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813480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虚词复习学案一、复习“之”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辍耕之陇上。秦人视之亦不甚惜。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6、余之力尚足以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顷之,烟炎张天。11、蚓无爪牙之利。、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5、夫晋,何厌之有。12动词“到去”;34第三人称代词“他” “它” “他们”“它们”;5指示代词“这”;6用在定语 和中心语中间“的”;7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89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2、子独立性;10用在时间副词后, 补足音节;11T3定语后置的标志;14一15宾语提前的标志。规律总结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 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答案:1、动词,到、往 2、代词,他 3、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这样5、指示代词,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的 9、人称代词,我二、复习“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I、得双石于潭上,扣

3、而聆之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II、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1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图穷而匕见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6、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0、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1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4、既而儿醒,大啼参考答案:12连词,表承接;34连词,表并列“和”“并且”;56连词,表转折“却”;78连词,表递进“而且”;9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011连词,表假设“如果”;12连词,表因果“因而”;13代词,通“尔”,“你”你的”;14既而,不久。规

4、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 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 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答案: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 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 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三、复习“以”典型例题|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1、自

5、以寿不得长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1、余船以次进 13、以资政殿学士行 1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7、木欣欣以向荣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0、请其矢,盛以锦囊1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6、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18、作师说以贻之12动词“以为”“认为”;3动词“使用”;4动词“做”;5动词“率领”;67介词“因为”“由于”;8介词“在的时候”;910介词“拿,用,把,凭”;111

6、2介词“按照”;13介词“凭借的身份”; 14连词,表并列; 1516连词,表因果; 17连词,表修饰; 18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规律总结课堂训练I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 4以书卷为伴,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 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 11以吾有如此 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答案:1、名词,可译为原因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

7、具4、介词,可译为把 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10、介词,可译为因12、介词,可译为在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四、复习“何”典型例题I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2、动词,可译为认为 方法及其他,可译为凭借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5、动词,可译为用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

8、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 忠不见15以”之叹。3.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

9、如泥沙(阿房宫赋)1-2疑问代词,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3疑问代词用作前置的宾语, 可译作“哪里” “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疑问代词,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 5-6副词,用作状语,常 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7-9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10-11“何如”复音虚词, 即“如何”,译作“怎么样”“什么样”;12-13“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 么”;14-15 “奈何”译作“怎么办” “为什么”。规律总结1、疑问代词(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

10、“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 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2、副词: (1)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

11、古风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课堂训练|解释“何”在文中的

12、意义。一日,曹操疾甚,急召御医,医遁。寻华佗,曰:子不遁,何哉?曰:“曹公可治。曰:“汝从何而 来?敢出此狂言!若医无效,何以保其性命?”曰:“公勿虑。何疑之有?凡事且疑,何时而乐耶?开颅取异 物即愈,且俗医何能及我也?厂曹操仰天笑曰:“其间闻何人诳语,敢自比扁鹊之功,我命在天,何如托命于 汝?”操呼左右,命斩。华佗泣曰:“奈何不信?曹公何乃太区区!”(11)无何,曹操薨。答案:为什么,疑问代词 哪里,疑问代词凭什么什么什么时候怎么,疑问副词 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怎能QD没多久五、复习乃”I典型例题I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

13、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1. 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 “反而”“才”等;45.表 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就是”等。8 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14、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规律总结II课堂训练I解释“乃”在文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 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 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答案: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副词,可译为才丸复习“乎”典型例题I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9、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10、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 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10音节助词,句中停顿。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I解释“乎”在文中的意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