化妆,正式由于美丽”明显不合适,“但”更为合适,据前人研究这是一种俗气的用法,唐人觉得作诗用这个意思是“俗调”。日本学者须藤健太郎在简论李商隐“乐游原”诗中的只是一词中对此也刊登了见解,这个词是虚词,她觉得是“正是”或者“历来”的意思,而不是现代汉语的转折意,在唐代“只是”也可以是派生用法和白话说法,这个用法解释为“但”“正由于”“正是”更为合适。学生也批准“正是”“但”“正由于”的说法。2级训诂学课程试题(A卷)一、解释10个训诂术语(20)。1.貌:貌一般用于形容词或者动词之后,表达性质或者状态,相称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样子”。2.曰,为,谓之:这三个词多用来释义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