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强基计划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58060405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强基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什么是强基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什么是强基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什么是强基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什么是强基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强基计划(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强基计划?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为什么强基计划面向基础学科?目前世界上不确定因素增多,科技和人才竞争会日趋激烈,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还是高端芯片与软件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作有力支撑,基础学科对于原

2、始创新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呈现“卡脖子”局面,与基础学科发展较慢,顶尖基础学科人才缺乏密切相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受社会舆论、收入排行等影响盲目追求一些看上去前景好、收效快的热门专业。所以“强基计划”明确了聚焦国家战略需要, 重点支持基础学科、核心技术领域相关学科!强基计划的招生办法符合高校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请参加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

3、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有关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在招生简章中提前向社会公布。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高校要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推进科教协同育

4、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共 36 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5、、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高校考核由招生高校组织实施,高校要积极探索通过笔试、面试、体育测试,其中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与自主招生有五大方面不同1、选拔定位不同,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而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2、招生专业不同,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强基计划突出基 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安排招生。3、入围校考的依据不同,自主招生的入围依据主要是考生的申请材料; 强基计划,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以高考成绩作为依据。4、录取方式也不同,自主招生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线; 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5、培养模式不同,高校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培养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