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报告3000字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821517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30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30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30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30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30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30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读书报告3000字(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国演义读书报告3000字(文章一):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了一句十分中肯的评价“状诸葛亮智而近乎妖”确实三国中的诸葛亮已然不是泛泛之辈所能想象的强悍,神机妙算算不上什么,呼风唤雨那是家常便饭,从借东风的神乎其神到出陇上装神的鬼莫测,甚至死后还有定军山的显圣,诸葛孔明似乎从来都是在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这些真可算得上罗贯中得功劳了,这个大才子将诸葛的形象无限拔高,无限扩大,虽然诸葛亮在全书大约三分之一才姗姗出场,不过他一出场则已,局面立即出现巨大转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部三国,在诸葛亮出山以后,才显得风吹云动,精彩纷

2、呈。极而言之,书中的一切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周瑜,司马懿,在后期全部成为诸葛亮的陪衬。对于诸葛亮的伟大,我不想谈太多,毕竟这已经被千万人说烂的话题,我只想从我的感受,谈一下诸葛的失策之处,人无完人,诸葛亮再酷毕竟也是人,他也逃脱不了人类的,至少在三国中,还是可以找到他许多的不足的。首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就有一定的失败,诸葛的规划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xx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我认为这个规划是导致蜀汉最后失败的罪魁祸首,首先,鄙人认为xx的战略地位要远远强于西川的,西川完全是个封闭闭塞的弹丸之地,除了物产还算丰饶,其他的一无是处,而xx之地,非但千里沃野,更有长江之天

3、险,且紧连xx,xx。倘若不是令一上将军守xx,而是刘备亲守,并且东面联合孙权,共成犄角,对魏国的首都形成压迫之势,同时派一上将军去取西川,从秦川之地攻取长安,则三路大军其涌向魏国,纵使曹操父子三头六臂,也难逃一死。正是因为诸葛的错误决断,命一上将军去守xx,而这一上将军恰恰又是心高气傲的,于是失败已成必然。当xx失陷以后,诸葛苦心经营的策略也就失败了一半,于是以后六出祁山,也只能是图劳。 诸葛亮的第二个失败之处,就是在于人才的培养方面,他是该用的人不用,不该用的人偏要重用,这点可以从对魏延和马谡这两个人的使用上看出来,魏延本是一代将才,放在诸葛眼里就是一个迟早要反的料,诸葛先生,你也忒过分了

4、点,就凭人家脑后的骨头长得明显了一点,就说人家早晚要反,你也忒主观了吧,于是你对人家从来都没有重用过,人家一代英雄豪杰,空负一腔报国热心,却无用武之地,我看他后期的反叛,全拜您老人家所赐,他是被你逼反的。马谡本为庸才,至多也就会纸上谈兵,刘备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不可“大用马谡”,你就是不听,派他镇守最最重要的街亭,就连司马懿也看出来说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于是,最终街亭失陷,您错过了最好的一次北伐成功的机会。 诸葛亮第三个失败之处,就是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诸葛亮是个不善于培养人才的人,只有到后期才收了一个姜唯。这一点上,诸葛亮远不如刘备。正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导致了后

5、期“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这绝对是诸葛的一大失败! 或许历史上的诸葛亮充其量智谋力也就和曹氏集团的程力,贾诩之流相当,只不过经过罗先生过分的渲染,才有了人们心中那个近乎于妖的诸葛亮,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如果要追求真实,我们不如去读正史了,总体上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十分成功的,十分完美的。 关于曹操这个形象,一向是充满争议的,三国演义中许劭的一句经典评价概括了曹操的特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奸雄”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曹操的经典写照,不过说到这里还是要感谢罗贯中老先生,是他一手塑造了曹操! 首 曹操的奸表现在整部书中,因为本身罗贯中就以“尊刘贬曹”的来行文的。不过就算

6、大奸也有善的一面,更何况历史上的曹操其实绝对算得上一代英雄豪杰。 曹操求贤若渴,他先后两次颁布求贤令,因此综观魏蜀吴三国,曹操帐下的谋士是最多的,武将是最广的,这也是曹魏长期压制其他两国的根本所在。曹操有时也会表现出宽广的胸襟,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这等胸襟,这等气魄,不是凡人所能达到的,曹操达到了,所以他不是凡人。 更喜欢曹操的文采,建安七子可是文学史上响当当的名号,曹操正是建安七子中的领

7、军人物,小时候读过曹操的观沧海每每读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句时,总能感到一种排山倒海的气魄,大一点后读到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句子,又能体会到曹操处事的哲学。三国演义四十八回中曹操宴长江赋诗一段,鄙人认为是曹操在军事以及文学达到的最,因为当时曹操坐拥八十三万大军,眼看就要扫平南方,统一中原,此可以看作军事上的最高峰,而那一首短歌行更是荡气回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踌躇满志的曹操似乎看到了美好的明天,胜利似乎已经触手可及。只可惜,他料不到,等待他的,将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大的溃败,一次另他再也抬不起头的溃败。 诚然,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与封建性。书中避免不了不少迷信的

8、描写。譬如第七十七回显圣杀吕蒙,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就是纯粹的封建迷信了。鲁迅先生教导我们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毕竟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 不管怎么说,三国演义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块耀眼的宝石,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义务去继承这一瑰宝。三国演义是厚重的,我们从中不但要读出故事,更要读出哲理,所谓“读史使人明志”,“前世不忘,后世之师”。伟大的中华文化之火是永远不会熄灭的。最后我想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来结束这篇文章。(文章二):三国演义 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

9、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几百年来,它一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征服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广大读者。它所塑造的一个个艺术典型,所描绘的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它正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着巨大深远的影响。 当然,自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问世之后,争先便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刻本,而且百年不衰,知道今天,我们知道的明代的刻本还有二十多种以及清代的七十多种。三国的版本如此之多,可以说是古代小说中无与伦比的。而在这么多版本中,若以版本形态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毛宗岗父子评论改本三国志演义,其中以毛宗岗父子评论改本最为突出,有“第一才

10、子书”之称。 三国演义这个小说,应该说它是按照历史和传说这两个方面来写的。有的学者认为它有七分是符合历史的,其中有三分是虚构的,就是说在整个大体上来讲,这个三国演义是有历史根据的。它反映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黄巾起义那一年,到了这个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80年,这个大约100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在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因为这段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所以出现大量的军事战争。因此三国演义很生动的反映了这百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从这一点来讲,它具有历史的价值。那么作者不是简单的像历史教科书一样去重复历史,而是进行文学创作的,以生动的人物

11、和故事来说明的。 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

12、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 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三国演义不仅描绘了一幅恢宏的战争场景,同时也向我们塑造了三国时期的各国的正确的人才观。其实,三国中之所以会一直出现三足鼎立那么久,完全取决于这些雄主可以招贤纳士,有正确的人才观。刘备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任用庞统,曹操在

13、发展自己的势力的时候广纳人才,用人唯才,使之成为了一方之霸主。吴国可以将全国的军权交给大都督周瑜,后来的孙权也可以将兵权全部交给陆逊,让他完全统一领到,最后才使得吴国没有在蜀国举国侵犯的时候被灭掉。 三国演义还充分体现了领袖人物的决策艺术,具体地说就是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艺术化的决策水平与能力。首先表现在曹操“机心似海,当机立断”的决策,如“挟天子令诸侯”,争取政治上主动这件事上。而诸葛亮小心翼翼,广泛性征求意见,做到集思广益。面临曹军紧紧追击之时,他用了一着险棋,故作镇静,演出了一出“空成计”, 最后化险为夷。 作为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

14、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小说,它的军事价值也不容小觑。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退敌,水淹七军,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吕蒙,白衣渡江取xx,周瑜,火烧赤壁王允,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等体现了作者的军事智慧。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巨著,不无道理。作者几乎收集了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以及人们在面对挑战、面对强敌、甚至在生死存亡边缘上,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描述得淋漓尽致。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

15、扣,层层推进。 它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不仅很好的展示了东方人的政治、军事、管理方面的智慧,还启迪人们的思想,教人忠,义和做人。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它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已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文章三):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10110013229 王运(10计本)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每当这首临江仙响起的时候,我总是会去想起那个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令人神往,令人神思。虽然三国

16、已离我们远去,但三国时期那些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让我学会了一些为人处世路。 三国演义之飞哥,在我们的眼中张飞就是一个比较厉害的莽夫,但是张飞其实是十分的厉害的不止是功夫,智商也绝不会在刘备之下,在刚刚初出茅庐的时候,为什么他选择了刘备,那是因为,刘备是皇室后宅,有权利复兴汉朝,而且他见刘备有着过人的才华,有十分的有仁慈,同情天下 的百姓,所以认为这个人一定会出人头地。才与刘备结为金兰。所以说张飞其实不是一个莽夫,不然的话,他是做不出这么准确的判断。在后面的张飞一人在板桥上把曹操几十万大军只是一喝就把曹操吓的心惊胆颤,下令大军后退10余里。这也说明了张飞的聪明之处,更精彩的是在后面,张飞于张頜大战,张飞久围不下,于是就像了一个两全十美的办法,他成天不停的在帐前喝酒,张頜见了,心生出一计在晚上劫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