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通信用户优先接入技术要求V1.0.0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821217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3.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急通信用户优先接入技术要求V1.0.0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应急通信用户优先接入技术要求V1.0.0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应急通信用户优先接入技术要求V1.0.0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应急通信用户优先接入技术要求V1.0.0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应急通信用户优先接入技术要求V1.0.0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急通信用户优先接入技术要求V1.0.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通信用户优先接入技术要求V1.0.0(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QB-C-020-2010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C-020-2010应急通信用户优先接入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Access Precedence for High Priority User in case of Emergency版本号:1.0.02011-3-16实施2011-3-16发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II目录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24.考虑原则25.基于卡的用户优先接入技术方案45.1.组网45.2.技术原理45.3.用户优先级定义及相关设置55.3.1.SIM卡接入控制级别55.3.2.USIM卡接入控制

2、级别85.3.3.SIM卡和USIM卡的EHPLMN列表115.4.无线网络接入控制功能115.4.1.无线网络接入控制功能概述115.4.2.无线网络接入控制功能要求115.4.3.无线网络接入控制相关参数125.5.终端接入控制功能145.6.用户从GSM网络及TD网络接入过程155.6.1.用户从GSM网络接入过程155.6.2.用户从TD网络接入过程165.7.负荷控制技术方案185.7.1.BSC负荷控制技术方案185.7.2.RNC负荷控制技术方案196.基于网络的用户优先接入技术方案206.1.组网206.2.技术原理206.3.用户优先级定义及相关设置216.3.1.HLR相关

3、签约信息216.3.2.A接口相关参数226.3.3.IuCS接口相关参数256.3.4.IAM消息相关参数266.4.用户从GSM网络优先接入技术方案276.4.1.方案概述276.4.2.信令流程326.5.用户从TD网络优先接入技术方案406.5.1.方案概述406.5.2.信令流程437.设备技术要求477.1.基于卡相关技术要求477.1.1.BSC477.1.2.RNC487.1.3.终端497.1.4.SIM卡507.1.5.USIM卡517.2.基于网络相关技术要求517.2.1.HLR517.2.2.MSS/VLR527.2.3.BSC567.2.4.RNC578.编制历史5

4、8附录A(标准性附录) TD网络接入控制相关参数60前言本标准提出了适用于应急通信的用户优先接入技术方案,规定了网络设备、终端、卡的相关技术要求,用于保障应急用户在通信网络超常负荷情况下优先接入网络使用话音通信服务。本标准主要包括基于卡的用户优先接入技术方案、基于网络的用户优先接入技术方案、设备技术要求等内容。本标准的附录A为标准性附录。本标准由中移技201172号印发。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络部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旭、王帅宇、刘猛III1. 范围本标准提出了应急通信用户优先接入技术方案,规定了网络设备、终端和卡的相关技术要求,供

5、中国移动内部和厂商共同使用;适用于GSM和TD-SCDMA相融合的核心网电路域、GSM无线接入网及TD-SCDMA无线接入网。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1TS44.018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GSM/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Mobile radio interface layer 3

6、specification;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protocol3GPP2GSM 02.11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Service accessibilityETSI3GSM 11.11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Phase2); Specification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Mobile Equipment (SIM-ME) interfaceETSI4TS 31.1

7、02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al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USIM) application3GPP5TS 22.011Service accessibility3GPP6TS 25.331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Protocol Specification3GPP7高端用户优先接入技术方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83G用户分级服务技术要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9TS23.008Organization of subscriber data3GPP10TS23.107Quality of Servi

8、ce (QoS)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3GPP11TS25.413UTRAN Iu interface RANAP signalling3GPP12TS23.205Bearer-independent circuit-switched core network;Stage 23GPP13TS48.008Mobile-services Switching Centre - Base Station System(MSC - BSS) interface;Layer 3 specification3GPP14Q.763Signalling System No. 7 IS

9、DN user partformats and codesITU-T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词语解释ACAccess ControlACCAccess Control ClassARPAllocation/Retention priorityCS ARPCS Allocation/Retention priorityEFElementary FileMS CategoryMobile Station CategoryPCIPre-emption capability indicatorPIEPriority Information ElementPLPrio

10、rity LevelPRECPre-emption RecommendationPVIPre-emption vulnerability indicatorQAQueuing allowed indicatorQRIQueuing Recommendation indicator4. 考虑原则为解决无线网络业务信道拥塞时的资源分配和网络质量问题,中国移动在前期已开展了用户优先级相关研究,分别针对2G和3G网络制定了高端用户优先接入技术方案和3G用户分级服务技术要求,其中将分级服务作为一种业务,采用MS Category和CS ARP签约数据对用户进行分级,基于网络实现高优先级用户的优先接入,在

11、业务信道拥塞情况下优先满足高优先级用户需求,保证其优先占用资源使用网络服务。在此基础上,本标准提出了用于应急通信的基于网络的用户优先接入技术方案,主要考虑如下:1) 考虑到分级对无线业务信道资源分配策略的复杂度及设备处理开销有较大影响,针对应急通信应优先尽量简化用户分级,仅为应急用户签约高优先级,其他用户为普通用户。2) 不建议对应急用户进行分级,如今后确实存在分级需要,最多定义2个级别。相应的,为满足这一要求,高优先级应可扩展,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定义MS Category和CS ARP签约数据的新取值进行用户级别扩展。同时在MSS/VLR需要定义新的优先级别与无线侧优先级参数的对应关系,以便

12、不同优先级别的用户在业务信道资源分配策略上有所区分。3) 仅考虑应急通信对于应急用户的话音业务保障需求,在话音业务信道拥塞情况下保证应急用户分配到话音业务信道。不作为业务提供给用户。4) 网络设置功能开关,仅在应急通信时启动基于网络的用户优先接入功能,保障应急用户在超常话务负荷情况下抢占话音业务信道资源。日常情况下不开启,不区分优先级,对普通用户没有影响。5) 对于用户签约数据及优先级映射的要求进行调整,使其更适于GSM和TD-SCDMA相融合的核心网电路域。6) 开启基于网络的用户优先接入功能后,原有分级服务业务功能应失效。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下的超常话务负荷冲击,同时保障应急用户在接入网络

13、的最初阶段(即抢占随机接入信道阶段)抢占信道资源接入网络。本标准还依据国际规范中定义的无线网络接入控制功能提出了基于卡的用户优先接入技术方案,主要考虑如下:1) 基于ACC(接入控制级别,在卡的ACC文件设置)对用户进行分级,与基于网络的技术方案相一致,用户分为2级应急用户和普通用户,应急用户使用国际规范规定的优先级用户级别,普通用户使用国际规范规定的普通用户级别。在保证无线容量规划和应急用户比例相匹配的情况下,通过对普通用户进行负荷控制可以满足应急用户的接入需要,对应急用户不建议再分级,以简化方案实施及数据配置。2) 网络设置功能开关,仅在应急通信时启动基于卡的用户优先接入功能,保障应急用户

14、在超常话务负荷情况下抢占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日常情况下不开启,不影响普通用户。3) 在应急通信时对所有小区开启ACC滑动窗,对于普通用户的进行接入限制,落在窗口内的用户不允许接入网络,从而有效控制网络负荷。采用滑动窗口可以使得受限的用户级别不固定,从而避免对部分用户长期限制。通过调整窗口大小可以控制接入网络的呼叫数比例;通过设置适当的滑动速率可以控制用户被限制的时长,从而保证普通用户体验以及负荷控制效果。 综上所述,本标准提出基于卡和基于网络两个技术方案,在应急通信时,两个技术方案相互配合,在接入网络和呼叫建立两个不同阶段共同保证应急用户优先接入网络使用通信服务。其中基于卡的技术方案在卡的接入控制级别上对普通用户和应急用户进行区分,为应急用户分配特殊的接入控制级别。当突发事件发生导致通信网络超常负荷时,无线网络通过设置禁止接入的接入控制级别可限制一部分普通用户接入,只允许应急用户及部分普通用户接入网络。应急用户接入网络成功后还需发起呼叫建立过程才能使用话音服务。在呼叫建立过程中,如网络没有空闲的无线话音信道分配给该用户,还是无法打通电话。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