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813477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1)体现高职高专特色,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适应该人才培养要求,我们纠正旧的“高分”人才观,树立新的“高能”人才观,逐步更新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科学教学理念。(2)更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为辅,学生亲手操作实践为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降低了通过传统方式授课的抽象性。(3)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既重实践,又不轻理论,突出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

2、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合理分解理论知识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4)使用实践性强,突出高职高专特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选用的教材内容丰富完整、结构清晰严密、载体形式多样,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合理与完善。(5)紧跟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按照“实用、实践、先进”的原则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路,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6)利用多种途径,创造学习条件,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及校园网资源,极大地促

3、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7)总结教学经验,加大教改研究力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了以专业带头人为领导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对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学习新知识,总结好的经验,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1)讲授法: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普遍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加上机房提供的实际训练环境,讲授法在这种实际情景中的效果还是不容忽视的。(2)教练结合教学:将教、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计算机课程,课堂上教师在讲清基础概念、基本操作方法之后就布置练习,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集中辅导,边做边指导,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

4、学习积极性高。(3)讨论式教学:很多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需要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后才逐步掌握清楚,也可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经实践或教师评议后得到结果。(4)错误提示教学:教师在讲到同学经常犯的错误时,把以往学生作业中的同类错误展示给学生,作出提示,这样就要求教师不断累积教学资料,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5)体验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参与系部的一些日常管理工作,使他们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提高操作能力。(6)第二课堂教学:作为课堂辅助的教学,学生自学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必须的,也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学习方法。我们在网上建立的网络环境作为的辅助教学手段正好也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

5、的平台。(7)学习与考证相结合:学生学完该课程后,由学院组织参加全区计算机等级统考,考试过程规范,考试结果公平,并获取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调动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1)合理设计及使用多媒体辅助课件,加大教学信息量,同时适当采用动画、声音、链接等效果,突出重点、疏通难点。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2)搭建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利用课程网站的丰富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可以及时公布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提供资料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方便师生互动及学生课外自学与复习。(3)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

6、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教学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让学生牢固地把理论与实践、把书本与现实、把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起来。(4)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以任务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在学与做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5)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从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课程网站上与有本门课

7、程相关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等。(2)理论测试平台(网址:http:/ )。自主开发的以我院校园网环境为基础的理论测试平台经过多年的使用、改进与升级,目前已趋于完善。(3)机试训练系统。新研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训练系统”已运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实时性好,可操作性强,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4)以学校计算机多媒体机房为中心的教学场所和校内实习基地,包括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等。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优化了校内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较好地满足了本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学习要求。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1)体现高

8、职高专特色,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适应该人才培养要求,我们纠正旧的“高分”人才观,树立新的“高能”人才观,逐步更新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科学教学理念。(2)更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为辅,学生亲手操作实践为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降低了通过传统方式授课的抽象性。(3)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既重实践,又不轻理论,突出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合

9、理分解理论知识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4)使用实践性强,突出高职高专特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选用的教材内容丰富完整、结构清晰严密、载体形式多样,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合理与完善。(5)紧跟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按照“实用、实践、先进”的原则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路,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6)利用多种途径,创造学习条件,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及校园网资源,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7)总结教学经

10、验,加大教改研究力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了以专业带头人为领导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对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学习新知识,总结好的经验,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1)讲授法: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普遍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加上机房提供的实际训练环境,讲授法在这种实际情景中的效果还是不容忽视的。(2)教练结合教学:将教、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计算机课程,课堂上教师在讲清基础概念、基本操作方法之后就布置练习,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集中辅导,边做边指导,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3)讨论式教学:很多

11、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需要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后才逐步掌握清楚,也可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经实践或教师评议后得到结果。(4)错误提示教学:教师在讲到同学经常犯的错误时,把以往学生作业中的同类错误展示给学生,作出提示,这样就要求教师不断累积教学资料,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5)体验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参与系部的一些日常管理工作,使他们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提高操作能力。(6)第二课堂教学:作为课堂辅助的教学,学生自学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必须的,也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学习方法。我们在网上建立的网络环境作为的辅助教学手段正好也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7)学习与考证相结合:学生

12、学完该课程后,由学院组织参加全区计算机等级统考,考试过程规范,考试结果公平,并获取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调动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1)合理设计及使用多媒体辅助课件,加大教学信息量,同时适当采用动画、声音、链接等效果,突出重点、疏通难点。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2)搭建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利用课程网站的丰富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可以及时公布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提供资料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方便师生互动及学生课外自学与复习。(3)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13、,通过实验教学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让学生牢固地把理论与实践、把书本与现实、把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起来。(4)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以任务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在学与做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5)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从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课程网站上与有本门课程相关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等。(2)理论测试平台(网址:http:/ )。自主开发的以我院校园网环境为基础的理论测试平台经过多年的使用、改进与升级,目前已趋于完善。(3)机试训练系统。新研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训练系统”已运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实时性好,可操作性强,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4)以学校计算机多媒体机房为中心的教学场所和校内实习基地,包括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等。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优化了校内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较好地满足了本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学习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