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七下期末语文试卷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821142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七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七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七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七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七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七下期末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七下期末语文试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七下期末语文试卷1. 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芳林旧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前人艰难的探索,后人无法感受;后人开(tu) 的进取,前人也难以替代。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下一棒”永远被给予厚望、赋予担当。如今的 90 后、00 后,正在从前人手里接过“接力棒”,奋力起跑新时代留给自己的那“一百米”,在这场荡气回肠的战“疫”中,青年面对生死考验,无所畏惧、百折不挠,展现出的奋斗精神和道德力量,将当下的青春力量映射得熠熠生辉。 在大灾大难的漩涡中心,在生死决择的紧要关头,4.2 万多名医护人员星夜驰援湖北,他们中间有 1.2 万多名 90 后、00 后,迸溅出

2、青春之火,完美地向世人证明,他们完全是可以信赖、能够托付的一代。这些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在苦难中(zhu) 壮成长,已然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和希望。青春就像一条河流,无论是一马平川还是激流险滩,始终唱着奋进的歌声毫不停歇地奔流向前。他们一定能用“人生之春、人生之华”的无悔之青春开启新的历史航程。(1)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i 开(tu) ii (zhu) 壮(2) 找出文中一个错别字,并改正。 改 (3)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i 给 予AjBgiii 迸 溅AbngBbng(4) 下列哪一项分析是不正确的?A“熠熠生辉”这个成语中的“熠熠”是形容闪光发亮的意思。B“一马平川”和“

3、川流不息”两个词语中的“川”字意思相同,都是“河流”的意思。C文中的“给予”和“赋予”是近义词。D文中的“荡气回肠”和“激流险滩”都是并列短语。2.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 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2) 草树知春不久归, 。(韩愈晚春)(3) ,一览众山小。( 望岳)(4)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5) 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6) 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7) 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8) 当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面对严峻考验之时,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群策群力、 共克时艰,用智慧与勇气战胜了疫情。正

4、如陆游在游山西村所说“ , ”,遇到困难,只要无所畏惧,勇于去探索去发现,胜利的光芒定会绽放。3. 名著阅读。(1)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在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以非凡的想象力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小说自 1869 年发表以来,“鹦鹉螺号”载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潜入“大海的深处”,不断领略探索海洋的奥妙,请简要描述其中一处海底的神奇的景观。 (2) 我们谈到“英雄”时,就会在心中产生一种崇敬之情,一种敬畏之情。因为他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我们在读小说海底两万里时,会发现其中也有英雄。请结合具体的情节说说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原因是什么? 4.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

5、 月 1 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在当天,来自市城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全市各板块共出动 870 余人次,对 1388 个点位进行执法检查,共教育劝阻不规范行为 1397 起,开具整改通知书 477 张,对单位、个人开出罚单 96 张。违规了,要么不被发现,一旦发现,罚你没商量。这是加深认知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途径。垃圾分类已经迈入了“硬约束”时代,处罚毕竟还是手段,目的是倒逼全民垃圾分类习惯的最终养成。(摘自苏州日报) 【材料二】 【材料三】近日,吴中区区级可回收物收运队伍正式投运,居民在家整理好可回收垃圾,然后手机“下单”,24 小时之内就有专门的回收员就

6、开着小车上门。这套模式是跟市级 APP“易丢丢”网络平台全面对接了。回收之后的纸箱易拉罐等可回垃圾,被集中统一归置,实现资源再利用。不少居民直呼这样的回收方式太方便了,而且可回收物换来的钱可以进行消费,也可以提现,所以,是不是一丢丢都不想乱丢了。(摘自“吴中发布”微信公众号)(1) 以上三则材料告诉我们苏州市为了保障垃圾分类更好地实施采取了哪些创新措施? (2) 下列是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的上句。请从中选择一则,拟写下句,下句与上句字数要相同。垃圾分类益处多, 。垃圾分类一小步, 。5.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两小题。书思(明)江盈科万里滇云寄一官,云涯归路正漫漫。荒烟远浦迷春色,细雨孤城

7、酿暮寒。乡思隔年频入梦,客愁向晚只凭栏。可怜寂寞谁相对,细把梅花独自看。【注】本诗为诗人在四川为官时所作。滇:本为云南别称,在诗中泛指西南地区。(1) 袁宏道认为这首诗“物无遁情”。请结合第三、四句颔联赏析写景的妙处。(2) 这首诗深婉细腻,“其思之深、其情之苦”耐人寻味,结合诗歌后四句,说说诗人如何突出“思之深”与“情之苦”的?6.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下面三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

8、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李绅寒松赋)【注】芊眠:茂密状。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盘簿:牢固状。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叶:相合。(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 A流俗不顾 顾野有麦场(狼)B直干芊眠 中通外直C徒观其贞枝肃矗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古藤联缘而抱节 自缘在最高层(登飞

9、来峰)(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ii 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3) 两篇短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结合下面两个都含有“独”字的句子,说说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i 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ii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四小题。 【材料一】字句之间,慢慢品读 一书,一椅,一人,一隅。这样的场景,随着移动互联和电子阅读的飞速发展,似乎渐行渐远。2022 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22 年新开书店超过 4000 家,是关闭书店的约 8 倍,实体书店呈现蓬勃增长之势,说明许多人依然爱读纸质

10、书。 纸书承载的人文质感,翻阅、流转间的温馨回忆仍无可取代。多少人去书店、书市的乐趣就是淘书,翻捡的哗啦声耳边作响,淡淡油墨香扑鼻而来,踏破铁鞋后“捡到了宝”多么惊喜。又或者,无意间瞥到一本书,读了开头就停不下来,干脆耗上半天一鼓作气读完。 在纸质阅读里,书籍的使用也承载了读者的心意。特别是需要深度阅读的经典作品,一字一词去细细琢磨,圈圈画画、折条印记、夹张书签,甚至写上几句批注,纸张原汁原味地留住了“读”的痕迹,构成了丰富斑斓的人文风景。 沉潜书的世界,慢下来的不仅是阅读的速度、生活的节奏,更是一方独立思考的静谧空间。春暖花开,正是读书好时节。(摘自人民日报2022 年 4 月 20 日)

11、【材料二】人间四月芳菲日,朗朗读书正当时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有言道:“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说到读书,疫情下武汉方舱医院的“读书哥”,在病床上翻看着一本厚厚的M:政治秩序的起源的那一幕,像一股清流激荡着阴霾中的人们。阅读是一束照进黑暗生活里的光。 蒋勋说,读书就是“在不同的境遇中去求一个安。”对更多人而言,读书给予人的是静气、底气和喜气,其背后是井然有序,身心和谐。读书,既可提高个人修养和谈吐气质,也可养浩然之正气。读书,让偏执的你,变得宽容一些;让自卑的你,变得自信一些; , 阅读让你的生命更加有精度、有色彩。同时,阅读也让你因明白未知的无限,更感到自己的渺小,对世界

12、更加充满敬畏。 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时;世界读书日,共话读书情。不能行万里路,就让我们沉下心来破万卷书吧。正如这段话所说我本来只是一个弱小的个体,却因为读书而有幸窥得万千个生命,拥有整个人类的力量。(摘自中国妇女报2022 年 4 月 20 日) 【材料三】疫期阅读,为何回归经典 “一季度增长最为明显的是文学类图书”,2022 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人们以特殊方式度过了这个冬春之交。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此间,文学类图书销量大、读者关注度高。此外,4 月 10 日,光明日报微博发起互动“疫情期间你在看什么书”,网友留言多次提到浮生六记我与地坛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经典图书。可见阅读经典成为当下许多人

13、重要的生活方式,经典图书焕发出新的生命。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部阅读史,只有阅读经典,我们才能抵达精神的高原。心理学认为,重要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跳出问题的思维能力。当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无数人被迫隔离在家时,当我们需要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命题时,只有经典图书能够带我们“跳出问题”找到答案,因为它们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宽广的世界。如鼠疫中写道:“如果说世上有什么东西值得永远向往而且有时还能得到,那就是人间真情。”我们在疫情之中看到了许多的人间真情,人性的光芒带我们走出苦难,而经典作品则带我们回归常识,凝聚共识,走向崇高。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经

14、典作品就是这样一些书,为读者提供一种宝贵的生命经验;经典作品还是这样一些书,如人类精神世界里的灯塔,在关键时刻放出光芒,为人们提供慰藉、鼓舞和希望。(摘自光明日报2022 年 4 月 21 日)(1) 根根【材料一】,说说为什么现在许多人依然爱读纸质书? (2) 结合自己阅读体验,仿照【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再补写一个句子。 (3) 【材料三】中引用鼠疫中话有什么用意? (4)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的阅读,你认为“疫情期间,阅读经典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经典图书焕发出新的生命”的原因有哪些? 8.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五小题。槐花一寸深耿艳菊 想起鲁迅先生写在他的后院墙外,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时候,我们家屋前的槐树总会一下子窜过来,不过是一株,在屋的左侧。 这株槐究竟有多久的岁月呢?一个大人刚好合抱过来,树阴匝地,覆盖大半个庭院。槐开时节,一簇簇,一串串,花如珍珠,缀满枝头。幽香四溢,挤出院落,弥漫整条胡同,迎向每一个路人的鼻翼。 听父亲讲起,它是差不多和我同岁的。那年十月,我出生后,父亲在第二年春天就买了一颗槐树苗植下了。后来,我知道了江浙一带有生女儿而植香樟树的习俗,就跑去问父亲为什么不种香樟树。父亲只是笑了笑,淡淡地说,咱们豫东平原可没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