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础规律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57998434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础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础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础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础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础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础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础规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础规律 中医学是文化的形式之一, 因为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因此, 中医学的形式必定表现出哲学的基础原理。就自在的哲学的基础原理和自为的中医学形式的关系所作的研究, 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在和哲学的基础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文化上的基础意义。因此 ,中医学在内容上代表了文化和哲学的基础形式。应该说, 想探索哲学奥秘的人、并认为哲学是不一样于西方哲学的、所以含有独立的哲学形式的人, 就应在对周易、道德经和内经的研究上下功夫, 舍此并无其它。笔者以形而中论对哲学所作的概括, 就是上述研究方法的结果。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在形而中的统一, 那么, 中医学本身在形

2、而中的形式中其详细的基础规律是怎样的形式、及其这些基础规律对中医学发展的基础意义之所在, 这将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即哲学基础问题, 是近代以来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不过, 因为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 因此, 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法、概念、范围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西化式的疏解,因此, 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 因为脱离了自在的文化的基础, 所以, 应该认为这些结果根本不是哲学或中医哲学的原来面目。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础规律的研究只能是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学反思的结果, 因为任何文化形式的历史和逻辑的过程只能

3、形成于其文化母体的自在性, 而不可能是以任何外来文化所可能进行的解释。西方现代的分析哲学和解释学表明, 因为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所限定, 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法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困难重重, 而且认为不可能达成原来的意义, 因此 ,其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全部不具有其文本意义, 既然如此, 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和形式正确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呢? 真不了解现代学界何以能以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文化的研究, 并自认为是的认为是发觉了文化的“基础规律。当以其哲学自在的形式和这些“基础规律进行比较后, 就会发觉中西文化是绝然不一样的形式, 而且就思维方法的基础性而言, 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

4、和内容上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实现思维方法的统一。哲学思维和文化形式的统一性表明, 任何一个独立的文化只能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 所以, 文化的形式只能是自在的哲学思维的结果。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础规律也只能在其文化母体中寻求。那么, 中医学的哲学到底是什么形式的? 于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表明, 其中最主要的是有关形成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显然, 在这一研究进路中, 将组成对哲学及文化的反思。我在对哲学的研究中, 以时空的认识论原理正确知识系统进行反思, 发觉在的知识形式中, 易经是哲学的基础, 而中医学是利用哲学思维所产生的最成熟的知识形式, 也能够这么认为, 从中医

5、学中能够反应出哲学的本质性, 所谓医易相通是也。那么, 哲学的本质性和中医学的统一是以怎样的原理表现出来的, 这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处理的问题。 因此, 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的是要把易经的思维方法进行外化为哲学的形式, 而这也是研究哲学的首要的工作。我对易经的思维方法进行外化为哲学形式的工作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原理对易经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 并以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进行了对哲学的概括 ,形而中论的哲学思维方法表明, 时空对应的认识论原理、对应和中的方法论原理、中和统一的时空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础规律。所以, 对中医学能否反应出这三个基础规律是哲学反思的主要工作。 所以, 从中医学的基础

6、原理中抽象出通常的思维方法并对其进行和哲学原理的整合是这一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因为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和易经的统一, 因此历代中医学者对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全部有相当深刻的了解, 比如,有清一代名医章虚谷说:“诗、书、春秋, 论世间事迹, 褒君子, 贬小人, 以明治乱之所由, 原非论阴阳之理者。易象表阴阳进退消长之理, 儒者用喻世事治乱事之道。故易为大道之源, 医理、儒理俱在其中, 易辞为儒者之言, 可用治世, 不可治病也。概医明大道之一截, 易明大道之全体,医书岂真和易书比哉 ? 医经和易经, 体同而用异, 拙集屡申其义矣。 马上先天后天打作两橛, 遂有一橛截全体之见, 而不识其体用所在也。圣人韦

7、编读易,不闻读医, 假年学易, 不闻学医, 盖以此也。圣人为治世之大道, 不为治病之小道, 故言某未达不敢当。然道之用有大小, 而其体一也。其所系之重, 犹先于大道, 何故 ? 盖有性命以后有道德功业。保性命者, 医道也。 其理和易经同出阴阳太极之源, 故体同而用异也。(章虚谷: 医门棒喝论易理)显然, 章虚谷对易经和医经的哲学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因为哲学形式的外化是现代哲学的研究任务, 所以, 和全部对医易相通有相当深刻认识的古代学者一样, 这一研究是以易经自在的哲学思维的外化形式阐释中医学的哲学思维的。我们已经把哲学暨易经中的哲学模式以形而中论的原理进行概括和反思, 因为在中医学中关键表现

8、出医学的目标和方法论的统一 “保性命者, 医道也,因此,对应和中是中医学中关键的思维方法和哲学方法论。以对应和中的规律进行对中医学的反思, 其表明, 在这一方法论的作用下产生的中医学哲学的关键规律是: 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和三焦和中律。下面对这三大规律进行详细的叙述。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规律 就哲学的主体性而言, 对应和中者, 人对应天地而和于中者也。所以,于道、器论之, 人是形而中之存在。而人体中之中者, 以藏象论之, 脾胃也 ,以五行论之, 中土也。以三焦论之, 中焦也。而和于中者, 人体健康之象也 ,而离偏于中者, 疾病之所出矣!辨证施治者何以谓之? 辨证者, 由症对应于阴阳、五行、三

9、焦者也; 施治者, 和于中者也; 和者, 由治而达者; 中者, 阴阳、五行、三焦之中者也; 和也者, 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和三焦和中律者也。“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本于阴阳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岁十二节, 皆生五, 其气三, 数犯此者, 则邪气伤人, 此寿命之本也(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改变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于主体性而言, 阴阳对应和于中者也,阴阳对应者, 时空对应之机也, 人的形而中者也。因此,于人而言,“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10、(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一阴一阳者, 天地之道; 一开一和者, 动静之机。(吴谦: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二六味地黄丸集注)“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以上的叙述在基础的意义上说明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因此, 假如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偏阴偏阳之谓疾。(张元素医学启源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从而使之阴阳对应成为哲学本体论的依据, 那么, 我认为“阴阳和中之谓医。阴阳和中者, 医之大用也。“气血之根皆在下, 培养在中, 发用在上。(郑寿全: 医理真传卷三问病人干咳周身痒者何故)。“培养在中者,“黄中通理者是也。“人之元气,根基于肾, 萌牙于肝, 培

11、养于脾, 积贮于胸中为大气, 以斡旋全身。(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卷治气学郁滞肢体疼痛方培脾舒肝汤)“培养在中“培养于脾, 中之用也。因此, “凡人中气充分, 则署邪不能相犯 ;署气入侵, 皆气虚招之也。(陈士铎辨证录卷八内伤门)。因此 ,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和三焦和中律者, 阴阳、五行和三焦辩证而使之和于中者也。和于中者, 后天而言, 和于脾胃者也, 先天而言, 和于肾者也, 和于脾胃者, 血之用也, 和于肾者也, 气之用也。因此, 后天而言, “人以胃气为本。(李杲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对中土的认识,历代医家全部有深刻的认识:“脾为土脏,主乎运水, 全身水道, 赖脾为通

12、调。(吴克潜:大众医药第二十四章卫生门健康要览),“胃者, 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经玉版第六十), “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五崩漏),“胃者十二经之源, 水谷之海也, 平则万化安, 病则万化危。(李杲脾胃论卷下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胃受司受纳, 脾司运化, 一纳一运, 化生精气,津液上升, 糟粕下降,斯无病矣。(王纶:明医杂著卷一枳术丸论)。以哲学思维论中土者, 以章虚谷为要, 她说:“土本先天太极之廓, 为后天万物之母, 故通贯四气而主于中也夫太极为。五行之廓者, 生物之道也; 土为太极之廓者, 成物之道也。以五行该有形, 则太极为五行之廓矣。以有形该无形, 则土为太极之廓

13、矣。理气有回环,故生成有顺逆耳。良以阴阳虽判而太极之体即具阴阳之中, 四象虽分而太极之体即具四象之内。因此加土称五行者, 以表土中即太极之体所在也。是故五行相生循环无间者, 以太极浑然之气流行乎中也。浑然之气无形而土居四象之中, 通贯四气以显太极之用, 故其成物则土为太极之廓而浑然之气即寓于中矣。(章虚谷:医门棒喝太极五行发挥)。 有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规律, 以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和三焦和中律的概括, 使之辨证施治成之所为也, 是为中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规律也。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是以周易的思维方法为基础的, 所以, 医易相通者, 哲学思维的统一性也。三、中医学的发展方向 由上可知, 医易相

14、通是在哲学思维中的统一, 所以, 作为中医学的文化形式而言, 其本质性和文化的形式及本质性是统一的。因此, 中医学在现代发展方向的问题, 宏观而言, 其和文化在现代的发展是统一的, 微观而言,是由中医学的自在的规律所决定的, 而且和现代的哲学思维亲密相关。 在西医学已经于现代越来越显现出其固有的不足和缺欠的同时, 伴伴随文化热的出现, 医学的优异之处同时引发了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对其进行的哲学反思表明, 从问题的发生的根本原因此言, 其所要处理的问题已不但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因为从现在西方文化的模式所暴露出的问题, 不但仅表现在医学方面, 其更关键的问题是在西方文化的哲学方面。应该认为, 两种医

15、学模式的优劣是在其不一样的思维方法中形成的, 这些优劣还要在以后的医学和文化的进步中愈加显著的表现出来。关心中医学发展的学者显然已注意到中医学的优势, 不过, 除了中医学的医疗实践上的优势以外, 笔者认为, 中医学的优势表现在哲学思维上, 中医学的成就是哲学思维所造成的。所以, 正是在文化及哲学的统一下所生成的中医学本体论, 使中医学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并将成为人类医学继续发展的相当主要的参考系。不过, 因为近代引进西方文化和哲学以来所造成的思维定势和对哲学的判定的失误, 以至于造成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形成思维方法上的误导, 影响了中医学的正确发展。所以, 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 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主要的工作, 也是哲学研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不过, 因为的哲学思维和西方的哲学思维的不一样, 以至于到现在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从固有的文化形式中重视哲学的本质性, 即哲学是以怎样的本体和本体论进行哲学思辩的。尽管西方的形式化的哲学思维造就了西方文化, 不过, 因为的传统哲学不是形式化的, 以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围释解哲学就势必使哲学的本质性受到歪曲, 比如, 对“道范围的研究, 以西方哲学形式所进行的疏解, 已使我们看到二律悖反的结论。所以,研究哲学的本体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