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电阻教学设计及反思点评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8116523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电阻教学设计及反思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物理电阻教学设计及反思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物理电阻教学设计及反思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物理电阻教学设计及反思点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物理电阻教学设计及反思点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电阻教学设计及反思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电阻教学设计及反思点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六章第三节电阻第一课时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材解读】这节教材主要讲述电阻这一导体具有的性质。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一种阻碍作用,因此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实验研究中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这对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将是一种示范,在此基础上讲述中学电学实验中常用的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原理。【学情分析】电阻在电这一章的第四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常用电器及电流、电压,对电路中的电流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学生已经能够通过灯泡的亮度进行了感性的认识。通过了该节内容的理解,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电流大小变化的原因,同时也为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设计理

2、念】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活动,使学生在质疑,实践,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阻的概念。2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协作等能力。2通过小组白板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通过类比电流和水流、从抽象到具体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知识联系生活的思想。2通过观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分析讨论,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协作精神。3通过“暗箱观察小灯泡亮度变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

3、探究兴趣。【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及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电阻是电学后期学习的重要基础,对电阻及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的学习,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难点】电阻的概念及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都需要通过抽象的思维来理解,故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用具】老师用具:“暗箱实验”、“打点滴”演示水流实验、不同规格电阻5套。学生用具:电学实验箱每组一套。【活动设置】活动一:教师演示“暗箱实验”活动二:教师演示“打点滴”演示水流实验活动三:学生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活动四:学生汇报实验探究的结果(白板展示)。活动五:学生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

4、和导体材料的关系。活动六:学生汇报实验探究的结果(白板展示)。【教学过程】一、预学教师活动:课前老师批改学生的预习学案并打分。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订正预习学案,解答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某学生的学案,让学生“找茬”学生活动: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学案,为本课的学习储备知识。课上学生小组讨论并订正预习学案,有不懂的提出来。学生“找茬”,能找出展示学案中错误的地方的小组可以加分。设计意图:为了让这节课能顺利的进行,在预学中将本节课,用到的重点知识进行了预习,包括了控制变量法、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以及电流的形成等。二、引学教师活动:活动一:教师演示“暗箱操控小灯泡亮度的实验”。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是什么

5、改变了灯泡的亮度。设计意图:暗箱操作滑动变阻器,使灯泡亮度变化,留下悬念:是什么改变了灯泡的亮度?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三、组学和展学教师活动:活动二:教师演示“打点滴”演示水流实验。PPT展示“打点滴”管子中的水流变化效果的FLASH。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是什么改变了管子中水流的速度?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管子的横截面积与水流快慢的关系。教师活动:分析“水流”和“电流”变化的对比表,得出问题:既然水流受到管道横截面积的影响,那么电流是否受到导体横截面积的影响呢?学生活动:活动三:学生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活动四:抽出小组汇报实验探究的结果(白板展示)。汇报的过程中要注意探究的问题、探

6、究的步骤以及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的事项。教师活动:教师总结:水流在流动过程中受到阻碍,类比可知电流通过导体也受到阻碍,这种阻碍叫电阻。设计意图: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来体验如何水流速度,同时分析水流变化的原因。重点要学生理解水流之所以变化了是因为管道粗细发生了变化,对水的流动产生了阻力的作用。最终得出:和电流一样,电流也会受到阻碍,而且,这种阻碍和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在此,电阻的概念及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就自然地产生了。教师活动:【板书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学生活动:完成展示学案的第四题,巩固电阻的概念,了解电阻的单位及单位的换算。设计意图:电阻的单位及单位的换算等能通

7、过阅读书本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完成。教师活动:上述实验说明,导体有电阻,同时也说明导体的电阻受到导体横截面积的影响,那么导体的电阻还跟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学生活动:学生对哪些因素对导体的电阻有影响进行了猜想。教师活动:对学生的猜想进行了总结,并布置活动五的内容。学生活动:活动五:学生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和导体材料的关系。活动六:学生汇报实验探究的结果(白板展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猜想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电阻与导体长度及组成导体材料之间的关系。在探究完成之后抽取小组进行展示,通过展示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及注意事项。【疑难辨析】6.某导体的电阻是10欧,截去一

8、半,剩余导体的电阻是 欧。将截去了一半的电阻接在3伏的电源两端,导体的电阻是 欧。断开电路,导体的电阻又是 欧。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疑难辨析。设计意图:疑难辨析的设计一方面考察学生真正理解实验探究的结果,另一方面通过该题的练习加强学生对“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这句话的理解。四、研学【研学生成】7.影响导体的电阻有诸多因素,那种改变导体电阻的方法操作的可行性最强?给你什么创新的启迪?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并画简单的图形进行说明。教师活动:揭秘“引学”中“暗箱操控小灯泡亮度的实验”的原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改变电阻最简易可行;同时通过了对学生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过程的回顾

9、解析,从而导出了下一课即将要学习的滑动变阻器,并对课前的“暗箱”实验进行揭秘。五、固学教师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中的内容。检测学案班级: 姓名: 个人得分: 小组均分: 1.单位换算:100= k2.导体电阻的大小与长度、 和 等因素有关3.在A、B两条不同导线的两端加上相同的电压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大小关系是IAIB,则A导体的电阻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B导体的电阻。4.实验室里常用滑动变阻器,它是利用改变接入电路部分的 来改变电阻。5.小阳从抽屉里找到了两只白炽灯(都由钨丝制成,灯丝长度相同),观察发现甲灯的灯丝较粗。分别把两盏灯接人照明电路中(电压一定),下列对甲、

10、乙两灯的亮度及原因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甲灯较亮,因为甲灯的电阻较小 B.甲灯较暗,因为甲灯的电阻较大C.乙灯较亮,因为乙灯的电阻较大 D.乙灯较暗,因为乙灯的电阻较小6.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这反映在( ) A.电阻的大小随导体中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B.电阻的大小随导体两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C.电阻的大小由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中的电流共同决定 D.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决定7.通过阻值是5的导体电阻中的电流是0.6A,当电路中的电流减小了一半,该导体的电阻是 ;当电路中的电流继续减小了0.1A,该导体的电阻是 ;当电路中的电流减到零。该导体的电阻是 。学生活动:学生

11、当堂完成检测学案,小组内进行分析讲解。对抗组行进抽查。设计意图:通过检测学案,对知识进行巩固,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板书设计】第三节第一课时 电阻一、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二、决定电阻的因素:导体长度、材料、横截面积。三、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教学反思】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三节电阻主要讲述电阻这一导体具有的性质。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一种阻碍作用,因此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就显得十分必要。然而,“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这两句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按照教材的编辑顺序,常规教学一般先直接给出“导体的电阻”这一概

12、念,然后集中力量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这在表面上看起来是顺其自然的教学顺序,但其实这样的教法使得重点难以突出,难点也不易突破,实验探究生硬,有“为探究而探究”之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将“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分成两个部分,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同时得出导体的横截面积是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再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还与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因此,按照这样的思路有必要对教材进行科学地整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和展开。一、类比生成“电阻的概念及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在进行“电压”教学时我们用类比的方法从水压引出电压。如法炮制,我们可以将“打点滴”和

13、“亮灯泡”比较,逐步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突破。具体类比方案如下表:类比内容水流电流装置微观分析水流是水分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显示滴管中水滴下落快慢灯泡亮度变化影响因素阀门控制滴管横截面?影响因素分析水流受到阻碍?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来体验如何控制水流速度,同时分析水流变化的原因。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水流之所以变化是因为管道粗细发生了变化,从而对水的流动产生了阻力的作用。在明晰水流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导体对电流是否具有阻碍作用,导体横截面积的大小对电流的大小是否有影响”。带着疑惑,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方式进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和水流一样,电流也会受到阻碍,而且,这

14、种阻碍和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在此,电阻的概念及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就自然地产生了。二、对照生成“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科学探究的诸多方法中用到最多的是控制变量,控制变量简单理解就是形成对照。在类比的基础上,简单的“书中学”学生很容易形成电阻的概念。但是学生探究还意犹未尽。老师继续引导学生猜想:导体的电阻除了受到导体横截面积的影响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学生的猜想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电阻与导体长度及组成导体材料之间的关系。在探究完成之后抽取小组进行展示,通过展示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及注意事项。三、比较生成“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知识的生成不是

15、突然发生的,一定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衍生出来。在引学设计时,卖点关子:暗箱操作滑动变阻器,使灯泡亮度变化,留下“为什么会这样”的悬念。在通过系列实验探究得到“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等因素有关”后,继续抛出问题:在改变电阻的诸多因素中,哪种因素最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不难得出:改变接入电路中导体的长度来改变电阻可行性最强!最后解开滑动变阻器的面纱,既是课堂的终极目标知识生成,又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上都能按照设计的思路来展开。同时,我结合了课改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小组合作探究和展示,并在小组活动及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开展了课堂评价。在课堂中学生积极探究,热情发言,基本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不过整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教师的语言表达还不够精炼,有些环节没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从而出现重复的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