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实施方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的意见和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我县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提升,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批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质创优、增值赋能为主线,以面向市场、服务地方、促进就业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
2、,深化产教融合,为实现黎川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二)工作目标到2022年,全县中职在校生达到2232人,2024年达到3000人;对接重点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达到2000人,冠名班、订单班专业规模达到600人。经过三年努力,基本建立起结构布局合理、专业设置科学、校企合作机制成熟、学校运行机制高效、保障政策完善、人才培养数量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黎川特色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和模式。1.提升办学水平。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条件,2022年底县职业中专办学条件达到中等职业学校B级标准。围绕县域产业布局调整,重点建设1个省级高水平中职专业群,培育1-2名省级教学名师,建设1个省级优
3、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开发13门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全校专业教师数不低于专任教师数的6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超过60%。2 .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联合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显著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对接1-2家产教融合型企业。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3 .增强服务发展能力。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方式,2022年底前,建设1个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三)基本原则立足黎川实际,对标上级要求。立足我县职业教育现有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4、建设实施方案各项改革政策和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着力解决我县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环境、经费投入和办学规模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突出类型特点,服务地方发展。力求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方面有实质性的改革和突破,使职业教育与黎川主导产业发展对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更直接、更有效。二、主要措施(一)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充分利用部省共建优惠政策和政府专项债券,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补齐学校基础设施短板,整体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到2022年底,县职业中专运动场、体育馆、实训基地等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校舍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以上
5、,专业实训设备总值达1500万元以上,计算机达750台以上,印刷图书达9万册以上,县职业中专达到中等职业学校B级标准。(二)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强化县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计划,科学调控普通高中发展速度,进一步规范中职学校招生行为,落实中职教育年度招生计划。到2022年,县职业中专学校在校生规模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1020人,招生职普比达到50:50;到2024年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在校生职普比达到45:55o(S)推进“职教高考”制度落地实施。按照省市要求,推动“职教高考”综合改革落地实施,加大“职教高考”政策引导,做好升学指导。中职毕业生可自主选择参加普通高
6、考和“职教高考”,扩大中职与高职“3+2”、中职与职教本科和应用型本科“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规模,让更多的中职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四)完善设置与调整机制。根据职业学校现有办学基础,对接主导产业,优化部分特色专业,从经费、政策、专业教师、产教融合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通过3-5年努力,打造在全市乃至全省有影响力的职业院校特色品牌。1.鼓励县职业中专面向服务陶瓷、家具、文化旅游、中医药等主导产业发展,主动布局一批产业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的专业,重点培养工业机器人、家具、旅游、新能源汽车、中医药、新能源等重点发展产业和“新基建”、数字经济等未来发展产业急需人才,大力扶持涉农、家政服务、婴幼
7、儿保育、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专业。2.创新专业调整机制。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专业预警调控机制,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和信息发布制度,对办学条件、招生和就业连续不达标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五)推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实施县职业中专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程,创建1个省级高水平中职专业群、23个市级高水平中职专业群;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计划,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力争建设13门在线开放精品课程。按照国家、省、市要求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制度试点工作,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并力争优良成绩。(六)
8、加强学校德育主题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发展主线。成立职业中专思政课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实施专题化团队式教学,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的各个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提高职业技术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遵纪守法、合格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依托我县优质红色资源,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工作方法,全面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团队建设,关爱、关注、关心职业学校师生心理健康。办好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讲好职教故事,传播职教声
9、音,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引企入校,深化“订单班”“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学校通过与企业实行联合订单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着重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按规定享受上级相关优惠政策。开展校企共建,形成学校和企业命运共同体。积极争取政府建立产教融合激励机制。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规定的,可按投资额的30%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
10、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成本补偿机制,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A)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县级大型智能(仿真)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发挥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优势,探索建立人工智能、数据服务、跨境电商、现代物流、智慧教育等公共实训平台。开发一批基于虚拟仿真实训环境的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项目课程,建成与各专业大类相配套、动态更新的虚拟仿真实训课程体系,打造成为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高地、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和企业培训培养紧缺技能人才的实践中心。支持县职业中专建设电子商务、油画、陶瓷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县职业中专建设汽车驾驶员培训实训基地和
11、申请从事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鼓励县职业中专通过场地、设备租赁等方式与企业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鼓励支持县职业中专举办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其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到2022年,建设1个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产教融合深入、育人效果明显的市级生产性实训示范基地,把县职业中专电商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成市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九)建设高水准师资队伍。按照相关标准核定职业学校编制,允许学校按规定自主设置岗位、自主确定用人计划,自主确定招考标准、招聘方案和程序,报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后,公开招聘岗位信息,自主招聘各类人才。建立职业学校“双渠道”教师招聘制度,2021年
12、起从持有相关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和具备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两个渠道招聘专业课教师。业界优秀人才担任专任教师,可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支持职业学校按规定聘用在技能大赛中获优异成绩的技术能手担任专业教师。落实学校不低于20%编制员额内自主招聘兼职教师政策,积极推动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学校教师双向流动,聘请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学校专业教师可去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加强教研工作,聘请技术技能大师在学校建立大师工作室,担任兼职教研员,形成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教研员队伍,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教研体系。同时,依托市职业教育联盟开展专业
13、教师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等赛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假期到合作企业实践,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培养12名省级教学名师、23名市级青年骨干技能名师,建设2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提高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60%以上。(十)改革中职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允许中职学校、技工学校教师职称双轨并行,中职学校教师可选择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中专教师职称系列或技工教师职称系列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允许特别优秀专业教师在所任教学科与所学专业或教师
14、资格证标注的专业不一致的情况下参与职称评审,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外聘教师及民办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参照公办学校评聘办法。提升中职教师社会地位,逐步实现中职学校教师年收入不低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十一)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企业实践经历不足的新入职教师入职后第1年安排不低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锻炼并进行考核,从企业招聘的新入职教师入职后第1年安排不低于6个月的师范教育学习并进行考核;在职教师每3年安排不低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锻炼。遴选我县行业领先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建设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加强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职业教
15、育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青年技能名师建设计划。支持、鼓励职业学校教学创新团队、优秀专业教师赴国外进修培训。职业学校教师出国(境)研修学习费用不纳入“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统计范围。(十二)深化职业学校分配制度改革。公办职业学校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项目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净收入,可提取6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单列核增单位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技术改良,支持校企共建教师创新团队,被评为市级(含)以上创新团队的专业教师可在创新项目中给予奖励。教师根据相关规定取得的科技成果转让费,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控制,不作为调控
16、基数。对学校以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予以倾斜,在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对学校承担的培训任务,与绩效工资总量增长挂钩。经所在学校或企业同意,职业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根据合作协议,分别到企业、职业学校兼职的,可根据有关规定和双方约定薪酬数额取酬。职业技能培训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在内部分配时向承训一线教师倾斜。(十三)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明确培训规模和收入目标,学校年培训总量达到2000人/日以上。充分利用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和在岗技能提升培训。积极开展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培训,大力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不断丰富职业教育培训形式和培训资源,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教育需求。落实开展培训的激励政策,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净收入,可按不超过60%的比例追加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培训量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