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教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批评(谢林君)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58131127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人教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批评(谢林君)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对《人教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批评(谢林君)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人教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批评(谢林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人教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批评(谢林君)(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3-3-2:对人教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皇帝的新装解读的批评(谢林君):纵观用书对于皇帝的新装的解读和建议,对于“骗子”这一形象的解读,我们并不能捕捉到任何的看法,书中提到“骗子”的地方都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唯一具体描写“骗子”的只有这样一句话:“这两个骗子对皇帝的心思和臣民的心理都琢磨透了,他俩的骗局非常露骨,而且非常毒辣。”而这一句话也只是很客观地在描述“骗子”设计的骗局很毒辣,并没有针对“骗子”本身进行分析。也就是说用书完全忽略了“骗子”这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角色。人们对“骗子”形象的普遍认识是怎样的呢?笔者做过一个小调查,从小孩、青年、中年、老年四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各选十个人进行抽样

2、调查,问题只有一个:你对于皇帝的新装中“骗子”一角有何看法?统计下来,发现从小孩、老年两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抽出的代表普遍认为“骗子”是阴险狡诈的;而青年、中年两个年龄阶段的代表有一部分认为“骗子”阴险狡诈,还有一部分人一分为二地认为“骗子”虽然狡诈,但也很聪明。所以很大部分的人们对于“骗子”这一形象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狡诈,一种是狡诈而高明。难道安徒生塑造“骗子”一角,只是简单地为了展现他的狡诈或聪明?“骗子”的出现究竟有何深意?而这些正是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用书却偏偏忽略了。为了解决这个,我们首先需要细读文本,从作者安徒生本人出发,探究他对于“骗子”持有怎样的态度。纵观皇帝的新

3、装全文,安徒生对“骗子”的所有描述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并不多,细数下来也就只有第十九自然段的“狡猾”一词。当时皇帝已经派了两个官员去视察了布料的进展情况,但此时皇帝内心也很想亲自去看,于是他选好随员,“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我们再看安徒生在童话中描写大臣和官员时都用了“诚实”一词,并且是多次重复用到。如果说“狡猾”一词能够说明安徒生对于“骗子”的情感态度是批判的,那么安徒生对大臣和官员的态度岂不是赞扬的?因为“诚实”本身是个褒义词。但是稍有理智的人都会发现,大臣和官员从始至终都是满口谎言,他们一直在欺骗,从不曾真实。所以,作者不可能真的赞同这样虚伪的人物。也就是说反复出现“诚实”一词并不能

4、说明安徒生对于大臣和官员的态度是褒扬的,同理,仅仅出现过一次的“狡猾”一词也并不能证明安徒生对于“骗子”的态度是批判的。这就是说,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作者的态度倾向并不是通过某个词语来体现的,而是在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中,由读者自己去感悟的。那么安徒生塑造“骗子”这一形象究竟有何用意?实际上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皇帝、官员和百姓的愚蠢或虚伪,都是通过“骗子”这一角色反应出来的。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骗子”在童话中是作为一面镜子而存在的。站在这面镜子跟前,所有人都暴露出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成人们所失去的东西他们儿时

5、那颗纯真、善良、真实的心。这也许就是“骗子”存在于皇帝的新装的真正价值。“骗子”这个重要角色值得深入的挖掘,而用书却全然忽略,不能不说是用书的一大缺漏。案例引自西南大学附中谢林君论文人教版语文教师用书的局限性点评:这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写的教学论文节选。文中反映出该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遇到了对其中“骗子”的解读问题,向语文教师用书求取答案却无果,然后回到文本并独立思考后得出自己观点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几点值得我们反思:语文教师用书也称教参,是有关部门为了帮助语文教师解决教学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而编写的,是众多语文教学资源中的一种。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既可以选用也可以不用。该教师虽然使用教参来帮助备课,但并没有盲目照搬,而是敢于质疑和批评教参的不足和疏漏,并在多次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到了理解“骗子”形象的路径,把课文解读引向深入。这个过程体现了语文教师正确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不过,文中也反映出对语文教学资源的理解还比较狭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主要围绕着教材和教参进行,没有建立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这是当下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出现的共同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