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鲟的人工繁殖(2)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8251087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氏鲟的人工繁殖(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史氏鲟的人工繁殖(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史氏鲟的人工繁殖(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史氏鲟的人工繁殖(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氏鲟的人工繁殖(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氏鲟的人工繁殖(2)史氏鲟的仔鱼培育。是指刚孵出的仔鱼在培育池内养到开食之前这一段时间的 饲养管理,是其生活史的敏感期,在行为上经历了从垂游到平游,从平游过渡到底栖 生活的过程。在过渡到主动摄食以前的仔鱼,几乎不能克服水流,因此池内水的流速 要小,流量控制在3 5升/分钟,更不能使池水呈旋涡状,以减少体力消耗,水深控 制在20 - 40cm ,同时,史氏鲟仔鱼有明显的畏光性,应避免阳光直射,池上要有遮光 设施。暂养期内,要保持水温恒定,尤其不能使水温突然下降或上升。仔鱼底栖生活 初期,因腹部娇嫩,除要求池壁光滑外,还应在保证流量的同时,尽量降低流速。仔 鱼培育可分为内营养、混合营养、夕卜营养

2、阶段。 内营养阶段的仔鱼:刚孵出的全长约1.0 1.3cm ,体重18 20mg,腹部有一 个硕大的卵黄囊,在卵黄囊的后部是原始瓣肠与肛门相通,消化系统处于初级阶段。 鱼苗呈灰黑色或黄色,体形似蝌蚪,头很小,并向下弯曲,仔鱼依靠奇鳍褶的摆动, 作间歇式的有规律的上下垂直运动,此时为垂直游泳阶段。刚孵出的仔鱼惧强光,对 弱光有趋光性,长时间阳光直射,会引起仔鱼大量死亡。孵出4天的仔鱼,全长达到 1.8 2.0cm ,体重33mg左右,胸鳍和尾鳍初步形成,口缘齿出现,卵黄囊变小,肝也 同时出现,受到惊扰能躲避,仔鱼趋光性增强,此时为水平游泳阶段。 混合营养阶段的仔鱼:孵出6天仔鱼,全长达到2.1

3、2.8cm ,体重55mg左右, 鳍全部形成,奇鳍褶退化,仔鱼进入底栖生活,喜密集于暂养池的底部,绝大多数的 仔鱼头尾取向一致地有序排列,尾部摆动不息,使水由鱼群的头部向尾部流动。此时, 仔鱼口能自如闭合与伸缩,消化道的分化也已完成,大部分仔鱼开始摄食。孵出9天 的仔鱼,全长2.5 2.75cm,体重76mg左右,鳍的发育完善,感觉很敏感,消化道基 本完善,开始大量摄食。 夕卜营养阶段的仔鱼:孵出13天的仔鱼,全长2.9 3.1cm,体重平均150mg , 五行骨板形成,体形和成鱼相似,进入幼鱼阶段。适宜水温2223C。因此,在人工 养殖条件下,当观察到仔鱼全长已达21mm,卵黄已基本消失,肛

4、门后有黑色素栓排出 时,就应及时投饵,使仔鱼顺利过渡至U外营养阶段。 仔幼鱼对环境的适应特点:史氏鲟除在东北地区养殖外,还移植至华中、华南 和西南地区养殖,在缺少优质地表水的地方,往往开采地下水进行养殖。鲟鱼的仔、 幼鱼对水质极为敏感。一些地下深井水中有些物质的含量偏高(如铁);在高密度集约 化养殖的条件下,养殖水体中的非离子氨、pH值也容易升高;这些环境因子对鲟鱼特 别是寻鱼的早期阶段有很大影响。非离子氨是指溶解于水体中的分子态氨(NH),水体pH值和温度决定着非离子氨在3总氨氮中所占的比例。非离子氨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有较强的毒性,而离子态氨(NH4+)则 无毒或低毒。水中菲离子氨对史氏鲟仔鱼

5、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史氏鲟对非离子 氨的敏感性高于一般淡水鱼类,其仔鱼的96小时半致死浓度为0.63mg/L,稚鱼的96 小时半致死浓度为0.17mg/L , 24小时的致死阈值在0.45 0.58mg/L。因此,史氏鲟育 苗水体中非离子氨浓度不能高于0.017mg/L,该浓度低于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的 0.04mg/L。铁是水中最常见的一种杂质,它在地表水中的含量一般是极少的,而在一些地下 水中特别是深井水中有较高的含量。由于含铁量高的水易产生异味,一般饮用水中铁 的容许量小于0.3mg/L。当水中含铁量在1mg/L左右,就易与空气中的氧作用而使水产 生混浊现象。经测定,铁对史氏鲟仔鱼的

6、48小时半致死浓度为5mg/L,24小时的半致 死浓度为6.78mg/L。由此得出仔鱼的养殖水体中铁的浓度以小于0.5mg/L为宜。在养 殖条件下,地下水需经曝气和增氧,从而使含铁量高的水,产生大量的氧化铁沉淀, 沉淀的氧化铁可对鱼的鳃造成影响,并可导致鱼的死亡。对于10cm以上的幼鲟,水中 铁的浓度以小于1mg/L为宜。天然水体中的pH值一般在7左右。史氏鲟稚鱼对pH值变化的忍耐性试验表明, 当pH值为3.6 9.25时,在48小时内,试验鱼均保持存活。可见史氏鲟对水体pH值 的适应性较强。但在养殖水体中,当pH值降低时,重金属离子的毒性增大,pH值升高 时,水体中非离子氨浓度明显升高。因此

7、,史氏鲟养殖用水的pH值应在6.5 9.0为 宜。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观察到,当溶解氧高于6mg/L时,史氏鲟的摄食、生长正常; 溶解氧低于5mg/L时,鱼的摄食减少,食欲减退;溶解氧降至3mg/L左右时,鱼停止 摄食;溶解氧2mg/L时发生死亡。因此史氏鲟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应维持高于6mg/L的 水平。史氏鲟仔鱼饵料投喂。仔鱼开口期的投饲是影响成活率的关键之一。仔鱼开始 摄食饵料的时间因饲养水温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仔鱼间存在个体差异,在水温为21 23C时,孵出的仔鱼6 7天可开食,而水温为13 15C时,仔鱼12 13天开始摄食, 但无论水温是高还是低,其开食的体长是相近的,当仔鱼卵黄囊吸收即将完

8、毕、全长 达到2.1cm时,就有部分仔鱼开始吃食,因此,当仔鱼大部分达到全长2.1cm时,即 要开始投喂。史氏鲟的开口饵料可以是卤虫无节幼体、小型枝角类或水蚯蚓。因仔鱼夜间常上 升到水面,因此,在开始投喂时,除白天投喂三次切碎的水蚯蚓外,夜间还要增投一 次卤虫无节幼体或小型枝角类,当仔鱼正常摄食后,每日投喂三次切碎的水蚯蚓即可, 日投喂率在20%左右,投喂量以每次投喂略有剩余为准。史氏鲟的鱼苗培育也可以直接用人工配合开口饲料,饲料的粗蛋白为45%50% , 粒径在0.20.4mm,水中稳定性要好,饲料要能在水中保持30分钟不溃散。因史氏鲟 主要靠触觉和嗅觉觅食,仔鱼开口时间不同步,因此,在开始

9、驯化阶段要昼夜频繁投 喂,一般每1 2小时投喂一次,日投饵率为20% 30%体重。当全部仔鱼正常摄食以后,投喂次数可降至2 3小时一次,日投饵率降至15% 20%体重,饲料粒径变为0.4-0.6mm。史氏鲟仔鱼投喂注意事项。一是 抓住时机及时投喂,在仔鱼大部分全 长达到2.1cm时,即应开始投喂。二 是保证投喂量充足,防止史氏鲟仔鱼 由于投饲不足,引起互残吞尾或生长 规格不齐;同时,还要防止因投饵量 过多引起的消化道发炎、停食等病症。保持水质清新、水温恒定,确保池内溶解氧在6mg/L以上,水温控制在1625C,水 温超过25C,应采取降温措施。三是投喂的生物饵料,投喂前应先用清水洗两至三遍, 然后用2% 4%的食盐水或0.5mg/L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后方可投喂,以免将病原带 入,引发鱼病。四是史氏鲟有明显的畏光性,所以整个饲养阶段,池上要设置遮光设 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