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导游词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在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金明昌六年增修完成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关键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层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分,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和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足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取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全部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全部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设计科学严密,结构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现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能够说达成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和底屋塔身的屋檐组成重檐,因此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全部有一个暗层,因此结构实际上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能够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米,约当底层直径倍,百分比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础平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和各层塔檐协调,和塔身对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和塔檐对比,和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须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合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楚,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愈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因为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
塔内明层全部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百分比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因为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部署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重,是建筑结构和使用功效设计合理的典范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督大军在阳和、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另外,和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觉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中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我国罕见,为研究中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供奉着两颗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圣物佛牙舍利,它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定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 公元486年,释迦牟尼涅盘,享年80岁,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 今日之佛教界,对释迦牟尼荼毗后到底留下多少颗佛牙,见解不一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四颗佛牙,另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七颗佛牙 佛入灭后,到底留下多少颗佛牙?而各方争论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研读过佛经的人全部知道,相关佛牙的记载出自《大般涅 盘经》而《大般涅盘经》共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为东晋法献所译《大般涅盘经》;第二个版本共有三个译本:第一个译本为北凉天竺三藏昙识译《大般涅盘经》,第二个译本为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大般涅盘经》,第三个译本为东晋平阳沙门法献译《佛说大般泥盘经》;第三个版本为《大唐南海波凌国沙门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盘经》 上述三个版本全部称为《大般涅盘经》,全部是记载释迦牟尼怎样涅盘的经典,前二个版本并未提及佛灭度后留下佛牙,只有在第三个版本即南本《大般涅盘经》的卷下的《圣躯廓润品第四》记载有释迦牟尼荼毗后留有佛牙: 《大般涅盘经圣躯廓润品第四》 尔时帝释,持七宝瓶及供养具至荼毗所,其大火一时自然灭尽。
帝释即开如来宝棺欲请佛牙,楼逗即问:“汝何为耶?”答言“欲请佛牙还天供养”楼逗言:“莫辄自取,可待大众尔乃共分释言“佛先和我一牙舍利,是以我来火即自灭帝释说是语已即开宝棺,于佛口中右畔上颌取牙舍利,即还天上起塔供养尔时有二捷疾罗刹,隐身随释,众皆不见盗取一双佛牙舍利尔时城内一切士女大众,即一时来欲争舍利楼逗告言:“大众当知待且安祥,如佛所说,应该如法共分供养尔时城内士女一切大众,不闻楼逗所言乃各执持矛槊弓箭刀剑、槊一切战具,各自庄重欲取舍利尔时城内大众即开佛棺,兜罗白 颤毛宛然不烧大众见已复大号哭,流泪盈目,各将所持悲伤供养,深心礼拜流泪长跪,同说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