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发展的两个案例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8219495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办学校发展的两个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民办学校发展的两个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民办学校发展的两个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民办学校发展的两个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办学校发展的两个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办学校发展的两个案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办学校发展的两个案例1. 广东英豪学校:教育储备金制的典范 1993年,“欧亚农业”(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董事长陈忠联在广东从化市首创了以教育储备金为收费方式,校产归属校方的第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三的全寄宿制民办学校,校名“英豪”。1999年6月下旬,“欧亚农业”董事会通过了“同意英豪发展公司同英豪学校合作办学”的议案。“英豪发展公司”是“欧亚农业”控股的子公司,该公司以2亿元人民币受让广东英豪学校部分教学和生活设施等固定资产,学校则以4.5亿元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作投入。办学收入总额的80归学校所有,20作为投资回报返还给“英豪发展公司”。显然,这是一桩母公司“欧亚农业”投资教育的买卖,开

2、启了上市公司投资教育的先河。消息传出后,“欧亚农业”的二级市场股价乘风而上,摸高至每股28元。陈忠联的优势,在于他能即时把握国家的政策导向,认清市场需求。他说:“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误区,认为其它是可以赚钱的,但教育产业是不可以赚钱的,这是大错特错的。”“可以这样认为,教育是利国的事业,也是利民的产业; 教育还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前景十分看好。”因此,当1993年4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刚刚颁布时,陈忠联就用12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同时利用学生交纳的教育储备金,投资建校。仅仅半年,一所占地200亩,可容纳1200名寄宿生,建筑雄伟的现代化学校拔地而起。一年后,学校发展为占地500亩,能容纳学

3、生3000名,被誉为“中国建筑界的奇迹”,“中国教育界的神话”。1996年,学校以“全日制寄宿小学之最”入选“世界吉尼斯纪录”。目前,学校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30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凡该校高中毕业生,在国内高考成绩达到重点本科线,托福考试550分以上者,均可为这些院校本科录取,并享有全额奖学金。1999年,学校投入的资金已全部收回。经评估,英豪学校的净产值在6.5亿以上。学校现已改为收费制,每年向学生收取的生活学杂费,从幼儿园的3.8万元到高中的5.5亿万元不等.在目前抵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每年投资收益相当可观,经济高通

4、胀时收益会更高。陈忠联认为:“这充分说明了投资教育具有高回报、长期稳定的特征。”陈忠联说:“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工作的部署中,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正式列入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任何一个有眼光的企业和企业家如果能抓住机遇,发展教育产业,对企业的创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陈忠联说,“教育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一只原始股”,投资教育就是“买本世纪最后的原始股”。在广东,办得好的高收费民办学校的投资收益率均在16以上,数亿元校产的投资回收期在813年,好的学校盈余均在千万元以上。广东从1993年5月开办第一所这种性质的学校,到1996年,全省共有这类中小学70所,在校生

5、11万人。这些学校的投入一般超过1亿元,最高的达3亿元。学校的占地一般在100亩以上,最大的已达600亩。最近,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及其下属机构开始为高校学生和民办学校提供教育消费信贷。这既显示了金融企业介入教育的战略眼光,也表明了教育产业的投资价值。2. 黑龙江东亚大学:企业办学改革的先锋 黑龙江东亚大学前身是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机电学院,1993年以前一直是为本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这所职工大学于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分离,学校由公办转向民办,走上“自主办学、自担经费、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分离前企业每年要支付70万元办学经费,分离后学校完全步入市场,一切开支全部自筹。

6、由于树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端正了办学方向,通过“民办公助的办学体制、竞争上岗的内部机制、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冲浪运动的组织形式”使整合后的资源发挥出个体和整体的最大效益。四年后学校取得了长足发展,由单一的成人高等专科教育类型、137名在校生的企办职工大学发展为四种类型三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和五大类38种职业技能非学历培训教育,各类在校生5700名、多层次多类别的民办学校。四年学校累积收入1700万元,自建了5858平方米校舍,购置300台微机,装备了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建立了调频广播电台。学校固定资产增值800万,是原国有资产的4倍,相当于每年增加一所原有学校。1997年,黑龙江东亚大学实施了第二

7、次资产运营。当时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陷入亏损境地,企业所属8所学校(占全市教育42.7),589名教职工均不能按时领取工资。政府财力有限,也不可能接纳这么庞大的企办教育,企办学校一时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在齐齐哈尔市政府和第一机床厂的支持下,东亚大学急流勇进对这些企办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组建了东亚大学为龙头的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基础教育到各类专业教育的民办教育集团东亚学团。学团领导集体认为:国有企业办的教育目前虽缺少办学资金,却拥有较丰厚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只要充分发挥教育产业性,抓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需求多元化的契机,实施企办教育向民办教育的战略性转移,是完全可以达到以教育资源

8、的存量换办学资金的增量的目的,进而通过教育的产业属性实现企办教育完全走上“自主办学、自担费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东亚大学将其竞争上岗的机制、良好的社会声誉、科学的管理模式等无形资源注入这些企办教育中,并优化其内部教育结构,按市场多元化特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着眼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提高教育资源整体效益,新成立的东亚学团拟将分散在各个学校的音乐、美术教师集中起来成立经济独立核算的东亚艺术学校。对内满足各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各校择优选聘,校际成本结算; 对外满足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需求,多种规模、多种层次培训班为渴求艺术教育者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的余地。这种教育资源的重组首先可以实现“112”的规模效应,在资产调整的同时可以进行一系列内部改革,激发了教师工作和创新的的积极性,对内提高了效率和效益,对外增加收入,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