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11.2.1实数与数轴Z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8240405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1】11.2.1实数与数轴Z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案1】11.2.1实数与数轴Z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案1】11.2.1实数与数轴Z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案1】11.2.1实数与数轴Z》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1】11.2.1实数与数轴Z(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2.1实数与数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和实数的分类;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水平目标:让学生感知无理数的存有,经历数系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的过程.通过无理数的引入,培养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水平.情感目标:渗透数形结合及分类的思想,体验数系的扩展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和实数的分类.难点:准确理解无理数的意义.一、【情境导入 营造氛围】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理解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圆周率.它约等于3.14,你还能说出它后面的数字吗?比一比,看谁记住的最多.教师简介当前值已准确算到上千亿位.二、【检索旧知 揭

2、示矛盾】是一个怎样的数呢?引导学生回忆有理数的分类:整数 如:-3,0,5分数 如:有理数肯定不是整数,那么它是一个分数吗?让学生用计算器将下列有理数化成小数形式: 5= , = , -= , = 引导学生发现:任何一个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必定是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形成共识:不是一个有理数.三、【实践体验 感受新知】还有哪些数和一样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呢?动手操作: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计算器动手求的值,再利用平方关系验算所得的结果.注重:“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析议论并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给出评议后再用计算机演示计算的情形,以增强学生对“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信服度.学生理解了个别无理数之后

3、建立一般概念: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后再回到具体的个别情形去,让学生再举例一些无理数.无理数的出现,使数系在有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实数: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问:你能说出实数的分类吗?四、【练习反馈 调整巩固】1、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对应的数集里.-,-,0.324371, 0.5, -, , 4, -,0.8080080008 实数集 无理数集 有理数集 分数集 负无理数集 2、下列各说法准确吗?请说明理由.3.14是无理数; 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无理数都是开方开不尽的数; 不循环小数都是无理数.五、【质疑讨论 数形

4、结合】质疑: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的点吗?让学生先按照计算器显示的结果来想象出表示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小组讨论: 1、如图(教材P8图12.2.1),你能将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割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吗?它的面积是多少?2、你能由面积求出大正方形的边长吗?3、大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小正方形的 .教师听取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对学生的结论给出评价.教师使用课件动态展示在数轴上确定表示的点的过程.以为突破口,让学生了解数轴上的任一点必定表示一个实数;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能够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换句话说: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六、【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以由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补充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

5、实行小结:1、无理数、实数的意义;2、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3、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布置作业:课本P11 第1题.七、板书设计:12.2.1实数与数轴有理数的分类 实数的分类 拼图 讨论化成小数形式 练习 实数与数轴上点的 对应 表示 说明: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及平方根、立方根以后,接触过“”、“”等具体的无理数的基础上,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从而将数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是本案教学措施设计的追求.针对本节课概念性强、例题不多的特点,结合八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的心理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的体验教学法.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现代信息工具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有理数都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长为”的数学事实,体验无理数的存在与数系扩展的必要.无理数概念的引入,遵循 了“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在经历数系扩展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观察、对比、发现、讨论、探索、归纳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思维的训练.通过小组互相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