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7999294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0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0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0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0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参考小学数学说课稿一、 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页到65页?10的认识?。二、 我对教材的理解1、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根本相同 ,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 ,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 ,比拟相邻两个数的大小 ,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 ,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 ,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根底。2、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

2、求 ,本节课要到达的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 ,初步建立10的数感。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拟大小和组成 ,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3、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4、教具、学具准备Flash课件 ,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三、 教法设想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根底 ,因此本节课教

3、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运用直观教学法 ,操作发现法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准确把握概念内涵。四、 学法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 ,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 ,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 ,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五、 说教学程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 ,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 ,9以

4、为自己是最大的数 ,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 ,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方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 ,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 ,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方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 ,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 ,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 ,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积极性高。同时 ,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 ,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 ,是可以组合的。比方: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 ,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二自主合作 ,探索新知1、数一数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习新知的有效平台 ,在这一环节中 ,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 ,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习1?

5、9的数数过程 ,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 ,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 ,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 ,这样设计 ,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 ,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数字娃娃找家在这一环节中 ,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 ,到了回家时 ,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 ,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 ,还在走来走去。然后 ,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

6、找到自己的家 ,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 ,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 ,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 ,富有趣味性 ,深受学生的喜爱 ,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为了稳固学生10以内数的顺序 ,我还创设了神舟六号发射现场倒计时的情境 ,学生们热情高涨 ,为了这个伟大的时刻而自豪 ,为了能够与宇航员一起倒计时而喝彩。整节课的气氛到了高潮时刻 ,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后的学习态度 ,这不正是同时和他们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学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吗?3、比拟10和9的大小。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 ,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 ,让学生比拟10与9的大小时 ,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

7、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习“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 ,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 ,我就设计了“分苹果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活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朋友 ,现在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了 ,果园里的叔叔想请全班同学来帮助摘苹果 ,但苹果摘下来以后 ,要把它们放到这2个筐子里 ,同学们想想 ,如果让你来放的话 ,可以怎么放?学生以同桌2人为一组 ,自己进行分工:一个负责写

8、记录表 ,一个负责分苹果 ,然后 ,让学生看着这些分法 ,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汇报展示 ,学生说出了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是: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最后把10的组成进行板书 ,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 ,而且左边的数越小 ,右边的数就越大 ,这样安排 ,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 ,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时机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 ,提升了本节课学习的思维性 ,到达了知识的内化。为了稳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习 ,我分别设计了猜糖游戏和对口令游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5、10的书写在教学10的书写时

9、,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拟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 ,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 ,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 ,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 ,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之一 ,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 ,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三稳固练习 ,强化新知练习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 ,技巧开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5页“做一做和第67页的练习。四课堂总结要练说 ,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 ,听得准确 ,才有条件正确模仿 ,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

10、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 ,注意听说结合 ,训练幼儿听的能力 ,课堂上 ,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 ,我对幼儿说话 ,注意声音清楚 ,上下起伏 ,抑扬有致 ,富有吸引力 ,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 ,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 ,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抓住教育时机 ,要求他们专心听 ,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 ,培养幼儿边听边记 ,边听边想 ,边听边说的能力 ,如听词对词 ,听词句说意思 ,听句子辩正误 ,听故事讲述故事 ,听谜语猜谜底 ,听智力故事 ,动脑筋 ,出主意 ,听儿歌上句 ,接儿歌下句等 ,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 ,轻松愉快 ,既训练了听的能力

11、 ,强化了记忆 ,又开展了思维 ,为说打下了根底。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学得最快乐的是哪一局部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 ,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 ,又表达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五板书设计宋以后 ,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 ,学堂兴起 ,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 ,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12、。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 ,比方书院、皇室 ,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唐宋或更早之前 ,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 ,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 ,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 ,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 ,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那么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 ,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 ,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清楚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 ,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 ,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 ,其身价不谓显赫 ,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 ,无论是“博士“讲师 ,还是“教授“助教 ,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根本概念都具有了。本节课的板书 ,突出重点、难点、又便于学生观察 ,提高教学效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