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801984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摘要 本文简略的回顾了实践哲学历史的发展过程,并站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角度,对心理学理论流派中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相关联的观点进行了初步探析,并试图以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角探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心理学的整合途径等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1.实践概念的产生在希腊时期,哲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自然哲学,这是一种理解世界的哲学观念。世界包括人,归根到底是一种自然而然成长和变化东西;尽管自然哲学家也探讨社会与人生,但在他们那里并不存在那种在本性上跟自然问题不同的人的问题,当然也就不存在实践问题了。随着希腊社会的向前发展,一个明显有别于先前自然哲学观念的新

2、的意识产生了,人的问题的本性呈现出来,从而实践问题也就暗含在其中了。到苏格拉底时,发生了向人的哲学的改变,这种哲学开创了一种主要以人自身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潮流。2.实践概念的在历史中发展的几个基本环节2.1、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人类认识所把握到实践概念的第一个环节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亚里士多德从潜能的实现过程去理解实践。在他看来,实践就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潜能实现的过程如不完成目的就不是实践。把实践(行,实现)同目的性联系起来,以是否实现了目的作为实践同其他活动的区别。把目的看作推动潜能走向现实的动力,这就意味着,他认识到目的性构成了实践活动的基本环节,实践活动属于一种目的性的活动。实践

3、在这里是指正确的行为,是自身能构成目的的实践。这种正确的行为,与他人和社会的福祉有关,与幸福、善相联系。2.2、中世纪的实践概念 罗马帝国形成以后,古希腊的城邦式的生活方式便不复存在,政治和伦理生活跟宗教联为一体。所以,中世纪的实践概念也必然具有其宗教内涵。实践概念在拉丁文中被译为acuts,这就使它有了“行动”的意思,并且是与人的意识选择有关的活动。这是中世纪后期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本规定。a邓斯司各特:把实践看作“一种与理智不同的能力的活动”,它自然遵从理智的知识,与正确的知识符合一致,使自身成为正确的。通过这样的规定,不仅生理、心理活动不能算是实践,而且理智活动本身也不能理解为实践。实践只

4、是“抑制诱出或命令的行动”,或者“一切实践都是一个被诱出和命令的意志行动”b奥卡姆:“实践可以是知识”。实践概念可以在多种意义上理解,在广义上它指一种任意力量的活动;在狭义上它指遵从知识的追求能力的行动;在更狭义上它指我们人力量的活动。2.3、近代的实践概念在这样一种狭义化的方向发展下,实践只能以两种方式存在:a)实践仍然作为道德伦理的领域,但这一领域必须被理论重新构造。1)康德的实践观康德最早提出了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的概念。与此相适应,他把哲学也区分为实践的哲学(道德哲学)和理论的哲学(自然哲学)。在他看来,作为人们道德行为核心的意志完全受人自己的理性所支配,这点就表明人的理性是有实践力的,

5、它能够不依靠任何经验的东西,仅凭借自身来决定意志。康德由此得出,人在实践领域是不受自然必然性支配的理性自主体,即自由的人。在康德的这些思想中,揭示出了,实践概念的另一个基本环节,即实践是一种自主性的活动。自主性只属于理性对意志的关系,康德从这种观念便把实践缩小为仅属人的道德活动。2) 费希特的实践观他认为,理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实践并不限于道德活动,只是它必然和道德活动相联系。这样,费希特就揭示出了实践活动的一个本质特征,即创造性活动的特征。这是人类认识把握的实践概念的第二个环节。他和康德不同,并没有把理论理性作为认识活动与实践理性对立的,而是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联

6、系了起来。3) 黑格尔的实践观黑格尔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说明了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的关系。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的认识面对客观世界,表现为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对立。最初,主观性与客观性二者都是片面的。为了消除二者各自具有的片面性,使它们达到相互统一,需要两种不同的活动,一个是认识活动,另一个就是实践活动。他把实践明确规定为主观改造客观的活动,并从相互作用中探讨了实践与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4)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他竭力反对抽象,力求回到感性,把人理解为富有思维本质的感性存在,与此相适应地,也把实践看作属于感性的活动。但并未解决思维与感性在人身上的统一问题,因此,也就不可能理解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的意义。

7、 b)几乎与道德领域无关,但却是理论结构的另一种方式的体现。5) 培根:将“应用”规定为理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不仅仅引起了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同时也形成实践概念的历史演变了另一种理解实践活动的方式:“实践”就是对自然的征服,而征服的手段则是作为科学运用的技术。无疑,培根的这种思想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亚里士多德那种对技术活动的“贬低”。肯定了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位置。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的实践不再是自我或精神的活动,而是具体的人的活动,由于这种人的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才是“实践的”。3.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综合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同对人的本质的了解一样,能动本质和感性基础

8、统一不起来。如果承认实践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能动活动,那么它就只能被理解为抽象的理性活动;如果把实践活动看作属于一种感性的活动,这种活动就不可能具有革命批判的意义,因而不可能是真正人的活动。很明显理解实践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人的感性活动中赋予它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容。 马克思发现劳动生产活动是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使它成为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由此既揭示出了人之为人的真实本质,同时也解决了实践观中的矛盾,建立起了科学的实践观点。3.1、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

9、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关于“实践”,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对实践概念作进一步的匡正。按照传统教科书的理解,实践只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而实践应该不仅仅是认识上的范畴,更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根本点。二是对实践内涵的界定要进一步廓清。在传统教科书中,实践被定义为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它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类型。实质上,这三种实践形式只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共性,即一种普遍的类生活。而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的人,除了有共同的类生活以外尚有个体生活。而这种个体生活对于每个人而言是唯一的,具有他人的不可替代性。如果仅仅限于这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抹杀了人类现实

10、生活的丰富性。所以要全面正确地认清实践的涵义。马克思通过对实践的强调,所要回归的是人类现实生活的总体,是为了确立一种现实性思维,是为了用现实的人或人的现实生活来取代想象出来的人。而实现人的生成、完善和发展则体现为人的现实生活的展开。2)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原点黑格尔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具体的哲学都必须预先设定自己的研究对象,即理论的支点基础,然后在体系的展开过程中,再回复到这个起点。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正是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原点(或出发点)是人。因而把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原点,也即把握住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原点:首先,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

11、,“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的活动贯穿于历史的各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人和人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只有从人出发,分析人,解剖人的社会生活,才能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揭示人的本质及其社会活动规律。抛弃人,不从人出发,一切历史活动都是空虚。”3)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核心关注“人”,解决“人”的问题,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核心。在关注“人”、解决“人”的问题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西方哲学两者间有着共同的根基,回归生活世界是他们共同的基本精神。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人的科学理解把人理解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和实践主体的人,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出发点,而西方哲学则比较关

12、注个人的本身存在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着历史活动的具体的人,从根本上说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4)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深层底蕴马克思实践哲学深层底蕴的基点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要在实践中促进人的智力、体力、性格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和自由运用。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的发展、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二心理学主要流派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关联1.西方心理学中的实践观行为主义的“行为”与实践早期行为主义者华生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但他所研究的行为主要是指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这种反应是排除意识活动的肌肉骨骼动作和腺体的分

13、泌,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并通过研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S-R)来预测与控制人类的行为。后来,新行为主义者如托尔曼、赫尔、斯金纳等人认识到华生片面夸大了行为的客观性,因此开始在其体系内逐渐增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如班图拉,在行为主义的构架内引入了认知因素,并指出行为、环境、主体三者之间是一个交互决定的过程。从早期行为主义到新的新行为主义发展看,虽然扩大了行为的概念,且人类行为逐渐摆脱了客体的完全控制,主体因素逐渐渗入了行为的决策过程,但忽略实践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特性,把人的实践简约为人的生理行为或认知行为,片面强调自然环境对实践的决定作用,忽视作为主体的

14、人对实践的制约作用,因此,行为主义者的“行为”与“实践”的概念是不一致的。2.1.2皮亚杰学派的实践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其学说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认识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依赖动作(活动)这一中介来实现的。因此,他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动作(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这一观点与马克思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的观点是相通的。但他认为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他只是在发生认识论的框架内界定人类的行为,社会文化的因素被排除在视野之外。因而难以解决主客体如何统一的问题。2.1.3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实践观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以霍妮、沙利文、卡丁纳、

15、弗洛姆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表现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将微观的家庭环境与宏观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研究人,反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化倾向。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认为神经症的根源要从社会文化中寻找,神经症是时代和文化的副产物;沙利文把人格放到人际关系中研究,将精神分析的研究重心转移到社会学方向上;卡丁纳的精神分析文化人类学致力于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的研究,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于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着重于文化与群体的人格结构之间的关系;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把心理现象放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加以研究,注重在一定经济结构中具体的劳动方式、分配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人的影响。把对人的研究与社会因素

16、相结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中关于人本质的社会性因素。2.1.4信息加工认知学派的实践观信息加工心理学将人的认知过程和计算机进行功能比较,用计算机程序和语言来模拟人的思维策略和初级信息加工过程。将人比作计算机,使得认知、意识等得以重新进入人的行为解释框架并成为心理学的合法主题,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虽然人仍被视为按照机械原理运作的机器一样的存在,但由于承认了人的认知、目的、智慧的存在,看到了已有经验、认知结构、内部过程在行为发生中的作用,强调了心理与心理、心理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人的主动性、整体性、复杂性得到了一定的再现。这一点,与马克思实践哲学关于主体客体交互作用的观点有相通之处。但是信息加工范式并未从根本上背离科学主义框架,人在信息加工范式中仍是一种有着先天的共性本质的自然存在;并未看到人的超越自然的、自我创造的、实践性的本质:目的、价值、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